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教育类

2019~2020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1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设计

亮1晶晶2021-09-23原创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法律是一种的特殊的行为规范

2、技能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教学重点: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教学难点: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分析,归纳

学法指导:自学-归纳-巩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并引入新课:

播放《今日说法》片断:在一个小区内,一名司机在倒车时把一位老人碾死了的事件(碾了5次)。在看守所里这名司机却说他不知是压了人,还以为是一个垃圾袋在车下,结果倒车时倒不动了,就多倒了几下。面对这件事我们有何看法?

总结:我们认为应该用法律武器来维护我们的权利,我们要学法、用法,守法,树立法律意识。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走近法律,了解法律,学习法律。

(二)新课讲授:

1、那法律是什么呢?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明确规定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不允许做的,以此来发挥作用和功能。只不过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规范有许多种,如纪律,戒律、规定、村规乡约、社会习惯等等,但它们不是法律。同样是社会规范,与道德、纪律、规章制度相比较,法律有其特殊性。

2、指导学生自学:

A、那法律的特殊性表现在哪里呢?(要求学生在书上找到,并叫一二个学生来回答)法律的三个显著特点: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2)、法律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针对上述三个特点教师一一阐述)

B、提问:国家如何来制定法律?

国家制定法律,是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立法程序直接创制法律。提问:我国的立法机关是谁?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的立法权。

C、请学生思考:国家机关制定法律后,是不是所有人都自觉遵守呢?他们不遵守怎么办?

法律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暴力机关保证实施。由于法律是国家制定和推行的一种行为规则,而且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因而,它必须在国家权力管辖的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们又怎么理解这句话了?(要求学生在书上找到)

D、我国法律的特征?

(1)、我国现行法律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要求

(2)、我国现行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归纳总结:法律是什么?

法律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3、课堂延伸:请讨论:

1、《小学生守则》是法律吗?为什么?

2、《族规》是法律吗?为什么?

3、《本班班规》是法律吗?为什么?

教师归纳:

(1)、《中学生守则》适应的群体只是中学生,它是由教育部门制定和颁布的

(2)、《族规》是封建思想的残余,它是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的表现,,只是在封建社会以前,在本地方民族中起作用。

(3)、《班规》是按照学校的规定和《中学生守则》及全班同学和班主任的意志来规定的,它靠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来遵守,靠班主任的严格管理来落实,必要时我们可以修改补充,对我们全班同学都有约束力。

请你思考并动手做一做:

(四)课后作业:

道德和法律都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我们的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和心德治国并举,它们在我闪的社会生活中缺一不可,从它们的产生来看,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知道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知道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技能目标: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了解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增强自身法治观念,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重点: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知道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教学难点:感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增强自身法治观念,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分析,归纳

学法指导:自学-归纳-巩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游戏:我们身边的法律

要求:以四个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说一部法律的名称,说对一部得一分。

2. 师导入:法律无处不在,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哪些法律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些法律从何而来呢?(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本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 怎样理解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2. 法律是如何产生的?

3. 法律的含义和本质?

4. 法治的含义、要求与意义

三、学习新课(师生研讨案例,互动学习)

(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1、运用你的经验:

(1)观察图片,解读图片中蕴含的法律教育内容。这些图片概括了我们的哪些生活与法律有关?

(2)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和哪些人发生过什么矛盾和纠纷,是怎么解决的?解决矛盾和纠纷,不仅要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

3、出示幻灯片10慈善法和反家暴法的制定,这说明了什么?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4.分析书中案例,探究与分享,理解法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1)上述行为都是自觉的吗?

(2))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你赞成这一观点吗?

(3)小组活动:请举例说明法律是无处不在的,例如网络、学校、小区、公共场所、餐馆商场等

5、理解法律与我们相伴一生。

(1)播放视频民法总则关乎一生.wmv

(2)做教材86页探究与分享中的连线题6.知识梳理: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二)法治的脚步

1.人类社会法治发展进程

(1)原始社会有没有法律?法律是怎样产生的?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早期的原始社会是借助神灵和道德的力量来判定是非善恶,实行神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但封建专制历史,有法律而无法治,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国家权力是君权,而不是民权,大权集于君王,把对盛世的追求寄托在“明君贤臣”上,其本质是人治。

2.那么法律的本质是什么呢?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3.法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意义?含义: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之上。要求: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意义: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近年来我国推进法治建设的举措有哪些?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单了解法律的分类;理解和掌握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

2、能力目标:树立“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意识;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领悟法律的作用;逐步树立“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科学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科学法律意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科学法律意识。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好,前些日子,邻居家的的王鹏哥哥由于厌学离家出走,在兰州的一个饭店打工,他父母找到他后却不能带他回家,因为他已经和饭店签订了半年的合同并预支了工资,他的父母多次和老板多次协商都没有解决,那么同学们,王鹏的父母该通过什么途径带孩子回家,让这孩子重新回到学校?

(法律)

可见,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了解法律,懂得法律的作用,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我们自己的合法权益。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法律的作用”。(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第一环节】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并完成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

1. 多媒体出示自学目标,找学生读;

2. 教师指导自学方法:首先通读教材,(包括小字部分)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用钢笔勾画本节重要知识点,然后根据教材填写学案并标出解决不了的问题。同时要把握时间(8分钟),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学任务。(教师巡视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3组长检查自学情况,并将本组疑难汇总给老师,教师叫个别同学上讲台展示自学情况;

【第二环节】

解决疑难,构建知识框架。

1. 各组对疑难问题进行交流,教师点拨纠错。(各组互帮解决)

2. 如果学生没有疑难就有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学生用自学到的知识分析教材案例,说出法律的“调节”和“制裁、保护”的两个作用。)老师: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学得到的知识比较零散,不系统,如果不加整理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归纳梳理本课的知识点,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具体做法:大家把自己收获到的知识点汇总到一起交给小组长并展示。

2、由各小组讨论并构建本课知识框架,在学生整合的基础上教师板书。(板书:法律的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制裁和保护作用。)教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节基本知识,下面就到了我们对知识的应用环节,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一些热点和焦点话题。

【第三环节】:指导小组合作下面材料分析,突破重难点。材料分析:《抢盐风波》

1. 把四个问题分给不同的四个小组,合作完成并展示;

2. 教师点拨归纳并出示答案要求学生将答案整理在学案上。

具体要求:

1、分析材料:要读懂材料,能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思考并联系所学知识,找到与所学知识的链接点并用准确的政治术语表达。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材料:(看幻灯片)

2、小组合作:A、要分工明确,由小组长负总责,记录员做好记录,展示员负责展示。B、要求每个组员都要发表意见,最后形成本组统一答案(注意:把握好时间)。C、在完成本组任务后认真思考其他组的问题。

3、小组展示:由一个小组展示,另一个小组补充不同意见,意见一致不必重复。其他组注意倾听,也可以发表不同意见。把统一后的答案写在学案上。

三、拓展延伸

下面我们再回到课前王鹏的问题,你们说要通过法律途径让王鹏重新回到学校,那么王鹏和老板谁违法了,用你学到的法律知识说说。这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通过对本材料的分析,我们不仅进一步的了解了法律的作用,而且能用一些学到的法律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焦点问题,让我们从小就能够承担对他人、社会、国家的义务和责任。

【第四环节】本课所得: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节课的收获。

1.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 教师点评并总结本节课。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中学生我们要与法律同行,做一个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展开全部
下载文档到电脑,使用更方便
免费下载

广告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为您推荐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