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认 7 个生字, 掌握 1 个多音字。
2. 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说说这个“粗瓷大碗” 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1. 自学课文, 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2. 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 说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赵一曼爱护战士、 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会认 7 个生字, 掌握 1 个多音字。
2. 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说说这个“粗瓷大碗” 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难点
从文中所讲的故事中体会赵一曼爱护战士、 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 了解课文中事情发生的背景及有关赵一曼的事迹。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 在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 赵一曼就是其中的一位。 今天这堂课,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她的文章。
2. 教师板书课题: 一个粗瓷大碗。
二、 自主学习, 解决字词障碍
1. 自由读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全班同学自由组成小组, 互读生字, 注意纠正字音, 特别是要读准多音字。
3. 学生“开火车” 读课文, 教师及时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 合作探究, 理解课文大意
1. 默读课文, 用自己的方式标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 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全班交流。
(1) 课文围绕“粗瓷大碗” 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赵一曼见到粗瓷大碗后为什么拒绝接受?
(3) 赵一曼用的粗瓷大碗最后是真的“丢” 了吗?
3. 指名学生回答。
4. 教师小结。
(1) 课文围绕“粗瓷大碗” 讲了抗日战争时期, 赵一曼把自己吃饭用的搪瓷缸子送给了新战士, 自己因此长期没碗吃饭, 一个小通讯员见状, 便为她找来了个粗瓷大碗, 并在吃饭时装上满满一碗高粱米饭给赵一曼, 赵一曼知道这米饭是从病号灶盛来的, 便偷偷将高粱米饭倒进锅里, 只盛了半碗野菜粥吃, 之后她又把这个粗瓷大碗送给了七班当菜盆的故事。
(2) 因为赵一曼以为这个碗是通讯员从老百姓或别的同志那里拿来的。
(3) 赵一曼的碗并不是真的“丢” 了, 而是她把碗送给了七班, 成了七班的菜盆。
四、 品味语言, 感悟人物品质
1. 指名读第 1 自然段, 抓住“一次” 与“感人” 。
师设疑: (1) 这样一个普通的碗为什么要放到军事博物馆?
(2) 赵一曼只用过一次的碗, 感人之处在哪呢?
2. 齐读第 2~3 自然段, 抓住“送碗” 与“还碗” 。
(1) 了解“送碗” 背景: “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 中, 一个“早” 字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赵一曼没碗吃饭的时间之久)
(2) “一直、 好不容易、 连忙” 等词, 展示出通讯员怎样的心情? (展示出了通讯员“送碗” 的急切心情)
(3) 面对送来的碗, 赵一曼是怎样做的? (哪里拿来的, 请你还到哪里去)师设疑: 赵一曼见到碗后为什么拒绝接受? 从中可体会出她怎样的品质?生预设: 因为赵一曼以为这个碗是通讯员从老百姓或别的同志那里拿来的。从中可体会出赵一曼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品质。
3. 读第 5~8 自然段, 抓住“盛” 与“倒” 。
(1) 了解通讯员的所做: 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 师设疑: “满满一碗高粱米饭” 中饱含着什么?
生预设: 饱含着战士对领导的爱。
(2) 了解通讯员的所想: 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师设疑: “该” 字说明了什么?
生预设: 说明赵一曼已多日未曾吃过饱饭。
(3) 了解赵一曼的所做: 趁人不注意的时候, 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 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师设疑: 把饭倒进锅里, 盛半碗野菜粥, 这一“倒” 一“盛” 间, 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品质?
生预设: 表现出赵一曼爱护战士、 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