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汇报类

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wangjinghui012021-11-12原创

一、存在问题

一是劳动教育师资、场所不足。长期以来中小学对劳动教育的弱化造成了学校劳动教育师资的缺乏,劳动教育师资的不足不仅不能满足开设劳动课程、组织劳动实践的需要,也很难开出高质量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的劳动课程和劳动实践活动。配套基地作为落实劳动教育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很多城市中小学校的场地也才刚刚够保障日常教学需要,有时连最基本的体育锻炼的场地都难以保障,开展劳动教育的活动场地更是不足,所以很多时候劳动教育课程也就流于形式,变成了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学生们没有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效。

二是家长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劳动教育与考试关系不大,在应试、升学压力面前,学校劳动教育被边缘化,部分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缺乏规划、劳动教育计划性不足,劳动教育无考核。有的老师将劳动当作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绝大多数家长把学生的知识性学习当作唯一目标,对劳动观念及孩子完整人格培养这种软性的实力往往会不重视甚至是忽视,甚至在日常中连基本的家务都不让孩子做,孩子不会劳动、不愿劳动成为普遍现象。

三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各地中小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要求贯彻不一致,在不少地方和学校,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基本上就是让学生做一做值日生,在校园捡一捡垃圾而已,尚未开设劳动课,初中阶段主要进行一些劳动技能教育。整体上,没有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阶段性的劳动价值教育、幸福观教育、劳动奋斗教育、珍惜劳动成果教育等专门课程,无法实现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培养与劳动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

四是缺少统一劳动评价标准。教育部已明确要求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但是明确的劳动素养评价标准还没建立,缺乏劳动教育发评价维度和标准,无法对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和发展情况进行测评分析,学校的劳动教育成效无法量化评估。现有的劳动教育课程成绩更多的是根据劳动时长或老师主观意识打分,缺乏科学依据,将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的话,不能保证客观、公正和准确。

五是劳动教育保障机制缺失。在劳动教育尤其是实践类的教育方式开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突发情况,一方面,有的学校和教师因为害怕出现突发情况无法应对,在执行教育教学过程中打了折扣;另一方面,当出现学生受伤等情况时,缺乏一定的应急机制,容易借由自媒体消息发布,引发社会恐慌。

六是劳动教育社会氛围不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思想有所蔓延,好逸恶劳、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客观存在,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逐渐被淡化。其实缺乏实践能力和劳动能力的不仅是大中小学的青少年群体,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当前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懈怠和忽视劳动教育成为一个共性问题。这与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任务不符合,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对策建议

一是配备专业师资队伍,强化劳动教育的安全保障。

一方面,要建立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引导中小学校招收高素质劳动教育专职、兼职教师队伍,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鼓励购买劳动教育保险,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全面保障学生安全。

二是建设劳动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场所。加强劳动教育的统筹协调,建立劳动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整合相关力量,实行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大课堂作用,让各个领域都成为劳动教育资源,全力打造“农业+”“工业+”“科技+”“生态+”等多个行业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搭建城乡中小学校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城乡结对、构建联盟等方式,促进城市和农村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互相帮带、互相学习,实现劳动教育基地共用、课程共享、活动共建、学生共育;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参加各种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让学生在多元劳动实践中奉献社会,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和快乐。

三是编制劳动教育方案,建设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

制定具体的劳动教育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不同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要求、劳动素养标准和劳动技能培训目标,编写统一的劳动教育教材,指导学校开设相对应劳动教育课程,细化课时安排及课程任务,规范课堂教学。建立健全学生参与劳动情况方面的学案记录,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而灵活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从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劳动作品质量、劳动技能娴熟程度、劳动方式创新水平等方面进行组合评估。推动形成包含明确的教育目标、完整的教育内容、合理的实施方案、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确保劳动教育符合实际、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四是加强学校督导检查,提升劳动教育的落实力度。

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同时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提高学校领导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杜绝劳动课只反映在课表上,平时劳动课被语文、数学课或自由活动代替的现象发生。

五是强化宣传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校讯通、家长微信群等给家长精准推送劳动教育知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帮助家长认识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了借如何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来安排合适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都能够获得劳动的机会、增长劳动的兴趣、提升劳动的观念。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全社会尊重、关心、支持劳动教育的氛围,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共同价值观。

展开全部
下载文档到电脑,使用更方便
免费下载

广告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为您推荐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