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汇报类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由哈哈2021-09-01原创

学习的目 的及意义

一是为了弄清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思想渊源, 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坚信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增强社会主义理论自 信。

二是通过重温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历程, 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道路自 信。

三是更好的澄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 强化社会主义的制度自 信。四是为了更好的弄清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 , 使我们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少走弯路,避免重蹈覆辙。

一、 从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看, 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一)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2、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人物

第一阶段: 早期空想平均社会主义

英国人托马斯.莫尔1516年《乌托邦》

意大利人康帕内拉1622年《太阳城》

第二阶段: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代表人物:

摩莱里的“社会主义法典”

马布利的“理性社会主义”

巴贝夫的“平等共和国”

第三阶段: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人物:

法国的圣西门、 傅立叶

英国的欧文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贡献

和历史局限性主要贡献:

(1) 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 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

(2)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及论据。

(3)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

(4) 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历史局限性:

(1) 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崇拜幸运的偶然性, 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2) 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 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3) 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 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 他们的设想便成空话, 他们的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思想。

(4)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 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 缺乏科学性。

(5) 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 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 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

(6) 空想社会主义有许多消极的成分:如保留奴隶与奴隶劳动、 殖民地、 宗教神秘主义因素、 劳动偏见、 政治极端主义和最高领导人职务终身制等。

(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有其客观历史必然性

首先, 从当时社会经济条件来看, 英国处于工业革命的完成阶段、 大工业在经济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其次, 从阶级基础来看,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公开化了。

再次, 从思想基础来看, 西欧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成果提供了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主要内容的概括是

(1) 以往的全部历史(原始社会除外) , 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一定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 它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 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

(3) 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是该社会的现实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它的全部上层建筑, 要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4)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而不是相反。

剩余价值学说的主要内容为:

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两个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 一方面是资产阶级, 他们占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另 一方面是无产阶级, 他们一无所有,不得不把自 己当成劳动力商品去出卖。 雇佣工人不仅要为资本家生产出雇佣劳动力的价值, 而且还必须要额外地生产出剩余价值。 “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的剥削的基本形式。 ”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是社会主义理论自 信的基本依据

(1) 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 空想社会主义只是对社会的一种幻想, 而科学社会主义对社会是科学认识。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 既是科学的理论, 也是革命的理论, 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的和高度的统一。

(3) 科学社会主义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展望未来社会。

(4) 科学社会主义在提出“两个必然” 的同时, 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 的判断, 充分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严谨性。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决定他能够永葆时代的价值。

二、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看, 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道路自 信

(一) 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

第二阶段: 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第三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

(二)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

1、 是长期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2、 是长期僵化地对待社会主义。

3、 是长期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 是长期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5、 是长期不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矛盾。

6、 是长期放松执政党自 身建设。

(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性、曲折性、 复杂性

1、 新旧社会更替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3、 社会主义国家的低起点, 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4、 社会主义国家的外部环境, 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艰难性。

5、 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 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有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四) 从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 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1、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一性, 而是多样性。

2、 不同模式下的社会主义。

3、 最具个性特色和最令世人注目 的, 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从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看,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制度自 信

(一)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一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

二是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三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 中国社会主义在曲折探索中前进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挫折和失误的原因:

(1) 习惯于长期战争年代的思维定势, 用战争年代的思维方法和做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沿用战争年代群众运动的方式搞建设, 急于求成, 头脑发热, 违背了客观规律。

(2) 僵化的教条式的理解马克思主义。 比如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错误的认为小生产还会每日 每时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所以要不断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等。

(3) 由于受到了“左” 的错误的干扰, 轻率的改变了八大的路线。

(4) 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的影响, 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发展很不充分, 导致权力过分集中,甚至产生个人专断, 个人崇拜, 错误的东西很难给以纠正。

(5) 险恶的国际环境, 使我国很难安心于经济建设。 毛泽东对“和平演变” 的危险性估计过于严重, 是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 的重要因素

在进行社会主义探索中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也取得许多积极的成果:

(1) 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 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发展商品生产, 遵循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

(4) 社会主义发展目 标是四个现代化, 要走出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

(5) 要注意保护和发挥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积极性, 不能剥夺农民, 不能超越阶段, 反对平均主义。

(6) 必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坚持民主集中制,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防止领导机关官僚化、 特殊化。

(7) 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8) 在文化领域实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及其理论成果

1、 道路的形成

2、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制度自 信

1、 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1978年 2011年:

GDP总量 2165亿美元 7.3万亿美元

人均GDP 220美元 5400美元

进出口总额 206亿美元 3.6万亿美元

外汇储备 1.67亿美元 3.2万亿美元

2、 民生得到显著改善, 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

3、 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 是市场而不是政府, 在资源配臵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4、 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 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四、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经验与启示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经验

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丰富、 发展、 完善。 实践永无止境, 创新也永无止境。

2、 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的曲折。

3、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国国情相结合, 走出自 己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4、 革命胜利后, 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提高和尽快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5、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同时把改革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

6、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借鉴和吸收人类包括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 武装自 己, 发展自 己。

7、 建设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的社会主义,消除封建主义和自 然经济的遗毒。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启示

1、 必须增强我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信心和信仰。

2、 是必须厘清社会主义在价值、 制度和体制三个范畴内的不同含义, 找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基点 。

3、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 “乌托邦” 空想社会主义在历史上占有330多年的时间, 我们要善于继承其中的科学成分,切不可重犯空想的错误 。

5、 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6、 大力加强与改善与人民群众鱼水相连的党的建设。

7、 要通过不断总结实践经验, 加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1) 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严重制约经济的持续发展。

(2) 分配不公、 贫富差距的情况还比较突出。

(3) 阳光财产与阳光财政制度尚未建立。

(4) 唯经济主义的指导思想给社会发展和民生

(5) 在公民社会的建设方面进展迟缓, 没有政策与法律的强力支持。

(6) 社会主义的文明重建、 信仰重建、 价值观重建的路还十分漫长。

(7) 资源环保形势日 趋严峻。

展开全部
下载文档到电脑,使用更方便
免费下载

广告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为您推荐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