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模板类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大作业及参考答案

贺不贪2021-06-25原创

试卷代号:1394

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开卷)

论述题: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建设,形成了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的基本经验,这是我们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最好的“营养剂”。试述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100分)

答:1、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1927-1937毛泽东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土地法和宪法大纲。

2、大革命时期,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者在统一战线的问题上,强调“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对资产阶级采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倾政策,以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压制工农运动、牺牲工农根本利益的方法来维持国共合作。1927年4月,在蒋介石反革命活动已经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反而和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要求工人不要听信“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会与工人纠察队”等“谣言”,企图以此来拉住蒋介石。

实际上是为蒋介石涂脂抹粉、麻痹革命人民。蒋介石叛变后,他又吹捧汪精卫是国民党左派的“中心领袖”,更导致了革命的失败。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还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没有一支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也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在武装斗争问题上,陈独秀继续反对建立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主张,并压制工农武装。结果,在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发动屠杀时,没有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终于导致大革命归于失败。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试卷代号:1394

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开卷)

论述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请你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100分)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重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并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这些都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上形成的。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是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以民族复兴中国梦重构“时间逻辑”,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重构“战略逻辑”,以经济新常态重构“增长逻辑”,以新发展理念重构“发展逻辑”,以全面深化改革重构“治理逻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构“精神逻辑”,以美丽中国建设重构“生态逻辑”,以全面从严治党重构“政党逻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构“世界逻辑”。...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在领导全党全国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性地回答了当前中国和世界面对的问题,战略性地设计了国家未来和人类未来,创造性地推动了民族复兴事业,预见性地判断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情况,以高远的视野、深邃的思考,写下了当代共产党人的时代答卷,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八个明确”核心观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试卷代号:1394

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开卷)

论述题:历史不仅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认识到近代中国所背负的深重苦难,试述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100分)答;中国近现代史的百年历程可谓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屈辱的一段历史,有人尽皆知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有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但教科书篇幅有限,我们只是了解一个概况,更多的史实是我们所不知的。今天,在对那段历史的认知随着年龄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反思: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近年来,网络上对“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这一观点持赞同态度的人明显比三年前我还在中学学习历史时多了很多,但是这一观点真的正确吗?以中国为例,不可否认,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将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些思想、制度、技术传入我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解体。正是在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中,火车、邮局、电报等西方物质文明产物传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在刺激中发展起来,尽管背负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座大山,但也取得不小的成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殖民化好像确实是推动了现代化进程,但我认为仅仅籍此做出判断有些不及其余了。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者并不是有意识地以和平手段去传播现代化文明,而是在侵略和剥削中不自觉地充当了这一角色。帝国主义侵略者绝不会允许被殖民地现代化进程顺利的进行从而达到能与其竞争国际市场的地步,其根本目的是货物倾销和利益剥削,这一点是不容争辩的。其次,在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已经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清朝时至鸦片战争前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虽不及西方社会科技化水平高,但是总体规模并不小。民族资本主义本应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得十数亿两白银外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品大批涌入国门,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资本条件并极大的压缩了其市场空间,外加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勾结,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只能在夹缝中求发展。再者,我认为无论是现代化发展还是其他什么社会进步,都需要一个国家和民族是独立的、完整的国家和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独立自主权,即使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发展良好,但长远来看终究是弊大于利。殖民化使得中国不断丧失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贸易主权等等一系列权力,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从以上分析来看,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的作用,但综合各方面考虑,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影响了现代化的进程,而不是促进。

展开全部
下载文档到电脑,使用更方便
免费下载

广告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为您推荐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