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育了一系列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彰显政党性质、凝聚革命力量的伟大革命精神,如建党时期的红船精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时期的延安精神、红岩精神,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西柏坡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特殊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精神/历史发展/主要特征
人总要有一点精神,人无精神不立;一个政党也要有点精神,党无精神不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育了一系列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彰显政党性质、凝聚革命力量的伟大中国精神,如建党时期的红船精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时期的延安精神、红岩精神,以及全面解放战争时期的西柏坡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分析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精神的历史发展、具体表现及其主要特征,对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中国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价值。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精神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诞生的伟大的革命精神,它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经历了一个阶段性的历史发展过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精神的初步形成时期(1919年5月-1927年7月)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是中国人民艰难探索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实践活动中,先后塑造了五四精神、黄埔精神、北伐精神和红船精神等革命精神。其中,红船精神最具代表性,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开端。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后称“红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红船精神因此得名。习近平同志把红船精神的内涵精辟地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其中,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核心内容。这是因为,20世纪20年代的旧中国是一个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横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引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走上崭新的革命道路,向人们昭示的正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革命气概。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精神的逐步展开时期(1927年8月-1936年10月)
从1927年8 月 南昌起义到 1936年 10月 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 史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时期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培育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 其中, 以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最具代表性。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源头。1927年 10月 ,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江西省宁冈县井冈山, 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开辟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 也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胡锦涛多次论及井冈山精神, 他指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发扬井冈山精神尤其要弘扬实事求是、 敢闯新路的精神,矢志不移、 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艰苦奋斗、 勇于奉献的精神。[2] 其中,“敢闯新路” 在由多个层次构成的井冈山精神这一统一体中居于核心地位。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低潮时期(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的形势下), 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第一个红色政权, 制定了第一部土地法, 首次实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并以大无畏的革命胆识, 突破了苏俄“城市武装起义”的革命道路模式,“闯” 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的独特革命道路, 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闯新路”的革命精神。
苏区精神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深入发展的标志。 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 朱德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开创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1929 年1 月 到 1934年 10月 , 以毛泽东、 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在苏区进行了建立苏维埃政府、 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开展武装斗争、 推行土地革命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 击退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多次军事“围剿”, 积累了宝贵的革命经验, 也孕育形成了伟大的苏区精神。2011 年11 月 4日 , 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 :“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 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 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 求真务实、 一心为民、 清正廉洁、 艰苦奋斗、 争创一流、 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 [3]其中,“一心为民” 在苏区精神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中央苏区时期, 毛泽东曾多次教导广大党员干部:“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 从土地、 劳动问题, 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 都应该把它提到自 己的议事日 程上。” [4] 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 苏区各级党政军干部自 觉践行“一心为民”的宗旨。 他们关心工农群众的切身利益, 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帮助群众解决身边的困难。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 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也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长征途中培育出来的伟大长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和中华民族自 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体现。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长征精神,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就是为了救国救民,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就是坚持独立自 主、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就是顾全大局、 严守纪律、 紧密团结的精神; 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 患难与共、 艰苦奋斗的精神。”[5] 其中, “不怕困难, 不怕牺牲” 是长征精神的核心内容。 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到 1936年10月 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在整整两年的长征途中, 红军将士凭借艰苦卓绝的拼搏精神, 不怕困难、 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信心, 克服了长征路上的重重困难, 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追击, 赢得了长征的胜利, 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 因此, 毛泽东说, 红军长征集中体现了红军“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思想理论研究4 8思想理论教育2014.06使得中国工农红军无往而不胜。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 国精神的全面呈现时期(1935年 10月 -1948年 3月 )
1935 年 10月 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到 1948 年 3 月 23 日 中共中央东渡黄河转向华北, 史称“延安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革命由弱到强, 走向胜利的转折时期, 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打败日 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 壮大自 身力量, 为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奠定坚实基础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特质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 形成了具有集大成意义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和伟大情怀。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延安精神。1949 年 10月 , 毛泽东在给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中说 :“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6] 1980年 12月 , 邓小平指出 :“从延安到新中国, 除了靠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外, 不是靠这些宝贵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国人民和国外友好人士吗? ” [7] 江泽民将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概括为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自 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8] 其中, 解放思想、 实事求在延安精神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 实施了一系列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 正确的政策、 策略。 如抗战时期, 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 及时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土地政策变为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在整风运动中, 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认真总结历史经验、 教训, 引导广大党员、 干部从思想根源上摆脱教条主义、 主观主义的束缚, 实现了思想认识的大进步, 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
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 国精神的胜利发展时期(1947年 5月 -1949年 3月 )
1947年5 月 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来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到 1949年3月 中共中央进入北平, 史称“西柏坡时期”。 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公开举起了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旗帜, 指挥了平津、辽沈、 淮海三大战役, 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 并为未来新中国的建设、 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 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农村到城市、 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 也孕育了对新中国具有重要历史影响的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由革命时期向建设时期、 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历史背景下孕育形成的。 同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延安精神一样, 它凝聚和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锲而不舍、 艰苦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 学界通常将西柏坡精神概括为 :“两个敢于”, 即敢于斗争、 敢于胜利的精神 ;“两个善于”, 即“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9]“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 谨慎、 不骄、 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0] 其中,“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内容。这是因为,“两个务必” 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全面胜利前夕, 即中国共产党由革命时期向建设时期、 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历史背景下, 向全党全军提出的基本要求。 它既是对我国历史上政权更迭的深刻经验教训的精辟揭示, 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它表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为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应付各种新考验做了充分的政治和思想准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对执政后中国革命未来发展趋势的远见卓识。
二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目 标和奋斗纲领的实践过程中, 培育形成的伟大中国精神, 虽然有着各自 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 但从总体上看, 它们也拥有一些共同特征。思想理论研究4 9思想理论教育2014.06
其一, 坚定的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8 年的艰苦奋斗历程中, 能够历经磨难而不退缩, 屡经考验而不改初衷, 实现党的队伍由小到大、 由弱变强, 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面胜利, 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中国革命还能否进行, 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到底在何方, 成为摆在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以毛泽东、 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气馁, 更没有退却, 而是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韧的奋斗精神领导军民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 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 长征途中的红军每前进一步都充满着艰难险阻, 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是坚定的理想信念, 为红军指明了正确的革命方向, 使红军能够在艰苦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也是坚定的理想信念, 凝聚了军心, 鼓舞了斗志, 点燃了红军战士的革命激情, 激励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强大的敌人, 克服罕见的困难。 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红岩精神的精髓。 抗战时期, 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其所属的各级党组织, 不仅日 常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艰苦, 而且政治环境也十分险恶。 他们随时都有被捕、 监禁、 杀头的危险, 时刻经受着信念、 意志与生死的考验。 南方局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之所以能够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积极在国统区开展革命工作, 凭借的也是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
其二, 依靠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 毛泽东指出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 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11]要想得到群众的拥护, “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 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12]井冈山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依靠群众, 关心和帮助群众, 千方百计地把人民群众团结在自 己的周围, 同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 赢得了人民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使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扩大。 中央苏区时期, 苏区政府要求苏维埃政权机关中的各级领导干部及其工作人员把关心工农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真心为群众着想, 积极为群众谋利益, 形成了“苏区干部好作风”, 为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长征途中, 中国工农红军严格遵守党的群众纪律和民族宗教政策, 所到之处秋毫无犯, 使沿途群众真正认识到, 红军是一支与旧军队截然不同的新型军队, 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 可以说, 没有沿途各族人民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 兵力支援, 红军长征不可能取得胜利。 密切联系群众,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 患难与共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 西柏坡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实施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彻底消灭了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广大贫下中农不仅从经济上翻了身, 而且通过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权, 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权利。 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起了解放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 他们真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 以空前的热忱投入生产、 支援革命, 成为中国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巨大力量源泉。
其三, 自 力 更生, 艰苦奋斗。 自 力更生、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团结人民、 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 中央苏区时期, 为了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 解决苏区军民的基本生活给养, 以毛泽东、 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大力号召苏区军民自 力更生、 艰苦奋斗、 共渡难关, 同一切贪污浪费现象作斗争。 当时苏维埃各级政府机关努力节省各项办公开支, 各级领导干部也率先垂范, 和普通群众一样省吃减用、 勤俭节约, 他们住旧房、 穿布衣、 吃粗粮、 点马灯。 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既要面对陕北地区经济、 文化落后, 地瘠民贫, 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等恶劣的自 然环境, 又要应对日 本法西斯和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疯狂的军事进攻和严密的经济封锁。 坚强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延安严酷的自 然及社会环境所吓倒, 而是和边区广大军民一起一手拿枪杆、 一手拿镢头,积极开展“自 力更生、 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 凭思想理论研究5 0思想理论教育 2014.06借着自 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打破了敌人的军事制裁, 而且减轻了延安人民的负担, 密切了军民关系, 实现了自 身的基本生活保障, 为最终战胜强大的敌人夯实了基础。
其四, 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阶段孕育形成的伟大中国精神, 从未因自 身理想的高远而脱离现实, 而是既坚守高远的理想, 又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例如, 在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的严峻形势下, 以毛泽东、 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反革命力量较弱、 革命较有基础的偏远农村地区积聚革命力量, 建立红色政权, 就是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伟大创举。 正如胡锦涛所说: “大革命失败后,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由此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 , 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如果不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 敢闯新路 , 而是照搬外国经验 , 那就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13] 同样, 长征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实际作出的战略决策, 长征北上抗日 的目 标也是党在遵义会议上根据中国革命总体形势的变化, 尤其是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的实际作出的科学决策。 延安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真理只有一个, 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 不依靠主观的夸张, 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 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14]的思想原则, 积极在党内开展反对主观主义、 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的整风运动, 实现了党内思想的大进步; 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西柏坡时期, 毛泽东依据中国革命发展的实际, 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关键时期, 向全党全军提出了“两个务必” 的具体要求,并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执政的法宝和思想武器, 体现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
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孕育形成的一系列伟大中国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在自 身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竖起的鲜明历史坐标。 它们一脉相承,共同勾勒出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完整革命精神序列。 它们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 高尚的道德情操、 优良的工作作风、 优秀的政治品格和浩然的英雄气概的集中体现, 也是中国共产党政党面貌的集中反映。 在新的历史时期, 这些精神依然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革命的强大精神动力, 是引领中国人民在建设和改革征程上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我们应该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及时代发展的需要, 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使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芒。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 项目 编号:13BK109) 和中央高校优秀教师资助项目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 近平.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 报, 2005-06-21.
[2][13]胡锦涛同 志谈发扬井冈 山精神[J].党史文苑, 1993(4).
[3]习 近平.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推动争先创优[N].人民日 报, 2011-11-07.
[4][11][12]毛泽东选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38, 136, 138.
[5]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5.
[6]毛泽东 文集, 第 6卷[M].北京: 人民出 版社, 1999: 17.
[7]邓小平文选, 第 2卷[M].北京: 人民出 版社, 1994: 367.
[8]江泽民在陕西考察工作强调: 结合新实际弘扬延安精神[N].江南时报, 2002-04-03.
[9][10]毛泽东选集, 第 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439, 1438-1439.
[14]毛泽东选集, 第 2卷[M].北京: 人民出 版社, 1991: 662-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