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个案研究背景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 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集体(学校) 教育, 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 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孩子比作一块大理石, 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1 家庭; 2 学校; 3 儿童所在的集体; 4 儿童本人; 5 书籍; 6 偶然出现的因素。 从排列顺序上看, 家庭被列在首位, 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缺失, 已成为目前农村基础教育面对的重要问题。 要搞好基础教育, 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必须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 有针对性地指导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提高留守儿童的整体素质, 使之健康成长,这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广泛关注的焦点。
二、 个案分析:
黄同学, 男,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跟随其外公、 外婆生活, 在学校表现为上课不专心听讲, 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不思进取。 成天少言寡语, 心事重重…… 针对诸如此类情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
1. 亲情的缺失
由于外公、 外婆有大量繁重的劳务, 同时又和他有代沟, 所以他有了情感方面的问题很难找到顷诉的对象。 再者他又很少和在外的父母联系, 不敢把真实想法告诉父母, 致使缺少亲情、 情感和心理关怀, 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 又很少与外界接触, 因而感情比较冷漠。
2. 心理障碍的产生
长期与父母分离, 导致他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 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 在学习、 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 纠正, 久而久之, 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如普遍的自卑心理,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内心压力较大, 害怕被别人欺负, 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
三、 个案指导
1、 调查了解该生和家庭基本情况
首先深入学生, 从他的同伴中了解该生的个性, 兴趣爱好, 人际交往等方面情况。 其次, 走访家庭了解该生在家里学习、 生活情况; 了解家庭教育的情况,为开展具体工作准备好翔实资料, 使工作有的放矢, 提高教育的质量。
2、 和孩子和家长交“知心朋友” .
班主任老师往往是学生最信任的人, 我就常常走近黄同学, 一起与他分析现在的处境, 让其在宽松的氛围中得以倾谈, 从中发现问题的所在, 帮助该生自我解决问题。 渐渐地多次在他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 的笑容, 老师的一句话有时对学生就是最好的慰籍。
该生的家长分居在南京、 上海很少回家, 对孩子的教育几乎是空白, 往只是偶尔打一个电话而已。我便多次与其父母亲联系, 和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科学方法,帮助家长找到孩子问题所在, 特别是找到家长教育观念、 方法、 技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家长自己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 晓之于情, 动之于理, 经过多次的沟通, 家长基本上确保每周打一次电话, 其母亲基本上每月返崇一次。 一段时间过后, 我从学生那里了解到, 黄同学常常会提及到父母亲如何挂念他, 而在这之前他是很少提及自己父母亲。 他们的父母在与本人的交谈中也觉得自己的孩子变了, 与自己的话多了, 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3、 让该生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集体的温暖、 感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让他主动地参与进来, 既让他感到集体的温暖, 又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 鼓励他参加“争四好少年, 拔河比赛” , 当班级得到第一名时, 他脸上露出笑容特别灿烂。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去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谈心, 学习和活动。 在思想道德、 行为习惯和学习等方面帮助他, 自卑的黄同学逐渐走出封闭的自我, 融合到班集体这个快乐大家庭。
四、 个案教育的成果
黄同学已经变得开朗了多了, 愿意与同学、 老师接触, 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了, 特别是尊重师长, 人际交往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也能够主动地学习了,各科作业都能基本完成了, 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五、 个案教育的启示和反思
从黄同学的前后对比可以发现: 无论是在思想道德、 行为习惯, 还是学习等方面, 他都有一个较大的转变, 而这一切的转变, 就其核心而言, 应该归功于学校、 家庭的“爱” , “爱” 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