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1、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①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旧民主主义走到了尽头; 中国共产党应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继续向前发展而产生②无产阶级的产生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先进性、 坚决性、 彻底性、 组织纪律性) 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组织条件④干部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组织条件⑤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为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第二讲:
1、 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特点
优点: ①中国共产党创建进程比较迅速②中国共产党是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 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③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严明纪律, 集中统一的革命整体④中国共产党一成立, 就力图坚持组织上的独立自主。缺点: ①时间有余而理论准备不足②集中有余而民主不足③知识分子有余而工人成分不足
2、 评价中共一大
功绩: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和决议强调了党的独立性, 是正确的。
缺陷: 党纲中要坚决同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断绝一切联系, 这是不正确的;
党的奋斗目标原则上予以肯定, 但也有局限性, 太高远、 太不切实际
第三讲:
1、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及其方式
原因: 客观: 面临的国内形势是一致的
主观: 【国民党】 ①孙中山认清了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想另辟新路;
②国民党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需要中国共产党加入新的血液(组织不健全、 训练不全面、 目标不全面、 不懂发动群众、 党内党派斗争)
【共产党】 ①共产党年轻幼稚, 国内独立的工人运动力量上不强大, 而且共产党处于秘密状态, 活动受到限制;
②在共产党看来, 国民党有它的优点(a、 本身力量强大, 有威信;b、 国民党在广东有一块革命根据地 c、 在国民党内部有一批重视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分子, 通过他们可以团结一批国民党内部的一批中间分子)
③来自于共产国际的声音(列宁有个指示)
方式: 党内合作,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2、 评价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党内合作方式
①是单方面服从孙中山意愿的产物, 把共产党置于国民党追随者的地位
②有利于维护共产国际维护苏俄利益
③是共产国际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的产物
④共产国际强迫国共合作
⑤妨碍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夺取领导权, 处于国民党之下
⑥有利于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
3、 抗日战民族统一战线提出的过程及其特点
过程: ① “九一八” 事变后, 临时中央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上的失误, 共产党在事变后的正面经验;
⑴临时中央高举抗日旗帜, 态度是鲜明的;
⑵临时中央于 1933 年 1 月以后提出了在“停止进攻苏区, 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 武装民众” 的三个条件下, 红军愿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停战协定共同抗日的政策;
⑶临时中央用实际行动来指导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抗日战争。 失误: 临时中央在此期间犯了严重的关门主义错误, 把民族资本主义这一中间势力拒之门外
②华北事变后, 中共中央抗日统一战线的制定——瓦窑堡会议的召开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从“反蒋抗日” 到“逼蒋抗日” 再到“联蒋抗日” 的实现
特点: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分极其复杂
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民党→工人、 农民、 小资、 民资
第二次国共合作: 统一战线阵营→工人、 农民、 小资、 民资、中小地主、 大地主、 大资产阶级
②第二次合作以党外合作方式(是两个军队、 两个政权的合作), 且设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机构(遇事协商, 临时解决两党两军问题) 原因: 共产党实力增加, 有了自己的武装和政权, 并且有了小块根据地
③中国的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试比较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
相同点: ①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 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②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 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③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 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④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 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 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②合作对象有异: 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 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③政治基础不同: 前者是新三民主义, 后者是共同抗日
④斗争对象不同: 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 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赢得民族解放
⑤合作方式不同: 前者是党内合作,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后者是党外合作, 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 军队和地盘, 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 也没有一个两党都承认的正式的政治纲领
⑥合作的阶级基础有异: 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后者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 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⑦中共对领导权的态度和斗争策略不同: 前者不重视甚至放弃领导权, 以退让求团结; 后者坚持领导权, 以斗争求团结
⑧作用和结果有异; 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 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合作破裂, 大革命失败; 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 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第四讲:
1、 为什么会出现国民大革命
①西方列强卷土重来(1914-1918 年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外资增加, 民族资产阶级减少)
②国内军阀混战, 民不聊生(直、 奉、 皖混战)
2、 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北伐战争本身的正义性(符合大多数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②北洋军阀处于分裂状态, 内部矛盾重重, 不能协调作战
③苏联的军事顾问加仑的作用(先打谁后打谁是否分散力量)
④国共两党的密切合作
3、 北伐战争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在北伐战争中, 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工农革命运动出现了“左”的现象, 随意抓杀地主、 官僚、 捣毁祖宗牌位, 并且共产党在北伐中没有权利, 领导权何军权均被蒋介石掌握
4、 如何看待陈独秀对于蒋介石的反共态度陈独秀态度一步步妥协退让
原因: ①当时的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都认为中国革命主要靠两支力量, 一个是南方的广东根据地, 一个是北方冯玉祥的国民军, 而当时北方正处于十分不利的情况下, 因此选择让步的方式, 不要跟蒋介石翻脸
②在这之前, 蒋介石表面上一直没有多少反共语言, 这次中山舰事件后还承认是个误会,而且还自请处分, 因此不能批评过分
③如果把蒋介石除掉,共产党内部没有比蒋介石更合适的人选
5、 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遇到严重挫折的原因
①蒋介石的背叛革命(江西战场以后军事实力增强; 日本合作; 大财主支持)
②汪精卫背叛革命③中国共产党右倾错误所致
④共产国际在大革命后期指导方针上严重失误
⑤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 缺乏战争经验和教训
6、 大革命的启示
①中国革命必须建立包括工人、 农民、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而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有斗争的政策, 否则统一战线就不可能巩固
②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因此, 必须放手发动广大农民,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才能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夺取革命的胜利
③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没有革命的军队就没有一切。 共产党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 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和保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④认清合作对象, 健全共产党内部民主制(陈独秀大家长制习气), 共产国际的粗无知道, 共产党不能独立地解决问题, 对反革命政变应坚决予以回击(一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统一党内思想(左、 右倾思想不统一)
第五讲:
1、 如何评价陈独秀
功绩: ①创办新青年杂志(1915 年 9 月从日本回到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916 年改名为“新青年”, 启发了人们的思维)②受任北大文科学长(蔡元培校长求贤若渴); 锐意改革,聘任贤能(因触怒顽固派, 1919 年职务解除) ③五四运动总司令④南陈北李执手建党⑤从一大到五大党的最高领导人(连任五届, 毛泽东四届)
错误: 以陈独秀为首的部分共产党员人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
陈独秀牺牲个人, 保全全党, 成为大革命失败的替罪羊
第六讲:
1、 长征的原因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根本原因: 革命陷入低潮, 被迫转移
2、 长征的意义
①长征是宣言书, 是宣传队, 是播种机
②长征的胜利为抗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长征的胜利保存和锻炼了革命力量, 许多同志后来成为治党治国的骨干
④长征的胜利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⑤长征精神极大地鼓舞了 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精神财富
3、 长征精神的内涵
积极乐观, 不怕牺牲精神, 团结奋斗, 吃苦耐劳, 信念、 目标→力量、 动力, 实事求是的精神, 依靠群众的精神
▲4、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 长征途中, 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 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 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筑成一道摧不垮、 压不倒的钢铁长城。 今天, 我们面前虽然没有了雪山和草地, 但前进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进行新的长征,我们同样需要有坚定信念, 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艰苦奋斗、 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第七讲:
1、 为什么要召开遵义会议
必要性: ①它是对左倾错误反思的结果, 是血的代价, 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需要
②召开遵义会议有它的组织条件——即争取曾经支持过王明, 博古右倾路线的人
可能性: 在遵义有反思的时间
2、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①遵义会议根本上解决了 军事路线问题
②遵义会议从根本上解决了组织路线问题, 逐渐形成了由实际上和而后到行动上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③只有遵义会才扩大到主要的军事指挥人员(此前的会议都是小范围的) 是规模上的转折点
④是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关系的转折点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问题
第八讲:
1、 毛泽东为什么能进入领导核心, 从中你受到哪些启示?
①在革命斗争实践中, 有远见卓识,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②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热情
▲启示: 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走群众路线, 建立统一战线,争取最广泛的支持, 实事求是, 不畏强权
第九讲:
1、 王明的主要功绩
①积极参加革命, 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革命立场坚定, 不仅在理论上, 而且在实践上学习马克思主义
②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酝酿和形成中有大功(起草八一宣言, 驻共产国际代表, 共产国际书记处书记)
③主持长江局, 做了一些有利于抗战的工作
④在妇女工作和法制建设中作出了贡献
2、 王明错误的表现及危害
表现: 【左的表现】
①政治上反帝反封反资, 把中间派被定为最危险的敌人并列
②经济政策上提出地主不分田, 富农分坏田的主张, 对根据地的商店、 作坊提出了过高经济要求
③在党的工作重心问题上, 王明和临时中央仍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④组织上对不同意见者实行残酷斗争、 无情打击
⑤军事上以第五次反围剿为例的冒险主义【右的表现】 提出两个统一战线的右倾主张, 即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危害: 左倾错误使军队没有立足之地, “白区“的打击, 被迫转移; 右倾错误使长江局在南方的局面远不如北方局面好、 广阔, 南方活动受挫
3、 评价王明
①对王明错误的定性有了新的提法: “右倾错误“
②把王明的教条主义与临时中央的错误作了区分
③指出了 王明的功绩
④指出了 王明错误的国际原因⑤王明错误是在探索中国革命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第十讲:
1、 延安整风的背景、 主要内容、 意义各是什么?
背景: ①是对党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的需要②是肃清非无产阶级思想的需要③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
主要内容: ①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市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问题和对待马列的态度问题, 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学风) ②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党内宗派的党外宗派主义都影响团结不利于革命事业) ③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言之无物、 装腔作势、 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语言无味像瘪
三、 光烈问题不分析、 不负责任不调查下结论、 流毒全党、传播出去祸害全民)
意义:
①是一次极其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 也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把人民从左的教条主义思想解放出来)
②加强了党同全国人民的大团结,为夺取抗日 战争胜利和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 思想基础
③使全党形成了一套优良的作风, 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创造了新的经验
第十一讲:
▲1、 论联合政府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深刻的分析了 国际和国内的形势, 指出: 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已为时不远, 中国人民实现其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基本要求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是,国际和平实现以后, 反法西斯的人民大众和法西斯残余势力之争, 民主和反民主之争, 民族解放和民族压迫之争, 将充满世界大部分地方。 在中国则存在一个独立、 自由、 民主、统一、 富强的光明前途, 和另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分裂的、 贫弱的黑暗前途的斗争。 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任务就是争取实现第一种前途。 为实现这一伟大任务, 大会制定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 就是: “放手发动群众, 壮大人民力量, 在我党的领导下, 打败日本侵略者, 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条政治路线的奋斗目标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 中共七大的意义
①它总结了我当民主革命 24 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 制定了正确的路线、 方针、 政策
②它实现了全党的团结和统一,确定了 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③党的七大完成了 毛泽东在全党在领导地位的组织形式④党的七大极大推进了党的建设和伟大
第十二讲:
1、 毛泽东创立毛泽东思想的个人特质是什么呢?
①毛泽东与中国农民的天然联系有助于他准确把握中国革命的特点
②毛泽东有极高的领悟能力, 有利于他准确把握马列主义的精神实质
③毛泽东学贯中西, 通融古今, 为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话, 民族化奠定可深厚的学问基础
④毛泽东注重社会实践调查, 对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集体实践相结合具有决定意义
第十三讲:
▲1、 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的主要内容
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 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入城市。报告规定了中共在夺取全国后, 在政治、 经济、 外交方面将采取的基本政策。大会讨论和决定的主要问题有:
①确定了彻底推翻国民党统治, 夺取全国的方针;
②指出中共工作重点应从农村转向城市, 并以生产建设为中心;
③阐述了在全国胜利后仍会存在两种基本矛盾, 一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一种是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④强调了加强党纲建设, 规定了禁止给领导人祝寿、 禁止以领导人的名字命名街道、 企业等, 防止对个人的歌功颂德;
⑤肯定了军队的作用, 通过了《关于军旗的决议》。 毛泽东还提出了解决国民党残余军队的三种方式“即天津方式, 北平方式, 绥远方式”
▲2、 七届二中全会的意义
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 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从战争转向生产建设, 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做了政治、 思想、 理论和方针政策等多方面的充分准备, 描绘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使全党在新的形势下, 达到高度的团结统一, 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3、 西柏坡精神的内涵
两个敢于: 敢于斗争, 敢于胜利
两个坚持: 坚持依靠群众, 坚持人民参政
两个善于: 善于破坏旧世界, 善于构建新世界
两个务必: 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第十四讲:
1、 独创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 文化制度都作了阐述【政治制度】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包括民资【经济制度】 不是单一的公有制, 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经济领导地位引领社会方向, 合作社会经济、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国家监督、 管理、 控制之下的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制度】 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
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 文化制度, 存在时间10-20 年
③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生产力发展了, 工业化实现了, 农村机械化实现后, 再谈私营, 企业的国有化农村集体化
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 对资本主义采取温和的方法来实现私营经济的国有化
2、 如何评价新民主主义理论
肯定:
①在方法上, 把生产力作为判断的标准, 符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为邓小平后来的“三个有利于“奠定了理论前提
②这个理论设想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完成本应该有资本主义完成的国家工业化、 生产的专业化、 社会化、 商品化等任务
③这个理论是根据中国国情不是照搬苏联
不足:
①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与工作重点不一致
②对新民主主义存在的时间估计的过短,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国家工业化任务
③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兴致缺乏坚定的清醒的认识
3、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关系一致性:
①都具有过渡性
②时间大体一致
③目标一致(都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
④方式一致(到一定发展阶段, 用温和的方式实现最终的过渡)
不一致性:
①任务的变化: 由原来主要任务实现工业化到后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针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进行阶级斗争
②重心变化: 有新民主主义理论以发展生产为重心, 变为以社会主义改造为重心
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 (以往都是各种经济并存、 共同发展, 但是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却开始改造资产阶级最终消灭资产阶级)毛泽东曾公开表示七届六中全会我们改造的目的就是让小生产者绝种, 让资本主义绝种。 态度变化: 利用→限制→绝种 。 在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对非公有制态度变化: 有益补充→适当发展→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时间变化: 原来计划先进行一段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而人们普遍认为新民主主义建设之时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之日, 反映了人们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急切心理。
4、 毛泽东将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改为过渡时期的原因
①必要性: 经过三年实践, 党中央认识到国家工业化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改造孤立地进行
②可能性: 经过三年实践, 党中央认识到新民主主义可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③可能性: 经过三年实践, 党中央找到了对私人资本主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者进行改造的办法
④国际环境和苏联过渡时期的理论与实践也对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产生重要的影响
⑤理论上对新民主主义理论本身 的某些不明晰和不确定性使毛泽东在贯彻理论的彻底性原则是不能不将它加以改变
⑥毛泽东在转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不断革命思想
5、 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阶段改变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变化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②原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并非是理想蓝图, 也很难说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雏形
③过渡时期总路线无疑蕴含求纯求快的左的错误, 但是他的提出并未构成党的指导思想的根本偏转
④过渡时期总路线对我国经济文化的落后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 复杂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
⑤过渡时期总路线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估计过于严重, 片面夸大了资本主义的消极作用和小生产的落后性, 滋长了急于让资本主义和小生产绝种的急躁情绪
第十五讲:
▲1、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版本一】 1956 年 4 月,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的重要讲话, 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在这篇讲话中, 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 总结了我国的经验, 论述了 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 初步的探索。 还专门论述了学习外国长处和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版本二】 报告确定的基本方针, 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和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报告提出今后我国的经济计划应该适当调整,更多地发展农业、 轻工业, 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 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 多搞经济建设。 报告又论述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开始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 还阐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 党和非党,革命和反革命, 是和非及中国和外国等属于政治生活方面的关系。 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
2、 如何客观评价论十大关系
意义: ①现实意义: 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它其中的闪光点对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②理论意义: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头活水
不足: ①只罗列了十大关系, 实际上牵涉到了体制问题, 但是缺少一个总体性的体制概念②为以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埋下了左倾的种子
3、 如何理解论十大关系的两个方针
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原因: 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的国情决定的⑵共产党在革命期间积累的经验②以苏为鉴戒的方针。 原因: 高度集中统一模式、 国家垄断
第十六讲:
1、 党的八大的主要内容
①当前国内主要矛盾, 是人民对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前的矛盾。 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 实现国家工业化, 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②在经济建设中, 既要反对保守也要反对冒进, 即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
③在党的建设方面, 还提出了各级组织的集体领导, 防止个人资料, 避免个人专断等重大问题④提出了经济体制方面的新动向——陈云的“三个主体、 三个补充” 的思想(在工商业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 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人经营为补充; 生产的计划性方面, 计划生产是主体, 自由生产是补充; 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 国家市场是主体, 自由市场是补充) ⑤形成了新的领导集体, 邓小平在八大是中央委员, 之后选为书记处总书记(1956-1966)
2、 评价党的八大
闪光点: 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作用(1956-1957下半年) 现在的主要矛盾就是当初八大主要矛盾的翻版, 而且对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作用
不足: ①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不可能牢固的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阶级斗争) ②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还没有充分付诸实施, 很快就发生了反复(主要矛盾的界定)
3、 如何理解党的八大与二十世纪两次革命的关系
【第一次】①八大是第一次伟大革命二十年连续辉煌的鼎盛时期②八大前后第一次伟大革命经历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③八大前后第一次伟大革命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得到了新的发展
【第二次】①八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起点(1956-21世纪中叶, 一百年时间) ②八大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历史参照(经济建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③巴八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渊源④八大是第二次伟大革命干部方面做了历史准备
第十七讲:
▲1、 如何理解文章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2、 如何理解文章中的社会矛盾理论
▲3、 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一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