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教育类

中美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朋于晏2020-06-17原创

篇一

在颠簸中前行中美关系这一年,非常不顺,磕磕绊绊,颠簸不已。在贸易和经济层面,两国之间的贸易纠纷与反制措施层出不穷,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加大,最近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的《特别关税法案》更是将这种压力推到一个风头浪口,美国总统与中国总理更是就此问题直接"过招",讨论人民币升值与否的必要性;政治与安全层面,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和南海问题相继以不同方式浮出水面,美国出售武器给台湾,奥巴马总统会见达赖,

希拉里国务卿宣称南中国海地区的争端解决涉及"美国的国家利益",几乎同一时间,因"天安舰"事件而起的美韩军演试图要在在中国最敏感的黄海地区展开,引起"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警觉,有人甚至据此发出"亮剑"的声音。所有这一切,刺激着中美关系的脆弱神经,也引起世界舆论的担心:中美关系是否要由"冷淡"走向"

冷战"?不过,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历史遗留问题、国内政治考量与战略视角的思考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注定了中美关系会颠簸起伏,但没必要"看破红尘",也没有必要"莽撞亮剑","看空"中美关系。实际上,上升国家与既有大国之间相处之道的调适与探索,决定了中美关系会在颠簸中沿着相对安全的轨道继续前行。

走不出历史问题

自中美建交的那一刻起,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纠葛与较量就没有停止过,其核心因素之一是美国售台武器。30余年来,台湾问题始终如一根刺,卡在中国统一的喉咙上,也正因为如此,美国不可能轻易松手。同样,以美国总统会见达赖的方式所反映出来中美关系中的西藏问题,也不是新鲜的名词,熟知中美关系的人都知道这个有19年历史的"历史典故",其背后是美国对西藏"人权"的关注;而"南中国海问题",早就在2001年的中美撞机事件、2008年的"无暇号"事件中一再上演,2010年7月美国国务卿的"南中国海问题涉及美国国家利益"只不过是这种版本的一种翻版而已,相信也不会是最后的绝版,只要中美在南中国海的航行规则问题上没能够达成一致;当然,中美贸易顺差与人民币升值问题也有一些"年头"。中美贸易顺差随着中美经贸互动的深入而出现,贸易顺差额度的增大导致了美国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施压,这种交锋逐渐升级,成为两国间的一个有政治化风险的问题,其背后隐含的是美国对中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某种评价与干预。其实,在90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第一任期,也是把中美之间的经贸问题与政治问题挂钩,那个时候挂的是中国的"人权问题"而已。实际上,靠"草根选民"的选票而胜出的民主党主政美国的时候,中美之间的经贸问题就容易突出,因为这涉及到民主党的"蓝领票仓"。总之,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南海问题、贸易顺差和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存在都可以追溯其历史,它们的解决也绝非一时之事。在国际政治中,权力是基础,没有人会轻易放弃自己手中可以制约他国的"牌"。

国内政治的"无形之手"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上述问题绝非什么新问题,它们早已存在,只不过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力度或许还有不同的面目出现。但是,它们在当前的集中爆发和以强有力的烈度冲击着中美关系,某种程度上与中美两国的国内政治发展不无关联。在美国方面,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失业率就一直上扬,到目前为止已经升到9*6%,

接近10%,这一"历史新高"对奥巴马政府造成不少压力。如前所述,作为民主党出身的总统,奥巴马高举"变革"大旗上任,如今最大的医疗改革尚未"革命成功",而失业所导致的蓝领工人工作岗位的一再丢失,使得以笼络草根阶层以获取选票为己任的民主党政府无法不关注中美经贸顺差问题以及人民币汇率问题,因为11月要来临的中期选举对奥巴马政府而言,是兑现竞选诺言的"秋后算帐"时期,也是民主党争取选民支持的一个重要节点。

所以,无论是从民主党的"票仓"传统来看,还是从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来说,在金融危机造成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而美国经济又面临"二次探底"风险的情况下,中美贸易顺差和人民币汇率的一再被提出,是不难解读的,特别是似乎只有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保持"一枝独秀"的情境中。在中国的国内政治中,则有两个新的因素值得注意。一是大众舆论的变化。30年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块头不断长大,在2010达到世界第二。对此,其他大国和世界舆论不吝赞誉和追捧,"中美国"、"G2"等新名词也层出不穷。在"中国崛起"的语境下,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相伴相随的民族主义情绪,让大众舆论在面对中美之间上述问题的时候,要求政府塑造出与"崛起中国"相应的国家形象。另一个变化则是精英舆论的变化。与大众舆论变化的同时,中国精英阶层的舆论也在发生变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探讨中国外交政策怎样在"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两个立场之间作出选择与平衡。大众舆论和精英舆论的这种变化,无疑会微妙地影响中国政府对中美之间上述事件的反应。

无法踏进同一条河

中美在上述问题上的态度与交锋,其背后也有两个大国的战略考量,或者说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相处之道的调适与探索问题。哲人说过,"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中",这同样适用于中美关系。世易时移,今天的中美关系已经绝非建交时候的两国关系了,不仅中美关系的实力天平发生了利于中国的变化,实在而鲜明,而且人们对中国经济总量何时超过美国的讨论,也绝非"天方夜谭",而是一种现实的预期和实现的可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正在上升的中国,与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相信自己是"上帝选民"的美国,它们之间的相处之道的调适与探索,在战略层面决定了中美关系会在颠簸中前行。

上升的中国,决定了其国家利益的内涵与外延是在不断地扩展,这不仅体现在要保护身影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7月份发生的马尼拉惨案已经凸显和提示这个问题的迫切性,也不仅体现要关注足迹扩展到海外的中国企业的利益,更体现在要以怎样的方式维护事关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根本问题,维护海上通道的畅通和确保经济发展的能源安全。面对一个不断发展的中国以及自然延伸出来的国家利益要求,美国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和以何种方式应对,是中美关系能否平稳前行的一个核心因素。就目前的观察来看,美国似乎是要在战略上压制中国的核心利益圈,所以才会"搅混南海",努力在南中国海争端问题上插进"美国的脚";不过,我们在耳闻中美争吵的同时,也听到美国政坛老兵基辛格博士等人的建言,要求美国要谨慎应对中国的上升,避免英德竞争模式的重演;此外,我们也看到,中美争吵在继续,对话也在延续,两国的高层频繁会晤,商讨解决问题的渠道,甚至最鹰派的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先生也不断放风,试探访华的可能性,因为中美都清楚地知道,除去金融危机、朝核问题、伊核问题等全球性问题的合作需要,出口占GDP的60%和所持外汇比例中美元占65%的中国,也是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这才是中美两国经济的"相互确保依存",是两国关系的一块实在而又实沉的"压舱石",推动中美关系沿着一定的轨道相对安全地前行,而且中国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与美国国内实力的重塑等核心问题,也会促使中美两国冷静思考,让双边关系在争吵中回归原位。

篇二

摘要:中美关系是自我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60年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从敌对到和解再到战略合作,中美关系走过了许多的风风雨雨。如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则是全球头号发达国家,利益交汇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回顾历史,中美关系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展望未来,中美之间的竞争仍不可避免,但不会是两败俱伤的"零和"博弈,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如何处理好各个方面的矛盾,努力实现合作共赢才是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的发展之道。

关键词:中美关系历史与现状 合作共赢

正文:60年甲子一轮回,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了。而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则一直左右着新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选择这个视角来看待中美关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这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的影响。该电视剧讲述了北平解放前夕,国共两党的地下斗争,而美国则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篇论文,就从这段历史开始谈起吧。

日本投降后,中国内战爆发。美国表面上派出马歇尔将军和国共双方代表组成协调小组,调停国共两党的矛盾。由于国党走的是资本主义路线,且当时国民党是当时的合法政府,美国当局决定扶植蒋介石领导的政府。但由于蒋介石专制独裁搞得民心涣散,而共产党选择了民主路线救中国,这其实与美国的基本理念相符合,所以美国也并没有全身心投入的帮助国民政府,仅仅是以经济上的援助为主。国共内战时的美国颇有种置身事外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的想法。

可惜国民党的败军之势兵败如山倒,早已是扶不起的阿斗。纵然有美国人的经济援助,也逃不脱败北的命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拉开了新的篇章。当时中国刚刚从黑暗中走出来,一切的经济建设都是空白,而当时的国际大背景正是美苏两强争霸之际,中国站在了共产主义的阵营中。美国出于冷战时期反苏反共的战略,在把主要矛头对准苏联同时,也对中国进行遏制和封锁。对华政策虽然有时友好,但是更多是遏制和对抗。七十年代,随着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美国开始与这个遥远的东方文明古国接触,72年国务卿助理基辛格访华拉开了中美建交的序幕,中美关系由对立走向缓和。1979年1月1号,中美正式建交。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国内,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在缓缓拉开,可见中美关系与经济的发展与改革是密切相关的。

中美关系从中美建交开始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而苏联则日渐衰落最终走向解体的厄运。90年代,美国陷入了战胜苏联的喜悦之中,此时的国际形势是一超多强,美国一家独大,并没有把中国放在眼里。而中国则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这段时间美国的态度在科索沃战争中就有所体现。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公然的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如此的蛮横激发了中国国内的大规模反美浪潮。由此可见当时的美国并没有把中国当成是自己的对手。

然而情况进入千禧年后似乎发生了变化,随着中国申奥成功加入WTO,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如果说之前作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是大国,那么现在还要加上一个强国的名号了。中国日益成为美国的头号对手。而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又变得更加复杂。

一方面,伴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美国开始对中国变得警惕。美国害怕中国的崛起会给美国的称霸带来冲击和影响,于是美国开始想方设法的阻止中国的发展。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宣称中国的崛起是对他们的威胁,蓄意夸大中国的国家实力,使得各个国家对中国敬而远之。

美国为了制约中国,想尽一切办法干预中国参与的国际事务以及与中国有关的一切问题。比如在台湾问题上,虽然美国一直宣称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是美国却一再坚持对台出售军火,并暗中资助台湾政府,其目的不言而喻。同时美国还暗中自助与中国有矛盾或冲突的国家。日本和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争的不可开交,而日本恰恰是美国的盟友。美国在钓鱼岛问题的立场上一直态度暧昧,其用意在于混淆视听,搅乱中国的局势。

在军事上,美国的太平洋舰队集中了美国的精锐力量,意图在海上封锁中国。利用在盟国的土地上建立的军事基地形成三大岛链的封锁体系。同时在南海地区,菲律宾等国均是美国的盟友。依靠美国的支持,菲律宾的国不断向中国挑衅并制造摩擦。

而另一方面,美国又不得不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如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年经济增长率超过7%,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这个全球经济的引擎左右着世界经济局势。同时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向全球出售中国制造的产品,美国也对中国的产品产生了严重的依赖。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其头号债主就是中国。除了经济方面,双方在许多国际事务上诸如反恐问题等要通力协作,才能完成目标。

正是因为这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情况,才造成美国对我国政策的暧昧不明、摇摆不定。美国利用日本、台湾及疆独、藏独分子来牵制中国,通过外交手段对中国周边国家进行势力渗透,形成包围圈虎视眈眈;另一方面,从其对待大陆与台湾问题的态度—主张不分离不同意也可以看出,美国最希望的状态不是绝对的势力偏向,而是寻求各方力量的平衡。这也与历史上的中美关系可以看出,双方相争,美国才好坐收渔翁之利。美国的意图是为其重返东亚、称霸全球扫除障碍。 那么中国应当如何应对美方的挑战呢?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的路线,在面对主权问题和国家战略发展问题时,我们决不能退缩,也不能忍让。而对于美国,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消除矛盾,争取实现合作共赢。在坚持原则的同时积极寻求合作,这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理好当今中美关系的不二法则。

学习心得: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当今国内外的局势的变化。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中美关系和南海问题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多多了解国内和国际上的大事小情,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1.袁鹏 《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空间》 现代国际关系 2005(04)

2. 潘锐 《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与挑战》 世界经济研究 2003(12)

3. 邱苗 《奥巴马执政以来的中美关系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4. 孙哲《亚太战略变局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北京:时事出版社 2012

5. 王鸿刚 《大变局下的中美关系与中美战略博弈》 现代国际关系 2012(05)

展开全部
下载文档到电脑,使用更方便
免费下载

广告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为您推荐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