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教育类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贺不贪2020-12-21原创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 要: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其社会地位和作用 越来越突出, 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农民工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近年来,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农民工市民化的趋势在增强, 所谓农民工市民化, 指的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 让农民离开土地和家业生产活动, 进入城市从事非家产业, 其身体、 地位、 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 这一趋势的出现, 使农民工问题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我觉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农民工市民化, 接下来主要探讨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

一、 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

( 一) 农民市民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我国现阶段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国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 但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明显。 农村劳动力过多, 人均支配的土地资源太少, 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无疑是最根本原因。 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而现阶段在乡 镇企业不可能更有效吸收大规模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 剩余劳动力根本出路在于向城市转移, 变农民为市民。 这样一方面使从土地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能够依靠城市非农产业增加收入, 另一方面又通过农民市民化大幅度减少农民, 把闲置的土地资源适度集中到农民手中, 提高农业劳动力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 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才能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活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收入。所以依靠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来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发展的出路之一。

( 二) 农民市民化还直接关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当前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仍然是农民问题, 解决农民问题的出路又在于农业现代化。而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农民向城市转移,变农民为市民,又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乃至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关键。 只有把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在城镇中获得稳定的职业收入,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和贫困问题; 只有把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商业中来, 才能实现农业的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 农业才有可能发展成为现代化产业。 因此,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同步推进工业化、 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 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加快城市化进程; 有利于引导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向城市转移, 促进农业现代化; 有利于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 促进人的社会文明; 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加快社会转型。

( 三) 农民市民化是确保社会稳定, 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过剩又找不到出路的话,可能会造成部分农民游手好闲、赌博、 打群架, 甚至形成帮派、 结伙打劫、 入室偷盗、充当车匪路霸, 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 另一方面进城的农民又没有城市户口, 没有真正享受到城市的待遇,无法融入社会, 成为城市里的边缘人, 生活在城市社会的底层, 城市里贫富差距又大, 难免心理不平衡, 造成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我国正处于艰难的社会转型时期, 各方面矛盾都比较突出, 再加上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人民对公平、 共同富裕的要求更加强烈。 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引起的就业、 养老、 医疗、 住房等方面的不公平问题, 必然引起人们对社会公平、平等问题的争议, 也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 只有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才能创造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 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

( 一) 户籍制度和就业政策的限制

户籍制度是农民市民化最大的障碍之一, 不少制度障碍很大程度上是户籍制度派生而来的。 户籍制度将劳动力市场分割成两个大群体, 城市的管理者在制定就业政策时, 首先考虑的是具有城市户口的劳动者。 就业政策通常依照“先城镇、后农村”,“先本地、 后外地” 的原则实施。 许多大中城市限制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就业领域, 而不管其胜任与否。 同时, 外来务工人员失业后, 也很难享受到当地职工的下岗、 失业人员可以享受的再就业优惠政策。

( 二) 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由于我国长期城乡 分割的管理体制的存在, 社会保障也被分割为城乡 二元的保障体系。 城市职工大多拥有失业、 医疗、 养老和住房等社会保障, 而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几乎是空白。 从城镇劳动力流动的角度来看, 缺失的农村社会保障同样限制了城镇劳动力的流动意愿。 城乡 人口享受着不平等的公共服务, 在城市就意味着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 更高质量和更便捷、 全面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更及时有效的就业培训和信息;更好的公共设施等等,而乡村则正好相反。

( 三) 农民工自身素质的限制

农民能否变市民, 还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的整体素质状况。 进城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取得市民资格的重要条件, 决定着由农民向市民转化的成功率。 素质高的农民, 进城后容易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取得相对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容易融入市民社会, 培育市民观念, 承担市民义务, 得到市民认同。 但在我国农村农民的受教育情况都比城市低, 最终能否成为城市居民, 找到一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工作,与其所受教育水平高低有很大关系。

(四)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是分级办学、 分级管理体制。 实行的是适龄儿童在户口所在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就近入学原则。 这导致大量跨区流动的农民工的子女在教育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 很大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机会。 由于进城务工农民的自身文化水平并不高, 加上生活压力大以及子女在城市就学成本过高, 很多农民工家长并不支持其子女上学, 很多孩子初中未毕业便早早辍学,加入挣钱的行列。 对于那些得以入学的孩子来说, 他们受到的教育与城市里的孩子相比差距很大。即使是进入公立学校,也只得以借读生或旁听生的身份学习,他们所受到的来自教师的关心与本地孩子也无法相比。

三、 农民工市民化的解决对策

(一)放宽户籍制度

一个人能否进入某个城市, 关键应看他能否在这个城市合法生存, 是否具备生存能力。 户籍制度改革要坚持同步、 稳定的原则, 要着重考虑到人才、 人力的合理流动和调配, 要在保证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前提下, 逐步满足人们自由迁徙的意愿。 但这并不是说就此取消户口了, 相反要加强对户籍的科学依法管理, 完善户籍信息登记制度,使劳动力的自由流转有更合法的手续和途径。

( 二) 完善社会保障

无论是在城市, 还是在乡 村, 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最大后顾之忧之一就是社会保障问题。 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 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只能以保障为核心考虑因素而进行单向的选择, 而这种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单向性恰恰是与城乡 统筹就业的原则相反。 公共服务的不公平同样容易导致人们作出单向的选择。 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 更多的农民已不再从事农业, 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已非常弱化, 建立一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但具备了条件,而且也十分有必要。

( 三) 提高农民工素质, 培养农民工新市民意识

农民工素质包括知识文化素质和思想意识素质。 由于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在农村长大, 受农村文化影响较大, 加之他们受教育水平较低, 这就使得他们对市民文化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而城镇居民也往往对这些来自农村的人有一种排斥心理。 鉴于此, 一方面应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 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现代市民的思想。 让他们以一种市民意识来约束自己,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这个城市的主人翁身份。 另一方面, 要改变这些原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态度。 确立起包容、 开放的思想。 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农民工市民化这一趋势, 造就一个新的文明、和谐的城市。

( 四) 加大力度, 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伴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 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而来。 他们的收入很低, 但子女的教育成本很高, 因此很多农民工子女早早地便放弃学习进入社会。这些孩子往往心理还未成熟缺乏明辨是非能力,这就导致了他们犯罪率的上升。针对这一现象,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建立健全公立学校, 规范教育收费, 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 另一方面,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规范民办学校教育体系, 加强教学管理, 切实提高私人学校的教育质量。 与此同时, 加强教育宣传, 转变农民工父母轻视教育的现状, 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教育投入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传江. 城乡 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农民工市民化[J]. 2005.

[2]程建林. 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3]陆益龙. 解读中国户籍制度[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4]陆益龙. 户籍制度与社会分层和流动[J]. 中国社会科学, 2008.

[5]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展开全部
下载文档到电脑,使用更方便
免费下载

广告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为您推荐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