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不贪2021-08-10原创【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精神支撑, 是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所根植的土壤, 是国家走向富强的软实力资源。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就是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意识的认同感, 唤起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基因。 近年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需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 传承 弘扬 创新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 是“五位一体” 总布局中“文化建设” 的重要内容。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数十次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 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把跨越时空、 超越国度、 富有永恒魅力、 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 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近年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需要引起重视。
与当代中国文化割裂现象比较严重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客观上给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相当严重的冲击。 各种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严重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文化结构和文化模式。 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 存在片面追求西方文化、 忽视本民族文化的现象。
我国工业化、 现代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带来巨大压力。 一些文化甚至面临失传和消失的困境。 据调查, 2000 年至 2010 年, 仅 10 年时间我国自然村总数就从 363 万个锐减为 271 万个,平均每天至少消失 100 个村落, 传统村落从 2005 年的 5000 个, 锐减为如今的不足 3000 个。 1999 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 收集了各地、 各民族剧种 374 种(木偶、 皮影不包含在内), 到 2013 年, 全国仅存剧种 286 种,15 年间消亡了 88 种。
社会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认识不清, 存在对中华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 对中华文化的态度, 有过曲折的历史。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 有一股全盘否定的风气, 文化人反思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时, 把账记在了中华传统文化头上, 这是看病找错了病因, 开错了药方。 毋庸讳言,新中国前三十年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也是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态度。 当前, 一些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或者西化思想严重的人仍然对中华传统文化抱有非议。 此外, 民众对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在减弱, 这直接导致民众的文化素养明显退步, 文化的基础在动摇, 对文化的珍重感在下降。 同时, 在专业技能增长的同时, 文化人的文化精神普遍淡化, 文化不再是追求的对象, 只是成了某些人混饭吃的工具。 在一个轻视文化、 排斥文化的社会, 是难以产生文化大家的。 历史上的文化大家, 学贯中西, 无论什么专业, 首先是知识广博、 学养深厚, 而今这种人几乎没有了。
缺乏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创新时代需要的深入系统的挖掘研究。
缺乏结合当代文化需求对中华传统文化全面、 科学、 系统的挖掘。 长期以来, 我们在传统文化挖掘方面缺乏科学整体的规划, 研究梳理工作各执一派, 学贯中西、 通古知今的新一代传统文化研究大家非常少。 这必然带来很大问题, 首先,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和范畴缺乏明确界定, 比如有国学、 儒学、 新儒家、 儒教等称谓; 其次,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阐释不清, 存在各种各样观点; 最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对象不清晰,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极其博大, 究竟哪些属于优秀, 哪些是糟粕, 需要明确界定。
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在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适宜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严重不足。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价值观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直到今天仍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但在实践中, 对传统文化现代意?x 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解读都十分欠缺, 直接导致传统文化无法与当代需求接轨, 缺乏现代传播的基础。
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入阐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 对二者关系的深入发掘、 细密阐释仍有欠缺。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的通俗化阐释。 当前优秀传统文化缺乏通俗化阐释同时存在庸俗化解释的现象, 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 一边是传统文化研究常常局限在学术领域, 缺乏对相关典籍的通俗化翻译阐释, 传统文化被公众视为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 的现象比较突出。另一边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简单化、 商业化、 庸俗化解释的现象也仍然存在。为迎合市场需求, 部分媒体上的传统文化解读中存在低级的庸俗化现象,恶搞传统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 部分非遗项目过度商品化包装, 其真实文化内涵正逐渐消失, 个别文物景点的过度利用也对文物本身造成损害。
传承与弘扬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活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利用不足和“建设性破坏” 的现象同时存在。
一方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利用不足, 部分地方政府对做好新形势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创新之举不多, 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自觉性不够, 存在“死保死守, 保而不用” 的现象: 部分地区的珍贵文物没有得到有效展示, 博物馆策展布展能力较弱;有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得到及时发掘整理和合理利用, 有些项目展示也还局限于节庆、 会展活动, 深度开发利用不够; 部分地区优秀传统戏剧面临失传危险, 剧本创作和演出与新时期要求不相符; 部分地区传统文化元素挖掘不够, 无法有效地和文化产业对接等。
另一方面是文化遗产遭到“建设性破坏” 的现象时有发生, 部分地区不能正确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存在“重申报轻保护, 重开发轻管理, 重眼前轻长远” 的现象。 有的地方受经济利益驱使, 在文物古迹修缮时, 未能按照保护规划要求施工, 使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完整性遭到破坏, 同时也存在文化遗迹保护与改善居民生活相矛盾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