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其他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朋于晏2020-05-26原创

1950年7月,淮河大水。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

1959到1961三年自然灾害

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

1970年通海7.8级大地震

1975年8月,河南大水。

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

1978—1983年北方大旱

1991年安徽江淮水灾

长江1998年特大洪水

2003年非典疫情

2007年度“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

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

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

6、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发生严重秋涝

7、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损失严重

8、9月下旬四川发生严重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灾害

9、宁夏严重干旱致夏秋粮减产

10、10月末西藏发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

2010自然灾害

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

2012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950年7月,淮河大水。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高 涨,加上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时对沿淮堤坝的大肆破坏, 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河南、皖北许多地方一片汪 洋,水灾淹没土地3400余万亩,灾民1300万。淮北地区受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长江中下游、淮河 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 涨,汉口长江水位高达29.73米,较历史最高水位的1931 年高出14.5米。虽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极大努力保卫荆江大 堤,从而保证了武汉市和南京市的安全,但却淹没农田 4755万亩, 1888万人受灾,财产损失在100亿元以上。由 于农产品减少,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1955年的工业生产。

1、1959到1961三年自然灾害

在1959年7月,华东地区长江发洪水。据灾害中心数据, 因为淹水和接下来歉收所带来的饥荒,洪水直接带来的死亡人数估计达两百万,而且别的地区也多少受到影响。这场灾害被列为20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的第七名。

在1960年,55%的耕地或多或少遭受到干旱或者其它恶劣天气,其中60%的耕地根本就没有降雨。大英百科全书1958年至1962年年鉴也报告了异常天气。这些天气包括香港在1959年六月的5天之中超过30英寸的总降水,这也代表了同期整个华南天气状况。

所有这些因素导致1959年中国粮食产量较1958年下降15%,而1960年产量又在此基础上再下降15%,中国大陆地区的粮食、棉花产量跌落到相应1951年的水平。直到大跃进结束之后的1962年,粮食产量才开始回升。

1960年,全国大面积受灾,其中以河北、山东、山西最为严重,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

历史背景

当时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的政策性失误,其影响最大的为大跃进时的“浮夸风”和“大炼钢铁”。这些做法导致国家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遭受毁灭性的破坏,树木砍伐,农田荒芜。其时农村地区因缺少粮食导致饥饿出现全国性的生育率急剧下降。全国推崇以生产队为单位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导致“放开肚皮吃饱饭”,实行不计报酬的劳动导致劳动效率急剧低下。在全国范围出现严重的饥荒的情况下,1958至1959年,中国政府仍然持续着往年的大量向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粮食以快速发展军事工业。全年出口粮食数量达到历史上的最高,为415.75万吨。

伴随着集体化,中央政府下令实行一些的基于苏联生物学家特罗菲姆·李森科 (Trofim Lysenko) 的伪科学农业革新。这些措施包括密植,指把种子远密于常规来播种并且假设这些种子间不会相互竞争。实际上,它们当然相互竞争相互妨碍生长,而结果是产量降低。另一个革新是基于李森科的同事Teventy Maltsev,他鼓励中国的农民实行深耕(深达一两米)。他们相信最肥沃的泥土在深处,而这些泥土有助于让植物长出超大根系。但是,无用的石块,沙子被翻出,而肥沃的表层熟土却被埋到了下面。还有后果更严重的措施就是坚持一部分农田应该被休耕。

在集体化农业实施这些极端转变的时候又遇上了干旱和洪水等恶劣气候。

1963年8月,海河大水。8月上旬河北省连续7天 下了5场暴雨,其中内丘县樟狐公社过程降水量2050毫 米,暴雨面积大,过程总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面积达 5560平方公里,淹没104个县市7294多万亩耕地,水库崩 塌,桥梁被毁,京广线中断,天津告急, 2200余万人受 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

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

1966年3月8日至29日,连续发生多次6、7级地震。首次地震发生于邢台地区隆尧县以东,震级为6.8级,此后,又发生5次6级地震,以22日发生于宁晋县东南的7.2级地震为最大。由于灾区土质松散,地下水位较高,古河道等因素影响,地震造成破坏损失严重,破坏范围大。6.8级地震波及142个县市,7.2级地震破坏范围包括136个县市。有感范围北到内蒙多伦,东到烟台,南到南京,西到铜川等广大地区。地震共造成8182人死亡,51395人受伤,破坏房屋400余万间,损坏桥梁86座。灾区共发生事故性火灾115起,烧死16人,烧伤26人,烧毁简易房153间。邢台西部山区和井陉、武安一带发生山崩300余处,山崩飞石引起火灾22起,烧山80公顷。地裂缝、冒沙、冒水现象普遍,断续延长几十米至数公里。地裂最宽达2米。井水上升或外溢等很普遍。滏阳河上几座桥遭严重破坏。艾辛庄大桥桥面向南移动,与桥墩错开1.8米,致使交通中断。地震影响区域广。天津市和琢县有发电机掉闸,造成短暂停电现象。石家庄以西和山西昔阳等地破坏程度也较高。国务院非常重视邢台地震,即令当地驻军赶赴灾区进行抢救。全国各地大力支援灾区,派出医疗队,支援大批食品和救灾物资。周恩来总理3月9日冒着地震危险到震区隆尧县听取灾情汇报和救灾情况,慰问灾区人民。震后进驻灾区的医疗队达到94支,医务人员达到7115人。

1970年1月5日,通海7.8级大地震。死亡15621人,受伤 26783人,倒塌房屋338456间。

1975年8月,河南大水。 7503号台风在福建登陆, 经江西南部、湖北,5至7日在河南省伏牛山麓停滞和徘徊 20多个小时,最大降水量1605毫米,使汝河、沙颖河、唐 白河三大水系各于支流河水猛涨,漫溢决堤,板桥、石漫滩 水库垮坝失事,造成特大洪水,毁房断路,人畜溺毙,灾情 极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唐山市区。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顷刻之间,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化为一片瓦砾,人民生命财产及国家财产遭到惨重损失。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地震发生在深夜,市区80%的人来不及反应,被埋在瓦砾之下。极震区包括京山铁路南北两侧的47平方公里。区内所有的建筑物均几乎都荡然无存。一条长8公里、宽30米的地裂缝带,横切围墙、房屋和道路、水渠。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出现大量的裂缝带、喷水冒沙、井喷、重力崩塌、滚石、边坡崩塌、地滑、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采空区坍塌等。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重伤,仅唐山市区终身残废的就达1700多人;毁坏公产房屋1479万平方米,倒塌民房53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到54亿元。

全市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全部破坏,所有工矿全部停产,所有医院和医疗设施全部破坏。地震时行驶的7列客货车和油罐车脱轨。蓟运河、滦河上的两座大型公路桥梁塌落,切断了唐山与天津和关外的公路交通。市区供水管网和水厂建筑物、构造物、水源井破坏严重。开滦煤矿的地面建筑物和构筑物倒塌或严重破坏,井下生产中断,近万名工人被困在井下。唐山钢铁公司破坏严重,被迫停产,钢水、铁水凝铸在炉膛内。三座大型水库和两座中型水库的大坝滑塌开裂,防浪墙倒塌。410座小型水库中的240座震坏。6万眼机井淤沙,井管错断,占总数的67%。沙压耕地3.3万多公顷,咸水淹地4.7万公顷。毁坏农业机具5.5万余台(件)。砸死大牲畜3.6万头,猪44.2万多头。唐山市及附近重灾县环境卫生急剧恶化,肠道传染病患病尤为突出。

1978—1983年北方大旱

1978一1983年,北方连续大旱。 1978年,全国出现大范围干旱,受灾6.03亿亩,成灾2.69亿亩;1979年秋、冬干旱范围大;1980年夏季华北、东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区出现了较严重的伏旱,全国受旱3.92亿亩,成灾1.87亿亩;1981年春季北方冬小麦区雨水少5-7成,缺水人数达 2297万人,秋季雨水少4-9成,全国受旱3.85亿亩,成灾 1.82亿亩;1982年全国受旱3.11亿亩,成灾1.5亿亩; 1983年全国受旱2.41亿亩,成灾1.44亿亩。不少地区出现干旱时间长、,范围广、灾情严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罕见的大旱。缺水也成为北方的一大难题,己严重影响人民正常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1985年8月,辽河大水。1985年8月,辽河大水。 8507、8508、 8509号台 风袭击东北地区,连降大雨,加上河道年久失修,洪水宣泄 不畅,辽河原有河道行洪能力为5000秒立方米,实际上洪 水仅2000秒立方米,但却造成该省中小河流决口4000多 处,致使60多个市、县, 1200多万人, 6000多万亩农田和 大批工矿企业遭受特大洪水袭击,死230人,直接经济损失 47亿元,东北三省减产粮食100亿斤。

1991年安徽江淮水灾

1991年安徽江淮流域天气异常,梅雨期长达56天,比常年梅雨期长一个月,与1954年梅雨期57 天相当。梅雨期全省先后发生两次大的降雨过程,沿淮和江淮之间很大范围内降雨量都超过1954年。导致了安徽全省江淮流域同时出现特大洪水,而且外洪内涝交加,洪水长期居高不下。长江干流7月中旬全线超警戒水位,安庆、芜湖最高水位分别达16.53米和11.78米。长江支流洪水都较大,其中巢湖、滁河流域特大,为建国后第一位。青弋江陈村水库最高水位118.82米,为建库后的第一位。淮河干流先后发生三次洪峰,淮河支流除淮北的颍河、涡河洪水不大外,淮河以南的支流均接近或达到百年一遇的洪水。史河、淠河、池河等支流的最高洪水位都接近或超过历史记录。

1991年夏,水灾使安徽霍丘、寿县成为一片汪洋。

1991年严重的洪涝,给淮河流域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 1991年洪涝灾害中涝灾占79%,全流域受灾耕地 8275万亩,成灾 6024万亩,受灾人口 5423万人,倒塌各类房屋 196万间,损失粮食 132亿斤,减少粮食约316亿斤,直接经济损失达 340亿元。此外,积水还淹没或浸泡了津浦线、淮南线、淮阜线等铁路干线,使铁路交通中断,不少公路干线被淹,数千家工厂企业被洪水围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由此造成的间接损失及滞后影响也十分严重。

长江1998年特大洪水

灾情:7月份长江中下游主要站的洪量超过1954年,其中宜昌站1215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45亿立方米,汉口站1648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120亿立方米。长江干堤在九江大堤处发生决口,几天之内堵口成功。

成因: 自6月份起,长江流域出现3次持续大范围强降雨过程。第一次,是6月12日至27日。江南大部分地区暴雨频繁,江西、湖南、安徽等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1倍以上,江西北部多2倍以上。第二次是7月4日至25日。长江三峡地区、江西中北部、湖南西北部和其他沿长江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第3次是7月末至8月末,长江上游、汉水流域,四川东部、重庆、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降雨量比常年偏多2至3倍。受降雨影响,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第二次全流域大洪水。

损失:农作物受灾1080.7公顷,成灾728.1万公顷,绝收251.5万公顷;受灾10169.2万人,成灾7094.7万人,死亡人口2140人,伤病人口1522436人,紧急转移1044.7万人;倒塌房屋350万间,损坏房屋732.万间,死亡大牲畜175.7万头;直接经济损失1450.9亿元。

2003年非典疫情

2002年11月16日中国广东佛山发现第一起后来称为SARS的病例。

2003年2月3日至14日广东发病进入高峰,但病原不清,而且有家族及医护人员极易被集体传染的特点。

2003年3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疾改称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

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宣布,病毒已经找到,正式命名为SARS病毒。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8月15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截至8月7日,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自7月13日美国发现最后一例疑似病例以来,没有新发病例及疑似病例。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近11%。

统计显示: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加拿大251例,死亡41人;新加坡238例,死亡33人;越南63例,死亡5人。2003年8月16日下午16时,卫生部宣布全国非典型肺炎零病例,至此,全国共确诊非典型肺炎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

2007年度“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7月份淮河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

(2)7月17日重庆遭受115年来最强雷暴雨袭击

(3)7月18日济南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暴雨袭击

(4)8月中旬超强台风“圣帕”肆虐南方七省

(5)6月3日云南普洱发生6.4级地震

(6)3月初历史罕见暴风雪和风暴潮袭击东北和华北地区

(7)7月末晋、陕、豫三省遭受严重洪涝灾害

(8)6月上旬持续强降雨过程袭击南方七省

(9)7月上旬四川连续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

(10)6至8月东北地区遭受严重夏伏旱

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

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降温幅度之大多年少有、降水之多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时间之长多年未遇、灾害损失之重远超常年。经核定,此次灾害造成21个省(区、市、兵团)受灾,因灾死亡132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874.2千公顷,绝收面积1690.6千公顷;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其中,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受灾较重。由于灾害发生时恰逢春运高峰时段,灾害的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社会影响之大,均为历史罕见。1月21至28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分别针对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的灾情,启动四级应急响应,1月29日,根据上述6省的灾情发展,将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1月31日,针对四川省灾情,又再次启动二级应急响应。

2、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里氏8级地震,此后地震灾区还发生了上万次余震,最高震级达6.4级。此次地震属浅源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灾害性最为严重的地震,其伤亡人数仅次于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经济损失和救灾难度之大为历史罕见。四川、甘肃、陕西、重庆、河南、湖北、云南、贵州、湖南、山西等省(市、区)共有417个县、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受灾,受灾人口4625.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510.6万人,因灾死亡69227人,失踪17923人,受伤37.4万人;倒塌房屋796.7万间,损坏房屋2454.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523.09亿元。5月12日15时40分,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二级应急响应,5月12日22时15分提升为一级。

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

2008年第14号强台风“黑格比”(HAGUPIT)于9月19日20时在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9月21日11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9月21日下午加强为台风,9月22日14时加强为强台风。“黑格比”于9月24日早上6时45分在广东省电白县陈村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15级(48m/s)。台风“黑格比”具有强度强、移动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共造成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省1501.9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死亡47人(含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157.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79.1千公顷;倒塌房屋4.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33.3亿元。

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降雨过程,降雨导致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8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严重洪涝受灾,其中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受灾较重,针对广西、广东、江西、湖南四省灾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了三级应急响应。此次大范围洪涝过程共造成2997.9万人受灾,因灾死亡87人,失踪10人,紧急安置转移254.0万人;农作物受灾1429.9千公顷,绝收207.2千公顷;倒塌房屋12.4万间,损坏房屋36.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36亿元。

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

5月至9月,新疆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异常偏高,降水明显偏少。其中,北疆地区气温偏高1.6℃,天山山区偏高1.8℃,偏高幅度均居历史同期第一位,全疆有64个气象站气温偏高幅度突破历史同期极值;新疆全疆平均降水量59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24.0%,北疆地区平均降水量62.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32.6%。受气温和降水影响,全区大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春夏连旱,旱情仅次于1974年,是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全区有1867.6万公顷天然草场严重受旱,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8%,天然放牧场及打草场产草量普遍下降30-40%。其中,阿勒泰地区各类草场受旱面积达433.3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的60%;塔城地区则遭受了30多年来未遇的罕见干旱,有373.3万公顷天然草场严重干旱,占该地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0%以上;伊犁河谷受灾严重的草场面积达185.5万公顷,占草场总面积的54%。受干旱影响,新疆粮食产区大面积受灾,尤其是北疆主要产粮区的小麦、棉花、玉米等农作物受灾严重,一些地方几乎绝收。7月22日,针对新疆灾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四级应急响应。

6、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发生严重秋涝

10月下旬至11月初,长江沿江及其以南地区出现较大范围强降雨,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2-4倍,其中贵州东部和北部、云南西部、广西西部、湖南中部和西藏东南部地区雨量为100-200毫米,广西郁江及云南元江等河流发生超警洪水,洪水量级达到历史同期最大,南方多条河流11月份集中发生历史同期最大洪水。此次秋涝过程造成云南、重庆、湖南、广西、贵州5省发生严重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421.3万人受灾,因灾死亡61人,失踪46人,紧急安置转移18.3万人;农作物受灾201.7千公顷,绝收37.6千公顷;倒塌房屋1.4万间,损坏房屋5.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2亿元。其中云南省因洪涝导致的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楚雄、昆明、临沧、红河、大理、普洱、文山、昭通、曲靖、保山、玉溪、德宏、版纳等13个州市245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3人、失踪46人、受伤29人,紧急转移安置灾民6.18万人;农作物受灾118.2千公顷、绝收26.8千公顷;民房倒塌3149户10484间,损坏30507间;死亡大牲畜1430头(只);灾区电力、交通、水利、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针对云南灾情,11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四级应急响应,后根据灾情发展,于11月3日将响应级别提升至三级,同日,针对广西灾情,启动了四级应急响应。

7、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损失严重

8月30日16时30 分,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与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处(北纬26.2度,东经101.9度)发生里氏6.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之后又发生余震千余次,最大震级5.6级,给四川省和云南省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共造成川滇两省126.9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1人,紧急转移安置22.7万人;倒塌房屋2.2万间,损坏房屋64.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6.2亿元。8月30日,针对川滇两省的灾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了四级应急响应。

8、9月下旬四川发生严重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灾害

9月24日至25日,四川震区东部部分地区降了大到暴雨,导致四川地震灾区发生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灾害,共造成220万余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0.5万余人,因灾死亡19人,失踪40人;倒塌民房3600余户、1.3万余间,损坏民房2.4万余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9.6亿元。其中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等市部分地区活动板房集中安置点一度进水。针对四川省暴雨洪涝灾害,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于9月24日上午10时紧急启动四级救灾应急响应,下午,根据灾情发展将响应级别提升至三级。

9、宁夏严重干旱致夏秋粮减产

3月份以来,宁夏大部分地区降水持续偏少。3-6月份,中部干旱带累计降水量仅为17.0-57.0毫米,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为1960年以来同期最少;南部山区3-6月份累计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原州区降水量为1957年以来最小值。7月至9月中旬,全区仍然未出现大范围有效降水。持续干旱给宁夏南部山区及中部干旱带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干旱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空秕率增高,豆类作物荚果数和荚粒数减少,粒重下降,造成减产;玉米、马铃薯等秋粮作物生长缓慢,苗情较差,产量受到较大影响。受干旱影响,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的水库、塘坝、窑窖等蓄水不足,普遍出现人蓄饮水困难并日益加剧。特别是中部干旱带的同心、盐池和海原等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宁夏中部干旱带以及固原市辖区内53个乡镇、542个行政村旱情严重,15.6万户、70.4万人受灾,有248.9千公顷夏粮受灾,1.26千公顷夏粮绝产;干旱还造成6.4万眼水窖干枯,28.7万人,9.2万头家畜不同程度缺水。9月下旬,宁夏全区出现明显降水,各地干旱得到明显缓解。但由于前期干旱持续时间长,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缺水严重,干旱造成的夏秋粮食作物减产已无法逆转。7月4日,针对宁夏灾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四级应急响应。

10、10月末西藏发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

10月26至28日,西藏自治区那曲、山南、日喀则、林芝、昌都等地区出现强降雪过程,造成19县受灾,受灾人口10.27万人,因灾造成11人死亡,1人失踪,81人冻伤,其中2人重伤;因灾死亡牲畜8705头(只);直接经济损失1.54亿元。 10月31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四级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紧急赶赴灾区,协助开展救灾工作,并及时调拨了帐篷、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安排灾民的生产生活。10月31日,针对西藏灾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四级应急响应。(以上资料感谢:周滔)

2009年自然灾害

中国民政部发布消息称,2009年以来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8亿人(次)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23亿元人民币,死亡和失踪1528人。

民政部所提供的资料用五个“历史罕见”概括了2009年的中国自然灾害,分别是部分地区受旱程度历史罕见、局部地区降雨强度历史罕见、台风登陆比例历史罕见、部分中小河流洪水历史罕见、华北地区暴雪历史罕见。

——部分地区受旱程度历史罕见。2009年我国总体偏旱,而且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时间集中在作物生长关键期。冬小麦主产区年初出现30年一遇的严重冬春连旱,局部地区旱情达50年一遇,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等省旱情严重;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等国家商品粮主产区发生严重春旱和伏旱;8月末受高温少雨天气影响,江南、华南部分地区旱情迅速发展,许多江河和水利工程蓄水偏少二至四成,其中湖南、广西、贵州等省(自治区)旱情较为严重。旱灾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损失重于常年。

——局部地区降雨强度历史罕见。入汛后,全国先后发生30多次大范围、高强度的降雨过程。大范围持续强降雨造成严重洪涝灾害,湖南、四川、重庆多次受灾;江西、广西个别县城和乡镇街道进水;甘肃、宁夏等西部地区因短时强降雨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特别是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汶川大地震灾区山洪灾害频发,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部分中小河流洪水历史罕见。2009年洪水呈现“次数多、量级大、涨势猛”的特点。入汛后,全国160多条中小河流发生超过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210条河流涨幅3米以上,最大日涨幅15米以上;200余条多年断流或小流量的河流出现罕见的洪水;长江上游干流发生2004年以来最大洪水,太湖出现1999年以来最高水位。

——台风登陆比例历史罕见。2009年全年有9个台风(热带风暴)登陆我国大陆地区,较常年偏多2个,而且时间集中在6月下旬到10月上旬的90天时间内,台风活动呈现“登陆集中、路径诡异、强度持久、雨量充沛”的特点。

——华北地区暴雪历史罕见。2009年11月上中旬,北方地区先后出现暴雪过程,其中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突破历史同期极值,达到60年一遇,局部地区达百年一遇。强降雪造成华北地区多条高速公路阻塞,民航班机延误,高峰期有2万多台车辆受困,疏散滞留旅客和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达16万多人,大量蔬菜大棚和圈舍倒塌,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

2010自然灾害

2010年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主要有七个特点:

一是重大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损失巨大。年初新疆连续遭受9次大范围寒潮冰雪天气过程;西南五省区遭受秋冬春连旱;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6月中下旬南方11省遭受洪涝灾害。

二是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出现。全国多个地方出现干旱、低温、暴雨、高温等极端性天气事件。

三是水旱灾害严重,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全国18个省份遭受旱灾,26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损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较常年同期大幅增加。

四是城镇受灾情况突出。我国许多大城市和中小城镇相继遭受暴雪、干旱、洪涝灾害侵袭。

五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受自然灾害影响,部分省份铁路、公路、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多个县城停水、停电,多趟列车停开。

六是受灾范围广,群众生活受到较大影响。各省份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数量大、农作物受灾面积广、倒损房屋多、直接经济损失重,给灾区群众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七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受灾严重,受灾群众生产和生活困难加剧。

2010年2月西南五省大部地区遭百年不遇严重旱灾,6200多万人饮水困难。单云南3600多万亩庄稼受旱,农业损失上百亿元,三百多万人受灾;同期广西遭50年一遇旱,11县市24.4万人受灾;海南省历年向来是多雨地区,自09年11月以来近六个月只下少量雨,瓜果蔬菜供应严重下降。

由于内蒙古草原过度放牧、加之水资源逐年减少导致大量植被严重破坏,植不固沙。2010年春季以来全国大部分省市自西向东持续遭遇恶劣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远及山东、江西、江苏、浙江、吉林等地,历史罕见。6月中下旬南方11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

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2010年4月20日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截至12日16时30分,甘南州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共造成1144人遇难,重伤住院64人,其中转院58人,出院5人,门诊治疗567人;已解救人员1243人,失踪600人。

国务院决定,2010年8月15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2012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7月下旬华北地区洪涝风雹灾害

2、“9·7”云南彝良5.7、5.6级地震

3、“5·10”甘肃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

4、8月上旬“苏拉”“达维”双台风

5、6月下旬南方洪涝风雹灾害

6、2011-2012年度云南冬春连旱

7、7月初四川盆地至黄淮地区洪涝灾害

8、8月末川渝暴雨洪涝灾害

9、7月中旬南方洪涝灾害

10、6月初湖南暴雨洪涝灾害

展开全部
下载文档到电脑,使用更方便
免费下载

广告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为您推荐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