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教育类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由哈哈2021-08-13原创

不断尝试, 上下求索。 在人类历史上是先有社会主义思潮, 后有社会主义实践。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四个阶段, 恰似直线与曲线的交叉发展, 呈抛物线前进与螺旋式上升。 社会主义不会只有一个方案, 一条道路, 一种模式, 为了使大家认清社会主义的真谛, 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激发对社会主义的热情, 并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回顾展望下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感受社会主义强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或者说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和中国的时空展现。

1、 从无到有的思想先声

15—16 世纪, 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资本主义在欧洲尤其是在英国得到迅速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也最早产生在英国。 1516 年, 托马斯· 莫尔发表《乌托邦》 一书, 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该书用著名的“羊吃人” 的命题, 最早揭露和批判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 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 人人平等的理想王国。 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还有德国的闵采尔、 意大利的康帕内拉等, 他们以极为虚幻的形式展露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也在不断完善, 到 19 世纪上半叶, 空想社会主义达到其思想最高峰, 这就是圣西门、 傅立叶和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他们无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和弊病, 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合理性, 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些积极主张和天才预测, 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 但是, 由于受不成熟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和唯心史观的局限, 空想社会主义无法找到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 因而具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 。

2、 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19 世纪中叶,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 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 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状况, 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一系列人类文明成果, 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再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主观愿望, 而成为现实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 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 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 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第一国际”等国际工人组织相继创立和发展, 工人阶级政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兴起和发展, 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然而, 马克思、 恩格斯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理论上的,至于如何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实践, 还有待后来者来解答。

3、 崭新世界的诞生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的不平衡矛盾日益激化,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和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心逐步从西欧转移到俄国。 列宁在革命的实践中,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 领导十月 革命取得成功,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转变。

十月 革命为世界其他各国无产阶级树立了榜样, 推动共产党在世界各国普遍建立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高涨。

列宁领导俄国党和人民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取得初步进展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列宁指出, 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结束, 今后只能根据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实践来谈论和建设社会主义了。 列宁去世后, 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一个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为特征的“苏联模式”, 并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

4、 风暴席卷全球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帝国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一个也未能解决。 1929 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 并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联共(布) 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伟大的卫国战争, 其他欧洲各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法西斯斗争, 中国共产党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共产党, 领导和参与了本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1945 年 5 月,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 把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 在苏联的帮助下,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 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和民主德国等在二战结束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亚洲的中国、 越南、 朝鲜、 蒙古以及美洲的古巴等国二战后也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这样, 社会主义建设就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 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世界大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极大地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5、 在新中国的蓬勃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并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长期实践中,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半封建、 半殖民地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这就是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这是全党智慧的结晶,这是对马克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集体领导, 总结建国以来正反方面经验, 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不断探索中,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级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反映了人民利益要求和时代要求, 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概念, 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的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 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本质要求、 主要任务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等重大问题上, 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 论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大关系: 改革、 发展、 稳定的关系; 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人口、 资源、 环境的关系; 第一、 第二、 第三产业的关系; 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 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 收入分配中国家、 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中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中国发展要求, 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进一步深化了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同志带领全党全国人民,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 号召力;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 更有效率、 更加公平、 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 多点突破、 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 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巩固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 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 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 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 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 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 党自我净化、 自我完善、 自我革新、 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 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 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这一切都表明, 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6、 从中国创造到世界旗帜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是我们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我们党较早认识到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 提出要独立自主探索出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 我们既取得了巨大成就, 获得了宝贵经验, 也历尽艰辛, 遭受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 我们党经受住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带来的严重冲击和其他各种风险考验, 带领人民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过长期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社会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仅没有灭亡, 也不会灭亡, 而且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 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 的终结, 彻底荡涤了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阴霾, 重振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 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 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

7、 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后,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要求我们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下去。 也就是在中国梦的指引下, 按照四个全面的总布局, 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我们的新发展。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目标, 在这个总目标下, 结合经济进入新常态, 矛盾三期叠加, 这样一种大环境, 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 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改革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支撑, 让法律为我们的发展保驾护航; 全面从严治党是保证,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永葆我党的先进性。“五大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 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协调发展, 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坚持绿色发展,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努力做到五位一体。 坚持开放发展, 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借力发展; 坚持共享发展, 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可以说“四个全面”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统领, “五大发展理念”是“四个全面”的具体展开。 各级各部门面对新情况, 要拿出新办法, 解决新问题,一手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去产能、 去库存、 去杠杆,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一手抓补齐民生短板,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 中国梦的实质就是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这是个大前提, 所以我们要将我们自己的梦想与我们这个国家的梦想联系起来, 只有大家心向一块想, 劲向一块使, 才能汇成强大的力量,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不是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中国的, 也是世界的。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自己的伟大创造, 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和引领 21 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旗帜。 当到本世纪中叶,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现代化强国之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展现出更加强大、 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作用将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

江河万里总有源, 树高千尺也有根。 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 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艰苦卓绝的伟大胜利, 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全部
下载文档到电脑,使用更方便
免费下载

广告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为您推荐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