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教育类

认识因特网

兰等2020-01-11原创

篇一

《认识因特网》

一、学习者分析

因特网对学生来说已不是一个新鲜名词了,很多中学生都已经有了相当的上网经验,但大多集中在游戏、聊天等方面,而对如何利用因特网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还是认识不够。而且因为学生经济条件的不同,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差距较大,两极分化严重,教学中应采用分层教学,使各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提高。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是基本常识课,主要让学生对因特网及功能有感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让学生对上网行为规范有初步的了解,为今后文明上网,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质打好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牢记上网行为规范并在今后的实践中自觉遵守。

难点:正确认识网络利与弊,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3、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因特网的发展历史。

②熟悉常用的因特网服务,知道这些服务的特点。

③熟悉主要的因特网应用,体验因特网的应用。

④感受因特网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看因特网基本功能演示,了解因特网的强大作用。

②通过例举计算机犯罪实例,警示学生牢记上网行为规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因特网的兴趣和意识。养成良好的上网行为。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本节内容以网络知识为主,教学内容相对较抽象,教师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感知网络的丰富信息资源,感受信息价值,激发学习兴趣。教学中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还可穿插学生分组讨论,逐步加深对因特网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因特网的出现→因特网服务→因特网应用→因特网对社会的影响

2、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以知识性为主,内容相对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特别是对因特网的概念,如计算机互连等专业术语难于理解。还有学生对网络游戏的危害认识不够,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多列举一些因青少年沉迷游戏而影响学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实例, 通过这些生动的事例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课所使用的教材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3单元走进网络中第二节,认识因特网。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因特网的发展历程,认识因特网的作用及意义。对后面的教学中,掌握利用网络进行探索、以及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

2、了解因特网的作用。

3、会用网址进入因特网。

4、了解因特网的TCP/IP协议及IP地址,知道域名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媒体展示,以及学生操作体验,来认识因特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因特网的兴趣,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学会利用因特网作为工具来查询资料,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

了解因特网的服务和接入方式。

四、教学难点:

1、TCP/IP协议的工作方式

2、IP地址,域名

五、教学方法:

引导式教学,媒体展示,任务驱动。

六、教学资源:

多媒体网络教室 因特网 自制课件

七、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对熟悉的网络信息交流工具进行比较,并能够根据使用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进行有效的交流

(2)归纳总结实时和非实时信息交流方式的功能和特点

(2)了解C/S、B/S结构的特点,为选择恰当的方式实现网上信息交流提供依据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使用多种不同的信息交流工具,探索各种交流工具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2)在使用不同信息交流工具时,掌握使用方法,并初步探究其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因特网在跨时空、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分析其局限性

(2)认清网络交流工具这一“双刃剑”的作用,力图使学生在日常网络交流中自觉遵守道德和法规,进行健康的信息交流

教学重点:

1、电子邮件的基本工作原理

2、根据意图选择恰当的方式实现因特网上信息交流

3、认识网络交流工具这一“双刃剑”的作用,正确使用信息交流工具

教学难点:

1、电子邮件的传输过程

2、因特网应用服务的主要工作模式(C/S、B/S架构)

教学手段:

(一)教学资源:

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广播教学系统(能实现教师机广播、学生分组、学生机示范、文件传输、学生机发言等功能),“腾讯QQ”软件,Microsoft Word软件,专题学习网站,相关视频

(二)教学策略:

采用分组、任务驱动的策略。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主要采用实例化的讲解方法。对于非实时方式,实时方式,C/S模式,B/S模式,都通过具体的软件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对网络信息交流工具软件有使用的基础上,增加理论知识,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打下理论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还采用了一明一暗两条主线的策略:明线是在课文知识结构下的从非实时交流工具,到实时交流工具,再到C/S与B/S模式的知识梳理。暗线是在网络教学系统的支持下,学生围绕“网络信息交流工具”而展开的从梳理、归纳交流工具,到对总结后的交流工具进行非实时和实时方式的分类,再到进行C/S与B/S模式的分类。两条线交互使用,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在知识讲解后就有一个相关的课堂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好得掌握相关知识。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1)通过使用因特网,了解因特网服务的基本类型、特点与应用领域;了解因特网服务组织的类型、提供的服务与服务特点。

(2)通过使用或演示,了解与人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特网应用技术的基本使用方法,初步了解其基本工作思想。能描述“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客户机/服务器”(C/S)结构的概念与特点。

(3)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利用因特网获取所需信息,实现信息交流;体验因特网在跨时空、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分析其局限性。

2、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高中信息技术课,应该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进行多元化交流与合作的新领域;还应该是学校与社会、家庭之间进行多样化交流与合作的新空间。因特网信息交流技术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平台。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利用因特网实现信息交流;体验因特网在跨时空、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分析其局限性。

本节教学内容是对因特网上的信息交流方式进行一次归纳,介绍因特网信息交流服务的基本工作思想和方法。

3、本节主要内容:

本节教材从因特网上非实时的信息交流方式和实时的信息交流方式出发,用举例的方式分别描述了这两大类和其中不同小类的信息交流工具的工作特点和原理,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恰当的交流工具。还从电子邮件这个具体的实例出发,讲述了B/S与C/S模式的工作过程与原理,这对平时用惯了“B/S模式”浏览网络资源的学生来说,存在理解和观念转变中的一些困难。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阶段参加信息技术(选修3)学习的学生,之前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学习过电子邮件方面的知识,在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的学习中,也已经对基本的信息交流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email和QQ号,并能熟练得通过这些网络工具实现交流的目的。但是学生对隐藏在各种信息交流工具背后的工作原理的认识却还是一片空白,对信息交流工具的分类和根据不同应用场合选择合适的交流工具方面的认识还很浅薄,对因特网中信息交流缺乏理论上的支持。

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不同,家庭条件和个人兴趣爱好的差异,有些同学对本节所学内容已经能够熟练操作,有些同学在操作上还存在一些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对这种情况特别关注,对后者多进行随堂的指导。

教学过程:

展开全部
下载文档到电脑,使用更方便
免费下载

广告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为您推荐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