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其他

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梳理

清晨0842019-11-15原创

篇一

第一章  教师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概述

1、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同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重点,材料分析)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教学空间中均有较大程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着眼于民族素质的提高

这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

(2)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后续力量,从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3)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学校必须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把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新经济时代的需要以及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学生只有德才兼备,综合发展,才能适应这种多元化的需求。

(4)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创新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创新教育对我国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素质教育必须把创新教育和基础知识教育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5)着重于在教师引导下,实现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素质教育不但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学科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实现人人都能尽其才。

2、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素质教育大环境下的常见教育现象评析[了解]:(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常考点)

应试教育是指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水平的教育制度,它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

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其评价学生的方式太过单一,限制了很大一部分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从指导思想上看:升学率、提高国民素质

②从教育目的上看: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

③从教育对象上看:少数人的英才教育、普及的通才教育

④从教育内容上看:考什么教什么、德智体美全面

⑤从课程结构上看:学科课程、各课程平等对待

⑥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课业繁重;灵活

⑦从师生关系上看:管与被管、教与被教;平等、双向交流

⑧从教育方法上看:被动;主动

⑨从教学途径上看:课堂和书本;多种途径

⑩从评价标准上看:以分为导向;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多元评价

第二节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概述

1.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丽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主要源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也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重点,材料)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以人为本学生观不仅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看待。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长。以人为本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教育活动涉及到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与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第三节教师观

一、教师的概念

1.概念

教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是指教育活动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人,教育活动主要通过他们的活动来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变化。他们既可以是家庭中的父母,也可以是社会上的其他人。狭义上的教师是指以学校为其活动背景的教师,他们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为职责。我同《教师法》对教师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 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1)传道者的角色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的角色

(4)管理者的角色

(5)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材料,重点)

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讲师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2.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缺点和过错的学生。

其次,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最后,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节 现行主要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节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四条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第十条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十一条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第十二条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第十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

第二章教育基本制度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扫除文盲的教育工作。

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除文盲的教育。

第三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第二十六条设立学习及其他交易机构,必须具体下列基本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合格的教师;

(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第二十八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

(一)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三)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五)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六)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七)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八)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国家保护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二十九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三)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T的合法权益;

(四)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六)依法接受监督。

第四章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第三十二条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第三十三条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四条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三十五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第五章受教育者

第三十六条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四十二条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四十三条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六章教育与社会

第四十八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

第四十九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

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第五十条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应当对教师、学生实行优待,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提供便利。

广播、电视台(站)应当开设教育节目,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

第七章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

第五十三条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办学经费由举办者负责筹措,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

第五十六条国务院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第六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部门必须把学校的基本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学校的基本建设用地及所需物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优先、优惠政策。

第六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教科书及教学用图书资料的出版发行,对教学仪器、设备的生产和供应,对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的进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优先、优惠政策。

第六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卫星电视教育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优先安排,给予扶持。

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七十二条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七十三条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四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收取费用的,由政府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五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撤销;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六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学员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回招收的学员,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七条在招收学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回招收的人员;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八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九条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非法举办国家教育考试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十条违反本法规定。颁发学位证书、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责令收回或者予以没收;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其颁发证书的资格。

第八十一条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节 依法执教

(一)依法执教的含义

所谓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宪法》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参照的法律法规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长期稳定的根本大法,是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国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一部关于教育的基本法规,它对教育的地位、教育方针、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基本制度、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学校的法律地位、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法律责任等全局性重大问题作出了基本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教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对教师的权利、义务、任用、考核、培训和待遇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规定,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根本大法,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也称强迫教育、免费教育或普及义务教育。该法从实施义务教育的步骤、义务教育学制、义务教育法律关系、义务教育的管理及其体制、义务教育经费、义务教育的师资、义务教育的教学、义务教育的考核与监督以及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等九个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部对我国18周岁以下的、人口总数1/3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合法权益的系列保护,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四有”新人的一系列法律规定。

以上法律、法规内容是指导我们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章程和依据,还有《国旗法》、《交通法》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教师只有熟悉这些法律、法规条文的内容,才能做到依法执教,防止和杜绝体罚学生、违法乱纪、触犯刑律等违法行为。

(二)依法执教的意义

1.强化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要确保教育重要地位的落实和功能的实现,就要解决好教育在投入保障、结构调整、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与社会发展变革的适应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没有法制方面的保证和规范显然是不行的。法制的保证就是要依法促教、依法保教,法制的规范就是要依法治教和依法执教。

2.保证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普及的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着综合国力和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虽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存在许多阻力。比如有的地方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条件简陋,辍学率高等问题,都严重地阻碍着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速度和质量。克服和解决这样的问题,离不开法制的规范和保证。

3.保证教育有序化、规范化发展

教育的发展及其自身运行的规范化和有序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趋势,它是教育在质量和效益方面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现代教育在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内在结构和体制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以往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相比的,它的规范化、有序化发展和运行,没有法制化的保证和运行也是不行的。

4.保证教育人道化

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教育人道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和追求。在现代教育中,人道的保证和维护,光有教育内部的伦理性倡导和约束是不够的,也必须要有法制的保证和规范。

(三)依法执教的标准

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首先,要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每个教师要自觉地运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拥护和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为教育者和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政治上的敏锐性和坚定性。要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努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自觉增强法律意识。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的要求,广大教师无疑应当在这方面发挥带头作用,把坚持职业行为方向的问题自觉地提高到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高度来认识。对于每个教师来说,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首先明确自己依法承担的历史使命,自觉忠诚于教育事业;其次应当增强法律意识,懂得履行或不违背法律规定教师应担负的责任,这样才能促使教师自觉地端正行为方向。

第三,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师的职业活动关系到国家的教育方针。每个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遵循这一方针。此外,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公共利益,学校不得搞以盈利为目的的活动,教师也必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第三节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

根据我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二)教师的义务

根据我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第四节 学生的权利及保护

(一)学生的权利

学生的权利一般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由教育法所赋予的权利,是国家对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一些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受到法律的保护。我国宪法与法律规定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有:

1.生存的权利

我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也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它们都对青少年儿童的生存权利给予了保护。

2.受教育的权利

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也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我国《教育法》第九条又从总体上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以上规定都从法律上对青少年儿童享有受教育权给予了保证。

3.受尊重的权利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

4.安全的权利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第三十四条规定:“禁止任何组织、个人制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赌博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信息等。”

5.人身自由的权利

我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每个公民都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因而学生也享有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动自由的权利。

(二)学生权利受侵害的表现

1.侵害青少年学生的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学生上课,不得随意开除学生。但实际上,青少年学生的受教育权经常受到侵害。主要表现为:学生因为迟到,不遵守纪律,未完成作业,作业出错,甚至有时只是家长未在作业上签名,就被教师赶出教室,不允许听课;教师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牛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如商业庆典、开幕式等;一些教师为让学生应付考试,放弃或终止了许多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如不开设音乐、美术课或随意挤占体育课等与应试无关的课程;也有学校为提高升学率,把成绩不好的学生开除,不允许其参加升学考试。

2.侵害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权

身体健康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身体健康不受侵害的权利,它是学生人身权的重要内容。教师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唆使他人侵害学生的身体安全行为。但实际上,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对学生身体健康权的认识不够清晰,仍然有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主要表现为:有些教师动手打学生、罚学生劳动、罚学生超量做作业、罚学生抄班规、罚学生超量运动等。教师的体罚、变相体罚或唆使他人侵犯学生的身体安全行为造成受罚学生的心灵创伤和肉体痛苦,甚至致伤、致残。

3.侵害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尊严

每个人都有人格和尊严,人格尊严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但实际上,在教育教学中侵害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还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讽刺、挖苦学生;故意侮辱学生,随意谩骂学生;给学生取一些歧视性的绰号或侮辱性的称号,如“弱智”、“笨蛋”等;借助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孤立学生;在公共场合随意议论学生的过错;不给学生以合理的解释权和辩护权;以记档案威胁学生等。在生活中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不给学生身体上造成伤害,不触犯刑律就行。岂不知,这种“心罚”比体罚给学生造成的伤害更大,导致学生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4.侵害青少年学生的人身自由权

人身自由权是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教师应当保护学生的人身自由权。但实际上,教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侵害学生的人身自由,主要表现为:以未完成作业或不守纪律为由,罚站或不让学生按时放学,或剥夺学生课外自由活动时间。此外,有时也有非法搜身行为的发生。如有时学生的财物丢失,班主任为了搜寻被偷财物,自己或由学生干部对班里学生进行非法搜身。

5.侵害青少年学生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教师不得侵害学生的隐私权。但实际上,教育教学中教师在对待学生成绩、男女生交往等问题上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对学生隐私权的侵害。主要表现为:不少学校为了激励学生相互竞争,习惯于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其排名;个别教师借口防止学生早恋,私拆或扣留学生信件,翻看学生的日记、短信等。

6.侵害青少年学生的休息权

休息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教师应保护学生的休息权。保护学生的休息权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实际上,教师侵害学生休息权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为:一些老师不能按时下课,经常拖堂;一些学校不能按时放学,占用课余时间给学生集体补课或训练;还有一些学校占用学生午饭后的休息时间,组织诸如比赛、大扫除等活动;还有少数学校占用学生周末时间组织大型活动等。

(三)学生权利的保护

1.家庭保护

(1)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学生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2)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做好未成年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引导未成年学生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学生吸烟、酗酒、流浪、沉迷网络以及赌博、吸毒、卖淫等行为;

(3)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

(4)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作出与未成年学生权益有关的决定时应告知其本人,并听取他们的意见;

(5)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因某些缘故不能履行对未成年学生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

2.学校保护

(1)学校应当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于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2)学校应当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和青春期教育工作;

(3)学校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4)学校应当做好学生的人身安全保护工作。

3.社会保护

(1)全社会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学生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学生;

(2)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和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学生,要对其接受义务教育给予帮助;

(3)各类设施和场所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学生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4)国家鼓励出版有利于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作品,禁止任何组织、个人未成年学生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有可能危害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信息等;

(5)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

(6)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

4.司法保护

(1)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在司法活动中保护未成年学生的合法权益;

(2)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朱成年子女抚养问题的,应当听取有表达意愿能力的未成年子女的意见,根据保障子女权益的原则和双方具体情况依法处理;

(3)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对未成年学生的犯罪案件的办理和审理,应当照顾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并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对羁押、服刑的未成年人,应当与成年人分别关押;羁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应当对其进行义务教育,解除羁押、服刑期满的未成年人的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1.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包括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范畴、道德修养、道德行为等内容。

2.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

师德与教师道德是两个概念。在理解师德概念时,应注意将其与教师道德进行区分。在我们的实际运用中,经常发生将两者混同的现象,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观点是“师德即教师道德”。将教师职业道德完全等同于教师道德,认为师德建设的目标就是提升教师个人的道德水平。例如,在一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件中这样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发扬奉献精神等。这些内容都不能体现教师职业的特征。它仅仅是一个公民所要遵守的个人道德。教师职业化的主要特点就是把教师职业从生活中独立出来,使职业生活成为教师这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对两个概念进行区分,有利于避免出现以一般道德替代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

第二种观点是“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其主张是将教师私人领域的个人道德转移到公共领域,让教师所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全部袒露于职业监督之中。事实上,师德和教师道德两个概念之间存在一定范围上的差别,虽然两者包含私德和公德两种成分,但教师职业道德相对而言更为关注公德方面的表现,教师道德更为关注教师在私德方面的表现,两个概念有交集但不能混为一谈。

 (四)《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解读

《规定》出台以后,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对其进行了解读,表示该《规定》有4个亮点;

一是明确了班主任工作量,使班主任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做班主任工作。二是提高了班主任经济待遇,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热情来做班主任工作。三是保证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利,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空间来做班主任工作。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新出台的《规定》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保证和维护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合法权利,使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同时,不再缩手缩脚,可以适当采取批评等方式教育和管理学生。四是强调了班主任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使班主任有更多的信心来做班主任工作。《规定》从班主任的职业发展、职务晋升、参与学校管理、待遇保障、表彰奖励等多个方面强调了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对班主任T作的尊重和认可,对广大班主任教师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强调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对于稳定班主任队伍、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鼓励广大班主任能长期、深入、细致地开展班主任T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三节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材料)

一要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不传播、散布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言论;不传播宗教和宣传封建迷信。

二要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树立育人为本、做人民满意教师的理念,勤奋工作,尽职尽责,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奉献与获得之间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认真完成备课、教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环节的教学T作,并积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做到未备课、无教案不上课,不旷课,不随意调课或私自找人代课。

三要关爱学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坚持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与尊严。不偏袒、歧视、讽刺、挖苦、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杜绝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四要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给班级,学生排列名次;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学生安排座位、考场。严禁对学生有偿补课和有偿家教,不私自在校外兼课、兼职,不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辅材料。

五要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具有良好的仪表,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不在上课前饮酒;不在课堂上吸烟、使用通讯工具;不在工作时间及工作场所打牌、下棋、上网聊天或玩游戏;不参与赌博活动。不得透露各类考试内容或组织、参与学生考试作弊;不得在招生、评估考核、职称评审、科研教研等工作中弄虚作假。严禁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或家长谋取私利。

六要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掌握先进教育教学方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潜心钻研业务,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及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要把“修身、敬业、爱生”作为自觉行为,通过教育叙事、师德反思、业务自传、校本研修等方式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职业道德水平。不得以任何手段抄袭、剽窃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

(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

1.教师的思想行为规范.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热爱教育事业。

(2)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3)正直诚实,作风正派,为人师表,遵纪守法。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 (5)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宣传活动,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2.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

(1)要有端正的教学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项内容。

(2)钻研业务,熟悉教材,认真备课;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组织好课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尽量避免对学生进行灌输性教学。

(3)精心编排练习,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纠正错误。定时做好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及时补缺补漏。

(4)按时上课下课,不迟到、不缺课、不拖堂。

(5)上课语言文明、清晰流畅,表达准确简洁;板书整洁规范,内容简练精确。 (6)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热情、耐心地回答学生提问。不能讽刺、挖苦学生。

(7)教学计划应符合教学进度的要求,不能随意删增内容、加堂或缺课,不能占用学生的自习课或复习考试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教师的人际行为规范

(1)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循循善诱,不偏不袒;不以师生关系谋取私利。

(2)教师之间要做到:互相尊重,切忌嫉妒;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平等相待,不亢不卑;乐于助人,关心同事。

(3)教师与领导之间要做到:尊重领导,服从安排;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秉公办事,团结一致。

(4)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做到:尊重家长,理解家长;经常家访,互通情况;密切配合,教育学生。

4.教师仪表行为规范

(1)衣着整洁,朴实大方,服饰要符合职业特点,体现教师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2)举止稳重大方、潇洒自然、彬彬有礼。切忌轻浮粗俗、拘谨呆板。

第一节阅读理解能力

文章的结构,实际是文章段落内部和段落之间的组合关系。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不过,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这就是“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一)分析结构的目标目标主要有两点:

1.分清层次

分清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说段内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

因为段内层次的分析与全文层次分析的原理是相同的,这里只说段内层次分析。段内层次分析的途径主要是辨类型、归意群、找标志。

(1)分辨段的类型

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一般来说,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旬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

(2)归纳意群

所谓归纳意群,就是以句为单位,把句意密切相关的句子按意义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根据来划分段内层次。一个意群,就是一个层次。

(3)寻找标志

一般来说,段内意群之间往往有标志性词语或句子,如表先后顺序的词语,表递进或转折的句子,或者提示性、小结性的词语等等。找出这些标志性语句,有助于准确归纳意群、分清层次、概括层意。

2.摸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摸清这种关系,既是分析结构的需要,也是弄清写作思路的需要。

(二)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从阅读,尤其是学习性阅读来说,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1.获取信息的途径

获取信息主要有三条途径: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2)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3)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材料总是明示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2.关于整合信息

提取信息是为了整合信息。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方可对阅读材料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

3.筛选、整合信息应注意的问题

(1)提取信息要准确

所谓准确,主要是指两点:一是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二是满足试题需要,包括提取和整合的角度,归纳的要点,都要恰如其分。

(2)要准确理解文章语言

这是从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角度说的。信息靠语言文字符号传递。不能准确理解语言,就不会有准确的筛选和整合。因此,要特别注重准确理解阐释基本概念、介绍事物属性的语句。准确理解表述作者见解、观点或传递新知识的语句。

(三)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与归纳

1.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

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会表达一定的观点。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取精要,作出概括。

2.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应注意下列两点:

(1)要整体把握文章全文的倾向

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

(2)要准确理解语句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四)归纳内容要点

所谓“要点”,《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是“话或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

1.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文章局部内容要点的归纳,一般说来,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为了防止内容要点遗漏,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

(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

2.归纳内容要点应该注意的问题

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

(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

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2)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五)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和想象

1.阅读中的推断和想象

阅读中的推断和想象,属于阅读心理学上的“预测”,是一种根据已知探求未知的过程。我们平时读小说,看电视连续剧,推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就是这种方法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只要有阅读,就会有推测,完全没有推测的阅读是不存在的。

2.推断和想象的类型

主要有下列三种类型:

(1)根据文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结论

这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供的材料,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推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得出原文所没有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2)根据文中的观点推出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这一类推断比上一类推断要困难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对作者在文中观点的准确把握上;也表现为对“相关问题”的了解程度;还表现为一个联想和推理过程。

(3)根据语境推断和想象作品的相关要素

这里所说的“相关要素”,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更多的则是两者结合的。譬如根据文意补写一个领起句,或补写一个总结句,或者根据一首诗的具体描写和抒情,推断诗中所写是哪一类人,等等。这类推断的基本点是对所给文章有准确的把握,还要分析具体的上下文。

3.推断和想象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应注意两点:

(1)推断和想象的根据要充分

这“根据”就是原文的内容。原文的内容是推断和想象的前提。前提条件必须充分。如果不充分,推出的结论便不可信。这称为推断有“据”。

(2)推断要合乎逻辑

这里所说的合乎逻辑就是符合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指符合推理的规则。如果用因果推理法,就要看事物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如果用类比推理,就要看事物之间是否有可比性,如此等等。这称为推断要有“理”。

第二节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

1.直言命题

(1)直言命题及其类型

直言命题也叫性质命题或者直言判断,是断定思维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直言命题由主项、谓项、量项和联项四部分组成。如果主项是普通词项,通常用大写字母S表示;如果主项是单称词项,即专名和摹状词,则用小写字母a表示。谓项用大写字母P表示。

(2)直言命题中词项的周延性

直言命题中的词项是指直言命题的主项和谓项。在直言命题中,如果断定了一个词项的全部外延,则称它是周延的,否则就是不周延的。因此,只有在直言命题中出现的词项,才有周延与否的问题;并且,词项是否周延.只取决于某个直言命题对其外延的断定,也就是取决于该命题本身的形式。

(3)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

直言命题的主项和谓项在语言学上都是语词,都表达着概念,而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是指有相同素材(即有相同主项和谓项)的直言命题间的真假关系。如果没有相同的主谓项,则无法比较它们的真假。可以把A、E、I、O之间的真假关系概括为四类,即反对关系、差等关系、矛盾关系和下反对关系。

2.复合命题

复合命题是包含其他简单命题的一类命题,通常情况下。它是由若干个(至少一个)简单命题通过一定的逻辑联结词组合而成的。

(1)联言命题(合取命题)

联言命题是断定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者性质同时存在的命题。如:“艺术创作既要讲思想性,又要讲艺术性”就断定了“艺术创作要讲思想性”和“艺术创作要讲艺术性”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联言命题所包含的肢命题称为联言肢。在现代汉语中表达联言命题逻辑联结词的通常有:“……和……”“既……又……”“不但……而且……”“一方面……另一方面……”“虽然……但是……”等。

如果取“并且”作为联言命题的典型联结词,用“P”“q”等来表示联言肢,那么联言命题的形式可表示为:

P并且q

逻辑上表示为:P∧q(读作“P合取q”)。

例如:张平虽然数学好,但语文不好。

只有在张平“数学好”和“语文不好”都真的情况下是真的.在其余情况下都是假的。

(2)选言命题(析取命题)

选言命题是断定事物若干种可能情况的命题。如:

一个物体要么是固体,要么是液体,要么是气体。选言命题也是由两个以上的肢判断组成的。包含在选言命题里的肢命题称为选言肢。

如前两例中,“一个物体是固体”“一个物体是液体”“一个物体是气体”这三个命题就是前一个选言命题的三个选言肢。

①相容的选言命题

断定事物若干种可能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就是相容的选言命题。如:艺术作品质量差,也许由于内容不好,也许由于形式不好。

表达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联结词通常有“或……或……”“可能……也可能……”“也许……也许……”等。我们通常用如下形式来表示相容的选言命题:

P或者q

逻辑上则表示为:P∨q(读作“P析取q”)。

例如:有些树是柳树(真),或者有些树不是柳树(真)。(真)

3是偶数(假),或者4是偶数(真)。(真)

朝鲜是欧洲的国家(假),或者朝鲜是非洲的国家(假)。(假)

②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不相容的选言命题是断定事物若干可能情况中有而且只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如:一个三角形,要么是钝角三角形,要么是锐角三角形,要么是直角三角形。

不是老虎吃掉武松,就是武松打死老虎。

表达不相容的选言命题的联结词有“或……或……”“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我们通常用如下形式来表示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要么P,要么q

因为相容的选言命题的各选言肢是可以同时为真的,所以,我们不可以通过肯定选言前提中一部分选言肢为真而推出其另外的选言肢为假,而只能通过否定选言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肢而在结论中肯定其另外的选言肢。按此,相容的选言推理的规则有两条:

(1)否定一部分选言肢,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2)肯定一部分选言肢,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根据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性质(选言肢不能同真),不相容选言推理有两条规则:

(1)肯定一个选言肢,就要否定其余的选言肢。

(2)否定一个选言肢以外的选言肢,就要肯定未被否定的那个选言肢。

例如:要么小宋得奖(假),要么小王得奖(真)。(真)

要么“5”比“3”大(真),要么“3”比“5”大(假)。(真)

对于抗日战争来说,要么速胜(假),要么亡国(假)。(假)

(3)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之间条件关系的命题。假言命题中,表示条件的肢命题称为假言命题的前件,表示依赖该条件而成立的命题称为假言命题的后件。假言命题因其所包含的联结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逻辑性质。

①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是指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如:如果你骄傲自满,那么你就要落后。

这就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因为,在这种假言命题中,前件“你骄傲自满”,就是后件“你要落后”的充分条件。因为一个人只要他有骄傲自满的思想存在,他就必然要落后。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骄傲自满的思想,他是否会落后呢?在这一命题中则未作断定。

例如:大作家萧伯纳成名后,舞蹈家邓肯向他求爱说:“如果你答应同我结婚,我会为你生下一个像你一样聪明,像我一样漂亮的孩子。”萧伯纳也如法炮制地说:“如果你嫁给我,生下来的孩子就会像我一样难看.像你一样愚蠢。”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联结词的语言标志通常是:“如果……那么………”“只要……就……”“若……必……”等。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公式是:

如果P,那么q

逻辑上则表示为:p→q(读作“P蕴涵q”)。

(4)负命题

①负命题

负命题也就是指命题的否定形式,通过对原命题断定情况的否定而作出的命题,就叫做负命题。

②负命题的种类

任何一个命题都可对其进行否定而得到一个相应的负命题。简单的性质命题的负命题实质上即为对当关系中的相应矛盾命题。

SAP的负命题是SOP;SOP的负命题是SAP;

SEP的负命题是SIP;SIP的负命题是SEP;

例如:并非“发亮的东西都是金子”;等值于“有的发亮的东西不是金子”。

根据负命题的性质,可以对以下两个命题的真假情况作出分析:

所有的青年学生都是团员。(假)

并非:所有的青年学生都是团员。(真)

当且仅当一个三角形是等边的.它才是等角的。(真)

并非:当且仅当一个三角形是等边的,它才是等角的。(假)

在上面的例子中,前一个例子由于“所有的青年学生都是团员”为假,所以它的负命题“并非所有的青年学生都是团员”为真。后一个例子由于否定的是一个真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所以该负命题为假。

下面,我们着重说明一下各种复合命题的负命题。

①联言、选言命题的负命题。由于联言命题只要其肢命题有一个为假,该命题就是假的。因此,联言命题的负命题是一个相应的选言命题。选言命题因为有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两种形式,相应地,其负命题也有两种形式。具体来说,相容选言命题的负命题为非P∧非q,不相容选言命题的负命题则为P且q或者非P∧非q。

“P∧q”的负命题等值于“非P∨非q”。如:

“李小明工作既勤奋又认真。”这个联言命题的负命题不是“李小明工作既不勤奋又不认真”这个联言命题,而是“李小明工作或者不勤奋,或者不认真”这样一个选言命题。

“P∨q”的负命题等值于“非P∧非q”。如:

“这个学生或者是共产党员,或者是共青团员。”这一选言命题的负命题就不是“这个学生或者不是共产党员,或者不是共青团员”这个选言命题而只能是“这个学生既不是共产党员,又不是共青团员”这样一个联言命题。

②假言命题的负命题。由于假言命题有三种,因此,也分别各有其相应的负命题。A.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负命题。“p→q”的负命题与“P∧非q”等值。

由于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只有当其前件真后件假时,它才是假的,因此,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负命题,只能是一个相应的联言命题。如:

“如果小刘身体好,那么小刘就会学习好”,其负命题则为:“小刘身体好,但小刘学习不好”这样一个联言命题。

B.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负命题,也只能是一个相应的联言命题。“只有P,才q”的负命题等值于“非 P∧q”。如:

“只有一个人骄傲自满,这个人才会落后。”其负命题则为:“一个人不骄傲自满,但这个人却落后了。”

C.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负命题。由于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其前件既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又是后件的必要条件,因而,对于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来说,其负命题既可以是相应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负命题,也可以是相应的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负命题。如用公式来表示则为:“当且仅当P,则 q”的负命题等值于(P∧非q)∨(非P∧q)。

③“并非p”的负命题,也就是:“并非并非P”,即“P”。两个“并非”表示两次否定,而两次否定即意味着肯定,因而“并非P”的负命题等值于“p”。

(5)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是由两个假言命题和一个具有二肢的选言前提联合作为前提而构成的推理形式。它也称为假言选言推理。

3.三段论

所谓三段论,就是由一个共同词项把两个作为前提的直言命题联结起来,得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作为结论的推理。三段论由三个直言命题构成,其中两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结论的主项是小项(用S表示),含有小项的前提是小前提;结论的谓项是大项(用P表示),含有大项的前提是大前提;两个前提共有的词项叫做中项(用M表示)。

第三节信息处理能力

(一)信息处理能力概述

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

第四节写作能力

议论文体

①先叙后议法

即先叙事后议论,达到叙事和议论的统一。议论的方法,可以通过文章的人物语言、心理活动进行议论,也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议论。

②先议后叙法

即先议后叙,首先通过议论,开门见山地提出记叙的要点和中心,以此统领全文,使全文所记事件的意义显得清楚明白。

③夹叙夹议法

将叙事和议论穿插进行,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自由自在地表情达意。

篇二

01

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简单来说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02

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是指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受到强化。

03

学习

广义的学习包含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学习,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

04

规则

以句子或其他符号组合表达的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包括原理、法则、公式和定理等。

05

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指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前人发现、创造、积累的人类的社会经验,学生把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使其成为自己认知事物、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及发明创造的工具的一种学习方式。简单地说,接受学习主要是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06

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0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08

先行组织者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09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0

学习过程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

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2

中年危机

中年期是一个从成年到老年的过渡时期,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转折和冲突。来自于自身生理变化方面、家庭生活变化方面和事业变化方面的压力构成了中年危机。

13

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个体的行为和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14

图式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

15

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16

年龄特征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17

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8

道德体谅模式

道德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菲尔首创的,该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一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19

全方位德育观

全方位德育观是指思想品德内在构成的复杂性、形成机制的复合型、内外影响因素的多元性以及教育的诸多组成部分之间的不可分割性,实施现代德育还需要树立全方位的德育观。它要求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德育作为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相对意义,考虑教育环境下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的统一,考虑学校、家庭、社会各种影响因素内部和各种因素之间的力量整合。

20

陶冶教育法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21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2

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23

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24

榜样法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25

德育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主要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26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27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涵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

28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9

学业评价

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30

教学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1

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的学习。

32

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信息。

33

评价

评价:是在特定信息的基础上,对事物某种属性的价值判断。

34

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要的联系或关系。

35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和教学实践经验而制订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36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37

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38

授课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方法。

39

谈话法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口头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40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41

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42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43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44

五步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45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泰勒,于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经验);(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46

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理论由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最早提出,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

综合课程主要有三种形式: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集合,促使学生认识的整体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

47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48

教科书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又称课本、教材。

篇三

第一节 教育观

1、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 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 , 即教育目的。

3、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①国家政策保障

②推进新课程改革

③学校管理、 课外教育活动、 班主任工作 (重要途径)

4、 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

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 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 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 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④教学从“关注学科” 转向“关注人”

5、 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①发挥教师的作用

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6、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 (德育为先, 五育并举)

②价值取向的区别 (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③教育方针的区别 (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

7、 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①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②沉重的课业负担

第二节 学生观

1、 “人的全面发展” 的思想——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2、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①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②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③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可能

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3、 “以人为本” 的学生观

①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②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③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4、 “以人为本” 学生观的内涵

(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①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②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 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③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 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②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5、 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 身心发展、 主体性发展和具体教育内容发展三个方面。

6、 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1) 身心发展: 中学生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满足

(2) 主体性发展: 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 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发展、 主动发展的意识

(3) 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 涉及到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等几大方面的内容

①在德育方面, 要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民主与法律素质等

②在智育方面, 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收集、 判断和处理信息, 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③在体育方面, 要具有强健的体魄、 顽强的意志

④在美育方面, 要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⑤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方面, 要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职业意识、 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7、 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①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 (入学机会均等和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为基本原则

②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性别、 民族、 地域、 家庭背景、 身心发展水平)

8、 教育公正与中学生个性潜能差异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本质要求)

①分阶段教育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

分阶段教育同因材施教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观念的不同。 分阶段教育背后的教育观是,学生有才能高低之分, 因而给予学生的教育机会要按照才能的高低来分配。 因材施教背后的教育观是, 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不同, 因而要给不同个性发展潜能的学生提供最有利于其发展的教育机会。

②教育公正与中学生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

9、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1) 师生关系的功能: 教育功能、 激励功能、 社会功能

(3) 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

①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②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③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4)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①尊师爱生 ②民主平等 ③教学相长 ④心理相容

第三节 教师观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1、 教师职业的基本特性

①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

②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

③具有专业自主性

④有自己的专业标准

⑤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

2、 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传道者、 授业解惑者、 示范者、 管理者、 朋友、 研究者

3、 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①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②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③教师要从“教书匠” 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④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4、 教师行为的转变

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 新课程强调尊重、 赞赏

②在对待教学上, 新课程强调帮助、 引导

③在对待自我上, 新课程强调反思

④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 新课程强调合作

5、 中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1) 专业基础

①中学教师的通识素养, 构成通识素养的知识是一般专业人员世界观、 方法论方面的知识

②与中学教师专业实践活动直接相关的学科知识

(2) 专业品质

①教育思想 (基本特征: 自觉性、 深刻性)

②教育情感

(3)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①教师专业知识: 包括本体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②专业能力 (核心因素) : 包括信息能力、 教学能力、 表达能力、 组织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6、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1) 教师职前专业发展阶段

①专业教育

②专业实践 (方式: 参观学校活动、 教育现场观察和教育实习)

(2) 教师入职专业发展阶段

①岗位专业的学习

②团队活动的参加

③岗位经验的积累 (“教育反思” 是教师岗位专业经验积累是否有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

(3) 教师职后专业发展阶段

①终身教育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 具有时间的延展性; 二是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 它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

②终身教育观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7、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正规专业教育、 非正规专业教育和校本专业发展

8、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专业知识学习、 教育反思、 教育研究 (特点: 理论性、 实践性)

9、 中学教师职业责任

①针对学生个人: 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首要责任)

②针对社会: 推动社会进步向前发展

第二章 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节 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1、 教育法律: (广义) 泛指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 发布的对教育活动进行规范的文件。 (狭义) 国家立法机构根据宪法制定的对教育活动进行规范的文件。

2、 教育法规: 由国务院和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和地方教育法规,同时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也纳入教育法规范围内。

3、 教育关系: 人们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 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关系。 如: 教与学的关系, 学校教师与家庭、 社会的关系等。

4、 教育法律关系: 由教育法律所规范的教育关系。 (法律强制性)

①教育权利 ②教育义务

5、 教育法律责任: 教育法律关系中的主体未能履行自己的义务, 根据教育法律的规定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主要表现:

①受合法权利所需要的行为要求的约束, 义务人不得拒绝或变更法定的义务

②未履行义务受法律追究的约束, 义务人不得推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③接受法律制裁的约束, 义务人必须服从最终的法律制裁决定

6、 中学教师的法制修养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掌握教育法的基本知识; ②整体把握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第二节 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1、 《教育法》 1995.9.1 (教育基本法)

①性质: 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的基本法

②地位: 第一部教育大法

2、 《义务教育法》 2006.9.1 (教育单行法)

3、 《教师法》 1994.1.1 (教育单行法)

4、 《未成年人保护法》 (教育单行法)

5、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教育单行法)

6、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教育规章)

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 (教育政策)

(1) 总体战略

①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

②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

③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2) 发展任务

①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②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强制性、 免费性和普及性 )

③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④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⑤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⑥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⑦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3) 体制改革

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 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③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④办学体制改革

⑤管理体制改革

(4) 保障措施

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②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③保障经费投入

第三节 教师的权力与义务

1、 教师权利也称为教师的法律权利, 是指教师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利益, 表现为教师作为权利享有者能够做出或不做出一定的行为, 或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的资格。

2、 教师的基本权利

(1) 公民权利: 政治权利、 宗教信仰权、 平等权、 人身权、 文化教育权、 经济权以及监督权 (最重要: 人身权利和人格权利)

(2) 职业权利

①教育教学权 ②学术研究权 ③指导评价权 ④报酬待遇权 ⑤参与管理权 ⑥进修培训权

3、 教师的义务, 是指教师依照《教育法》 、 《教师法》 及其他有关法律、 法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须履行的责任, 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为。

4、 教师的基本义务

(1) 作为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保守国家机密, 爱护公共财产, 遵守劳动纪律, 遵守公共秩

序, 尊重社会公德

③维护国家安全、 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④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⑤依法纳税的义务

(2) 作为专业教育教学人员的义务

①遵纪守法 ②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④爱护尊重学生

⑤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⑥提高水平

第四节 学生的权利保护

1、 学生作为教育法上的受教育者的核心权利是受教育权, 主要包括教育平等权、

义务教育保障权和特殊群体受教育权保护等内容。

2、 中学教育活动中学生权力保护的意义

①中学生权利保护是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

②中学生权利保护是实现中学教育目标的要求

3、 学生的权利

①参加教育教学权

②获得经济资助权

③获得学业证书权 (获得公正评价、 获得学业证书)

④申诉起诉权

⑤法定其他权

4、 学生权利的保护

(1) 人身权的保护

①学生在社会生活和教育活动中人身权受法律的保护

②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人身权受法律保护

(2) 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

①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②受教育平等权

(3) 义务教育保障权

(4) 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节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

1、 教师职业道德——“师德” , 是对教师所要求的道德, 是教育生活领域中的

道德, 也称为“教育道德” 。

2、 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 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和教师职业道德

行为等要素的统一体。

3、 教师职业道德在中学教育活动中的意义

①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

②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教育目标实现的保障

③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

4、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爱” 与“责任” 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①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②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③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④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⑤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⑥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5、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 2009.8.12

(1) 配备与选聘

①对班主任自身: 作风正派、 心理健康、 为人师表

②对待学生及他人: 热爱学生、 善于与学生、 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

③对班主任工作: 爱岗敬业, 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与组织管理能力

(2) 职责与任务

(3) 待遇与权利

(4) 培养与培训

(5) 考核与奖惩

第二节 教师职业行为

1、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①教师思想行为规范

②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③教师人际行为规范

④教师仪表行为规范

⑤教师语言行为规范

2、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1)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①热爱学生——处理师生关系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

②尊重学生——建立师生间平等关系的表现(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其次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最后要始终信任学生)

③了解学生——热爱学生的起点, 教师进行教育的前提

④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树立正确师生关的核心问题

⑤严格要求学生

(严而有理、 严而有度、 严而有恒、 严而有方)

(2)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①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

②形成良好的沟通习惯

③尊重家长的人格

④教育学生尊重家长

(3) 教师与同事的关系

①尊重 ②理解 ③协作

(4) 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①尊重 ②支持

第四章 文化素养

第一节 教师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一、 中国历史重要事件

1、 原始社会

(1) 原始人群: 元谋人、 北京人

(2) 氏族公社时期

①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②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2、 农业社会

(1) 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夏——西周)

夏朝: ①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商朝: ①盘庚迁都

②甲骨文出现

③武王伐纣

西周: 分邦建国

(2) 中国封建时代的考试(东周——秦)

春秋战国: ①“春秋五霸”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②“战国七雄” ——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③商鞅变法

④“百家争鸣”

秦: ①秦统一六国

②焚书坑儒

③陈胜、 吴广起义

(3) 封建制度的巩固到灭亡时期(汉——清)

汉: ①楚汉之争

②文景之治

③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④张骞通西域

⑤汉匈和亲

⑥王莽改制 (托古改制必然失败)

⑦官渡之战

⑧赤壁之战

三国: 三国鼎立

西晋: 八王之乱

东晋: 淝水之战

南北朝: 北魏孝文帝迁都

隋: ①科举制

②开凿大运河

唐: ①贞观之治

②玄奘西行

③武则天改唐为周

④文成公主入藏

⑤鉴真东渡

⑥开元盛世

⑦安史之乱

⑧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 陈桥兵变

宋: ①杯酒释兵权

②澶渊之盟

③王安石变法

④靖康之变

元: ①元统一中国

②马克· 波罗游历中国

③红巾军起义

明: ①明成祖迁都

②郑和下西洋

③戚继光抗倭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⑤李自成起义(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已经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新水平)

清: ①康乾盛世

②文字狱

③册封达赖喇嘛

④林则徐虎门销烟

⑤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⑥太平天国运动

⑦英法火烧圆明园

⑧洋务运动

⑨戊戌变法

⑩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3、 工业文明

①辛亥革命(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②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新青年》 揭开序幕)

③“五四” 运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④中国共产党成立

⑤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

⑥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⑦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⑧“九一八” 事变

⑨“七七” 事变(日军全面侵华)

4、 现代文明

(1)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 年—1956 年)

①开国大典

②抗美援朝

③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

④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⑤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⑥“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⑦“文化大革命”

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⑩《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香港、 澳门回归(1997.7.1,1999.12.20)

二、 世界历史重要事件

1、 人类的起源

①南方古猿阶段

②能人阶段

③直立人阶段

④智人阶段

2、 古代史

(1) 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

(2)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

(3)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种姓” 制度)

(4) 《汉谟拉比法典》 ——最具代表的楔形文字法典

(5) 特洛伊战争

(6) 梭伦改革

(7) 大流士改革

(8) 马拉松之战

(9) 古希腊哲学的诞生(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10) 伯罗奔尼撒战争

(11) 奥林匹亚赛会

(12) 罗马帝国的兴起与奔溃

(13) 基督教的创立与传播

(14)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15) 玛雅文明

(16) 拜占庭帝国的奔溃

3、 近现代史

(1)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2)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 圈地运动

(4) 启蒙运动

(5) 彼得一世改革

(6) 第一次工业革命

(7) 美国独立战争与建国

(8) 纽约股票交易所(“梧桐树协定” )

(9)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0) 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11) 滑铁卢之战

(12) 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

(13) 1848 年欧洲革命

(14) 欧洲神圣同盟的瓦解(君主互助同盟)

(15) 《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

(16) 沙俄争夺世界霸权

(17) 日本“明治维新”

(18) 第一国际

(19) 巴黎公社

(20) 美西战争

(21) 苏伊士运河

(22)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8—1918.11)

(23) 俄国十月 革命

(24) 巴黎和会

(25) 国际联盟

(26)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7) 罗斯福新政

(28)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945.9)

(29) 联合国(联合国日: 1945.10.24; 总部: 纽约)

(30) 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

(31) 北约

(32) 朝鲜战争(1950.6.25-1953.7.27)

(33) 欧盟

(34) 人类登月

(35) 越南战争(1961 年—1973 年)

(36) 两次阿富汗战争(1979.12; 2001)

(37) 冷战结束和东欧剧变

(38) 第二次海湾战争

(39) 美国“9· 11” 事件

(40) 伊拉克战争

三、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1、 四象: 东宫苍龙、 北宫玄武、 西宫白虎、 南宫朱雀

2、 五更: 一更——黄昏、 一鼓、 甲夜——19~21 点

二更——人定、 二鼓、 乙夜——21~23 点

三更——夜半、 三鼓、 丙夜——23~1 点

四更——鸡鸣、 四鼓、 丁夜——1~3 点

五更——平旦、 五鼓、 戊夜——3~5 点

3、 二十四节气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口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4、 四时

孟春、 仲春、 季春; 孟夏、 仲夏、 季夏; 孟秋、 仲秋、 季秋、 孟冬、 仲冬、 季冬

5、 干支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6、 纪年法

①王工即位年次纪年法

②年号纪年法

③干支纪年法

④年号干支兼用法

7、 古代称谓

8、 传统思想文化

秦: ①百家争鸣

②先秦代表思想流派: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③“天人合一” 与“天人相分”

④先秦重要著述: 六经(《诗经》 《尚书》 《礼仪》 《乐经》 《周易》 《春秋》 ) 、 《论语》 《孟子》 《道德经》

秦汉魏晋: ①“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②东汉道教产生

③东汉佛教传入

④玄学

宋明: ①宋明理学

②代表人物: 周敦颐、 程颢、 程颐、 程朱学派、 陆九渊、 王守仁

清: ①顾炎武: 《日知录》

②戴震: 《原善》

③严复: 《天演论》

④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⑤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

9、 古代地理

①中国

②中华

③九州

④海内

⑤五岳: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北岳恒山、 南岳衡山

⑥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 浙江普陀山、 安徽九华山、 四川峨眉山

⑦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 水北为阳, 以山北、 水南为阴

10、 传统科技文化

①四大发明: 造纸术、 指南针、 火药、 印刷术

②《九章算术》 ——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专著, 东汉初

③《黄帝内经》 ——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 春秋战国

11、 传统艺术

①书法

②“书圣” ——王羲之, 东晋, 兼善隶、 草、 楷、 行各体

③“楷书四大家” :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赵孟頫

④“岁寒三友” : 松、 竹、 梅

⑤“四君子” : 梅、 兰、 竹、 菊

⑥文房四宝: 笔、 墨、 纸、 砚

⑦昆曲

⑧京剧

⑨武术

⑩少数民族传统艺术

12、 科举制度

①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②科举

③及第

④进士

⑤状元

⑥八股文

⑦金榜

⑧书院(宋代四大书院: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 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 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⑨乡试

⑩连中三元

13、 传统习俗

①春节、 元宵、 清明、 端午、 中秋、 重阳

②十二生肖

③少数民族节日

14、 物质文化遗产

①十朝古都: 西安

②九朝古都: 洛阳

③六朝古都: 南京

④五岳: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北岳恒山、 南岳衡山

⑤宋五大名窑: 汝窑、 官窑、 哥窑、 钧窑、 定窑

第二节 教师的科学素养

1、 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

(1) 张仲景, 医学家, 《伤寒杂病论》 , 中医方书的鼻祖

(2) 祖冲之, 数学家、 科学家, 圆周率π

(3) 贾思勰, 农学家, 《齐民要术》

(4) 沈括, 科学家、 改革家, 《梦溪笔谈》

(5) 秦九韶, 数学家, 《数书九章》

(6) 李时珍, 药学家, 《本草纲目》

(7) 张衡, 天文学家、 数学家、 发明家、 地理学家、 制图学家、 文学家、 学者,地动仪

(8) 梁思成, 建筑学家

(9) 钱学森, 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

(10) 华罗庚, 数学家, 解析数学论、 矩阵几何学、 典型群、 自安函数论等

(11) 袁隆平, 农学家、 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2、 西方科学家的杰出代表

(1) 泰勒斯, 古希腊著名科学家, “科学之祖”

(2) 毕达哥拉斯, 古希腊数学家、 哲学家, 勾股定理、 黄金分割

(3)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家、 科学家、 教育家

(4) 欧几里得, 古希腊数学家, “几何之父” , 《几何原本》

(5) 阿基米德, 古希腊哲学家、 数学家、 物理学家, 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力学之父”

(6) 希波克拉底, 古希腊著名医生, 欧洲医学奠基人, “医学之父”

(7) 托勒密, 古希腊天文学家、 地理学家和光学家

(8) 弗朗西斯· 培根, 英国哲学家, 奠定了现代实验科学的基础

(9) 伽利略, 意大利物理学家、 天文学家和哲学家, 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10) 哥白尼, 波兰天文学家, 日心说的创立者, 《天球运行论》

(11) 布鲁诺, 意大利天文学家

(12) 牛顿, 英国数学家、 物理学家、 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 创建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发展了经典力学

(13) 瓦特, 英国著名发明家, 蒸汽机

(14) 达尔文, 英国生物学家, 进化论的奠基人, 《物种起源》

(15) 爱迪生, 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

(16) 普朗克, 德国物理学家, 量子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7) 爱因斯坦, 德裔美国(拥有瑞士国籍) 物理学家、 思想家及哲学家, 相对

论——“质能关系” 的提出者, “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 的捍卫者

3、 更多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1) 塔尔塔利亚, 意大利数学家, 发现三次方程解法

(2) 韦达, 法国数学家, 世界代数之父, 《分析法入门》 《论方程的识别与修正》 《分析五章》 《应用于三角形的数学定律》

(3) 笛卡尔, 法国数学家, 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几何学》

(4) 雅各布第一· 伯努利, 瑞士数学家, 解析几何、 微积分、 概率论、 数论、光学, 《猜度术》

(5) 欧拉, 瑞士数学家, 《无穷小分析引论》 《微分学原理》

(6) 高斯, 德国数学家, 《算术研究》

(7) 大卫· 希尔伯特, 德国数学家, 《希尔伯特全集》 《几何基础》 《线性积分方程一般理论基础》

(8) 威廉· 吉尔伯特, 英国物理学家, 第一个发现磁现象的人, 《磁石论》

(9) 第谷· 布拉赫, 丹麦天文学界的奇才, 《鲁道夫天文表》

(10) 约翰· 开普勒, 德国天文学家, “开普勒定律” , 《梦》 《新天文学》

(11) 布莱斯· 帕斯卡, 法国物理学家, “帕卡斯定律” , 《论算数三角形》 《圆锥曲线论》

(12) 克里斯蒂安· 惠更斯, 荷兰物理学家, “惠更斯原理” , 《光论》

(13) 罗伯特· 胡克, 英国物理学家, 弹性定律, 《从观察角度证明地球周年运动的尝试》 《显微图集》

(14) 爱德蒙·哈雷, 英国物理学家, 发现彗星周期, 恒星天文学的创始人, 《彗星天文学论说》

(15) 库伦, 法国物理学家, 库仑定律, 《电气与磁性》

(16) 威廉· 赫歇尔, 英国物理学家, 恒星天文学的创始人

(17) 安德烈· 安培, 法国物理学家, 安培定律, 《电动力学现象的数学理论》

(18) 詹姆士· 麦克斯韦, 英国物理学家, 电磁理论的奠基人, 《电磁学通论》

(19) 威廉· 伦琴, 德国物理学家, 发现 X 射线

(20) 欧内斯特· 卢瑟福, 英国物理学家, 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

(21) 阿尔弗雷特· 魏格纳, 德国物理学家, “大陆漂移说” , 《海陆的起源》

(22) 埃尔温文· 薛定谔, 奥地利物理学家, 波动力学方程, 《量子力学的现状》

(23) 沃纳· 海森堡, 德国物理学家, “不确定性” 理论, 《关于流体流动的稳定性和湍流》

(24) 杨振宁, 中国物理学家, 规范场理论, 《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

(25) 邓稼先, 中国物理学家, 中国原子弹之父

(26) 李政道, 中国物理学家, 《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

(27) 盖尔曼, 美国物理学家, 发现新粒子

(28) 丁肇中, 中国物理学家, 发现 J 粒子

(29) 史蒂芬· 霍金, 英国物理学家, 《时间简史》

(30) 罗伯特· 波义耳, 英国化学家, 《怀疑派化学家》

(31) 施塔尔, 德国化学家, 《化学基础》

(32) 拉瓦锡, 法国化学家,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概要》

(33) 约翰· 道尔顿, 英国化学家, “原子论” 、 “道尔顿分压定律” , 《化学哲学的新体系》

(34) 弗里德里希·维勒, 德国化学家, 开创了有机化学时代, 《化学课本》《有机化学概论》

(35) 冯· 李比希, 德国化学家, 著名化学家, 《有机物分析》

(36) 凯库勒, 德国化学家, 破译苯结构, 《关于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的结构》

(37) 门捷列夫, 俄国化学家, 元素周期律, 《化学原理》

(38) 约翰· 汤姆逊, 英国物理学家, 证明了原子的可分性

(39) 玛丽· 居里, 法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 发现镭和钋元素

(40) 卡尔· 林耐, 瑞典生物学家, 现代生物分类学命名的奠基人, 《自然系统》

(41) 拉马克, 法国生物学家, 进化论的伟大先驱, 《法国全境植物志》 《无脊椎动物的系统》 《动物学哲学》

(42) 乔治· 居维叶, 法国生物学家, 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的创始人, 《比较解剖学讲义》

(43) 约翰· 孟德尔, 奥地利生物学家, 遗传学的奠基人, 发现遗传定律

(44) 路易斯· 巴斯德, 法国生物学家, 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提出“疾病的病菌说”

(45) 巴甫洛夫, 俄国生物学家, “条件反射学说” 、 “两个信号系统” , 《消化腺机能讲义》 《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

(46) 安德烈· 维萨里, 比利时医学家, 人体科学理论的创立者, 《人体构造论》《解剖图谱六种》

(47) 威廉· 哈维, 英国医学家, 血液循环理论的创立者, 《心血运动论》 《论动物的生殖》

(48) 爱德华· 詹纳, 英国医学家, 开创免疫时代, 《天花疫苗因果之调查》

(49) 罗伯特· 科赫, 德国医学家, 细菌学的奠基人

第三节 教师的文学素养

一、 外国文学

(一) 古典文学

1、 古希腊罗马文学

(1) 荷马, 《伊利亚特》 《奥德赛》 (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荷马史诗》 )

(2) 柏拉图, 与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并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3) 埃斯库罗斯, “悲剧之父” , 《普罗米修斯》 三部曲(三大悲剧作家之一,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 伊索的《伊索寓言》 等)

(4) 阿里斯托芬, “喜剧之父”

2、 中世纪文学(公元 5 世纪至 15 世纪)但丁, 《神曲》 分为《地狱》 《炼狱》 《天堂》 三部

3、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1) 意大利

①佛兰奇斯科· 彼特拉克, “人文主义之父” , 《歌集》

②乔万尼· 薄伽丘, 《十日谈》

(2) 英国文学

①杰佛利· 乔叟, 《坎特伯雷故事集》

②斯宾塞, 《仙后》

③莎士比亚, “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 代表作《仲夏夜之梦》 《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雷特》 《奥赛罗》 《李尔王》 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 《奥赛罗》 《李尔王》 《麦克白》

四大喜剧: 《仲夏夜之梦》 《皆大欢喜》 《第十二夜》 《威尼斯商人》 )

(3) 西班牙文学

米盖尔· 台· 塞万提斯, 现实主义小说家, 《堂吉诃德》

(4) 启蒙文学

①法国启蒙文学

A.孟德斯鸠, 《波斯人信札》 , 书信体讽刺小说

B.伏尔泰, “波兰西思想之王” , 开创了哲理小说

C.让· 雅克· 卢梭, 《论科学和艺术》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新爱洛伊丝》 《社会契约论》 《爱弥儿》 《忏悔录》

②德国民族文学

A.约翰· 沃尔夫冈· 歌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 《浮士德》

B.约翰· 克里斯托弗· 席勒, 《阴谋与爱情》 《奥尔良的姑娘》 《威廉· 退尔》

(二) 近代文学

1、 浪漫主义文学 (特点: 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

①拜伦, 《恰尔德· 哈罗德游记》 《唐璜》

②雪莱, 《麦布女王》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云雀》 《西风颂》

③雨果, 《克伦威尔序言》 《海上劳工》 《笑面人》 《九三年》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④亚历山大· 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 《三个火枪手》

⑤亚历山大· 小仲马, 《茶花女》 《私生子》 《金钱问题》 《放荡的父亲》 《半上流社会》 《阿尔丰斯先生》 《福朗西雍》

⑥普希金, “俄国文学之父” 、 “俄国诗歌的太阳” , 《致恰达耶夫》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茨冈人》 《上尉的女儿》 《叶甫盖尼· 奥涅金》

⑦裴多菲, 《自由与爱情》

2、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有: 梅里美、 福楼拜、 司汤达等

①普洛斯佩· 梅里美, 《卡门》

②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

③司汤达, 《红与黑》

④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高老头》 《欧也妮· 葛朗台》

(2)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狄更斯、 萨克雷、 盖斯凯尔夫人、 勃朗特姐妹等为代表

①狄更斯, 《大卫· 科波菲尔》 《艰难时世》 《双城记》 《荒凉山庄》

②萨克雷, 《名利场》

(3)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人物有: 果戈里、 陀思妥耶夫斯基、 契科夫、托尔斯泰等人

①果戈里, 《钦差大人》 《死魂灵》

②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白痴》 《卡拉马佐夫兄弟》

③契科夫, 《小公务员之死》 《变色龙》 《脖子上的安娜》 《套中人》 《樱桃园》

④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安娜· 卡列尼娜》 《复活》

(4) 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马克· 吐温、 亨利· 斯陀夫人等

①马克· 吐温, 《竞选州长》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②斯陀夫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

③欧· 亨利, 《警察与赞美诗》 《麦琪的礼物》 《最后一片藤叶》 《没有完的故事》 《黄雀在后》

(三) 现代文学

1、 无产阶级文学

①欧仁· 鲍狄埃, 《自由万岁》 《该拆掉的老房子》 《自由吧, 巴黎》 《铁匠的梦》 《起义者》 《国际歌》

②马克西姆· 高尔基,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母亲》

③尼古拉· 阿列克谢耶维奇· 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 现实主义文学

(1) 苏联文学

①马雅可夫斯基, 《列宁》 《放开喉咙歌唱》

②阿· 托尔斯泰, 《苦难的历程》

③法捷耶夫, 《青年近卫军》 《毁灭》

④米哈依尔· 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 《一个人的遭遇》

(2) 英法文学

①劳伦斯, 《儿子与情人》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②毛姆, 《人性的枷锁》

③罗曼· 罗兰, 《约翰· 克利斯朵夫》

(3) 德语国家文学

①雷马克, 《西线无故事》

②斯蒂芬· 茨威格, 《象棋的故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4) 美国文学

①西奥多· 德莱赛《嘉莉妹妹》 《珍妮姑娘》 “欲望三部曲” 《金融家》 《巨人》

《斯多葛》 、 《美国的悲剧》

②海明威, 《太阳照样升起》 《永别了, 武器》 《丧钟为谁而鸣》 《老人与海》

3、 现代主义文学

①瓦莱里, 《海滨墓园》

②叶芝, 《驶向拜占庭》

③庞德, 《地铁车站》

④卡夫卡, 《变形记》 《城堡》

⑤乔伊斯, 《尤利西斯》

⑥伍尔芙, 《墙上的斑点》 《到灯塔去》

⑦普鲁斯特, 《追忆逝水年华》

⑧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

4、 存在主义文学

基本主题: “荒谬” 、 “痛苦” , 代表作家: 萨特、 加缪、 波伏瓦、 梅勒

5、 “黑色幽默” 文学

约瑟夫· 海勒, 《第二十二条军规》

6、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四) 其他外国文学名著

1、 弥尔顿, 《失乐园》

2、 笛福, 《鲁滨逊漂流记》

3、 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4、 简· 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

5、 拜伦, 《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 《唐璜》

6、 萨克雷, 《名利场》

7、 伏尼契, 《牛虻》

8、 劳伦斯, 《儿子和情人》

9、 乔伊斯, 《尤利西斯》

10、 莫泊桑, 《菲菲小姐》 《项链》 《我的叔叔于勒》

11、 左拉, 《萌芽》

12、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13、 加缨, 《局外人》

14、 贝克特, 《等待戈多》

15、 海涅, 《德国, 一个冬天的童话》

16、 安徒生, 《安徒生话选》

17、 易卜生, 《玩偶之家》

18、 卡夫卡, 《变形记》

19、 雷马克, 《西线无战事》

20、 紫式部, 《源氏物语》

21、 马克· 吐温,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

22、 惠特曼, 《草叶集》

23、 杰克· 伦敦, 《马丁· 伊登》

24、 欧· 亨利, 《欧· 亨利短篇小说选》

25、 艾略特, 《荒原》

26、 德莱赛, 《美国的悲剧》

27、 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

28、 米切尔, 《飘》

29、 斯坦贝克, 《愤怒与葡萄》

30、 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

31、 纳博科夫, 《洛丽塔》

32、 屠格涅夫, 《父与子》

33、 契科夫, 《变色龙》

34、 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

35、 法捷耶夫, 《青年近卫军》

36、 帕斯捷尔纳克, 《日瓦戈医生》

37、 米兰· 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二、 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名著

(一) 诗歌

1、 诗经(《关雎》 和《七月 》 )

2、 《楚辞》 (屈原与《离骚》 )

3、 乐府诗(《木兰诗》 《孔雀东南飞》 《短歌行》 《蒿里行》 )

4、 山水田园诗(陶渊明的《归田园居》 《饮酒》 )

5、 唐诗(王维、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商隐)

①王维, 《山居秋暝》 《终南山》

②李白, 《蜀道难》 《将进酒》 《月 下独酌》

③杜甫, 《兵车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和“三吏” 、 “三别”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

④白居易, 《长恨歌》 《琵琶行》

⑤李商隐, 《夜雨寄北》 《锦瑟》 《无题》

6、 宋词(柳永、 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①柳永, 《雨霖铃》

②苏轼, 《江城子· 乙卯正月 二十日夜记梦》 《水调歌头· 明月 几时有》 《念奴娇· 赤壁怀古》

③李清照, 《醉花阴· 薄暮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 寻寻觅觅》

④辛弃疾,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之》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

7、 元曲(关汉卿、 马致远、 张养浩、 睢景臣)

①关汉卿, 《四块玉· 别情》

②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③张养浩, 《山坡羊· 潼关怀古》

④睢景臣, 《哨遍· 高祖还乡》

(二) 戏曲

1、 王实甫, 《西厢记》 《四丞相高会丽春堂》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2、 关汉卿, 《窦娥冤》 《赵盼儿风月 救红尘》 《望江亭中秋切浍旦》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3、 汤显祖, 《牡丹亭》

4、 孔尚任, 《桃花扇》

(三) 中国古代散文

1、 唐宋古文

①韩愈, 《韩昌黎集》 四十卷(《师说》 《进学解》 )

②柳宗元, 《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

2、 史转散文

《尚书》 《春秋》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 司马迁的《史记》 (纪传体通史)

(四) 中国古代小说

1、 明代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 , 为“明代四大奇书”

2、 明代的短篇小说, 称为“拟话本” , 以冯梦龙的“三言” , 凌濛初的“二拍”为代表

3、 清代的长篇小说, 著名的有《红楼梦》 《儒林外史》

4、 清代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

三、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著

(一) 中国现代诗歌

1、 郭沫若, 《凤凰涅槃》 《地球, 我的母亲》 《天狗》 《炉中煤》 《女神》

2、 徐志摩,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 《云游》 《再别康桥》

其他重要诗人: 闻一多、 艾青

(二) 中国现代小说举要

1、 鲁迅, 《狂人日记》 《呐喊》 《彷徨》

2、 茅盾, 《子夜》 《林家铺子》 《春蚕》

3、 巴金, “激流三部曲” 《家》 《春》 《秋》

(三) 中国现代散文举要

1、 朱自清, 《背影》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2、 冰心, 《寄小读者》

(四) 中国现代戏曲举要

1、 田汉, 《名优之死》 《南归》 《新雁门关》 《新儿女英雄传》 《江汉渔歌》《风云儿女》 《武则天》 《武松》

2、 曹禺, 《雷雨》 《日出》 《北京人》

第四节 教师的艺术鉴赏素养

1、 艺术奖赏: 读者、 观众、 听者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 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2、 艺术鉴赏性质: 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的非反思性的审美接受活动。 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 通过感知、 情感、 想象和理解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复杂作用进行艺术再创造, 并获得审美感受的精神活动。

3、 艺术鉴赏的特征:

①充满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②充满着情感与想象

③充满着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

④充满着审美通感与个人审美的偏爱与差异

4、 艺术鉴赏活动展开的基本条件

①艺术品必须是具有审美魅力、 审美内涵、 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

②鉴赏者必须是具有一定艺术素养、 文化知识、 生活阅历、 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

③鉴赏者必须和审美鉴赏对象之间构建起相应的审美关系

5、 艺术鉴赏的意义

①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 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②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 并不是被动、 消极地接受, 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③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 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 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6、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①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

②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③一定的历史、 文化知识

④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⑤美育与艺术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7、 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①多样性与一致性

②保守性与变异性

8、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9、 艺术鉴赏的审美直觉

①审美知觉

②审美体验

③审美升华

10、 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①充分揣摩作品内涵

②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参与

③为受教育者提供理性指导

④自主探究、 实现教育功能

11、 中外古代艺术成就

(1) 绘画

A.中国

①顾恺之, 有“才绝、 画绝、 痴绝” 之称, 与陆探微、 张僧繇并称“画界三杰”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列女仁智图》

②阎立本《步辇图》 《历代帝王图》 ;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 《天王送子图》 ;周昉《簪花仕女图》

③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西湖争标图》

④元四家(黄公望、 王蒙、 倪瓉、 吴镇) ;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⑤王渊, 《山桃锦鸡图》 《墨牡丹图》 《花鸟》 《花竹禽雀图》 《桃竹春禽图》

⑥郑燮, 号板桥, 为“扬州八怪” (罗聘、 李方膺、 李鱓、 金农、 黄慎、 郑燮、高翔和汪士慎) 之一, 《兰竹荆石图》

⑦齐白石, 《虾》 《蟹》 《牡丹》 《牵牛花》 《蛙声十里出山泉》

⑧张大千, 《振衣千仞岗》 《来人吴中三隐》 《石涛山水》 《梅清山水》 《巨然茂林叠嶂图》

⑨徐悲鸿, 《八骏图》 《愚公移山》

⑩傅抱石, 《潇潇暮雨》

B.外国

④罗丹, 《思想者》 《地狱之门》 《青铜时代》 《创世纪》 《巴尔扎克》 《艺术论》

⑤毕加索, 《亚维农少女》 《卡思维勒像》 《瓶子、 玻璃杯和小提琴》 《格尔尼卡》 《梦》

(2) 文字和书法

①商朝: 甲骨文

②西周: 金文

③秦朝: 小篆

④东汉: 隶书(“草书之祖” 张芝)

⑤曹魏: 楷书

⑥东晋: “书圣” 王羲之, 代表作《兰亭序》 《黄庭经》

⑦唐代

初唐三大家: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盛唐: 颜真卿, “颜体” , 代表作《多宝塔碑》 《颜氏家庙碑》 《祭侄文稿》

中晚唐: 柳公权, “柳体” , 代表作《神策军碑》 《玄秘塔碑》 《冯宿碑》 《李晟碑》 ;

张旭和怀素和尚被誉为“草圣”

⑧宋: 宋四家(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 宋徽宗“瘦金体”

⑨元代: 赵孟頫与唐朝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3) 雕塑

①商周: 太阳神树、 青铜大人立像、 凸木人面像

②秦朝: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世界上“第八大奇迹”

③汉: 两汉瑰宝(汉景帝墓仕女俑、 东汉铜奔马, 又名马踏飞燕)

(4) 手工艺

①青铜器

②陶瓷器

A.唐代“南青北白唐三彩” : “南青” 指越窑的青瓷, “北白” 指邢窑的白瓷,

“唐三彩” 指洛阳出土的彩陶俑

B.宋代“五大名窑” : 汝窑、 官窑、 哥窑、 钧窑、 定窑

C.景德镇瓷器: 发达于元代, 在明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四大传统名窑(青花瓷、

粉彩瓷、 颜色釉瓷、 玲珑瓷)

③玉器

④纺织品: 中国四大名绣(蜀绣、 苏绣、 湘绣、 粤绣)

(5) 建筑

A.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①皇家建筑: 故宫、 天坛、 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 沈阳故宫

②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兵马俑、 乾陵

③明清皇陵: 清东陵、 清西陵、 明十三陵、 南京明孝陵

④宗教建筑: 嵩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古建筑群、 五台山古建筑群、 布达拉宫

⑤防御工事: 长城、 藏羌碉楼

⑥最为古老的木建筑: 唐代仅存的木结构建筑——五台山古刹佛光和南禅寺; 千年木塔——山西应县木塔(辽代) ; 古老的砖石建筑: 河北赵州桥、 西安大雁塔、大理崇圣寺、 开封铁塔

B.西方建筑的主要风格

①哥特式建筑风格

特点: 高耸的塔尖, 超人的尺度和繁缛的装饰, 形成统一向上的旋律

②巴洛克建筑风格

特点: 外形自由, 追求动态, 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 强烈的色彩, 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③洛可可建筑风格(路易十五式)

特点: 纤弱娇媚、 华丽精巧、 甜腻温柔、 纷繁琐细

④木条式建筑风格

特点: 水平式、 木架骨的结构

⑤概念式风格

(6) 园林艺术

①法国凡尔赛宫

②新加坡植物园

③美国加州德斯康索花园

④英属哥伦比亚宝翠花园

⑤意大利埃斯特庄园

⑥美国华盛顿巴顿橡树园

⑦法国埃弗鲁斯· 德· 罗斯查尔德别墅花园

⑧英国斯托海德风景园

⑨中国苏州网师园

⑩德国波茨坦无忧宫

(7) 音乐

A.中国音乐

①伯牙, 《水仙操》 《高山流水》

②师旷, 《阳春》 《白雪》 《玄默》

③王玉峰, “创” 三弦弹戏“

④华彦钧, 《听松》 《二泉映月 》 《寒风春曲》

⑤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 《开路先锋》 《大路歌》 《前进歌》 《铁蹄下的歌女》

《扬子江暴风雨》

⑥冼星海, 《黄河》 《生产》 《到敌人后方去》 《在太行山上》 《民族解放》 《神

圣之战》 《满江红》

⑦张曙, 《保卫国土》 《洪波曲》

⑧麦新, 《大刀进行曲》 《游击队歌》

B.外国音乐

①巴赫, 《b 小调弥散曲》 《马太受难曲》 《序曲》

②海顿, 《伦敦交响乐》 《创世纪》 《四季》 《告别》 《惊愕》 《时钟》

③莫扎特, 《费加罗的婚礼》 《魔笛》 《唐璜》

④贝多芬, 《英雄》 《命运》 《田园》 《合唱》 《热情》 《悲怆》 《暴风雨》 《普罗米修斯》

⑤舒伯特, 《魔王》 《野玫瑰》 , “歌曲之王”

⑥施特劳斯, 《蓝色多瑙河》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 “圆舞曲之王”

格林卡, 《伊凡· 苏萨宁》 《卡玛林斯卡雅》

⑦柴可夫斯基, 《悲怆》 《罗密欧与朱丽叶》 《叶甫盖尼· 奥涅金》 《天鹅湖》

《睡美人》 《胡桃夹子》

⑧李斯特, 《但丁神曲》 《浮士德》 《匈牙利狂想曲》 , “钢琴之王”

⑨肖邦, 《革命练习曲》

⑩狄盖特, 《前进! 工人阶级》 《巴黎公社》 《起义者》 《共产党之歌》 《儿童支部》 《红色圣女》

(8) 中国戏曲

①京剧 ②昆曲 ③越剧 ④豫剧 ⑤粤剧 ⑥黄梅戏 ⑦评剧

(9) 中国电影

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渔光曲》

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 , 主演梅兰芳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故事片《桥》

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

第一部彩色宽荧幕故事片《老兵新传》

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

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第一部遮幅式宽银幕故事片《青春》

第一部译制片《团的儿子》 (原译名《小英雄》 )

中外合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风筝》

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

第一节 信息处理能力

一、 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

1、 信息素养的核心“对信息有效地检索分析和使用

2、 中学教师应有的信息素养

①运用信息检索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

②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对经过分析处理后的信息加以运用的能力

③对经过分析处理后的信息加以运用的能力

二、 信息检索能力

(一) 信息检索能力是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信息检索与文献密切相关, 又叫文献检索。 包括: ①传统信息检索的能力(工具书检索能力; 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检索的能力(网络检索能力)

(二) 工具书信息检索能力

1、 工具书的种类

(1) 百科全书: 《中学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 等

(2) 年鉴: 《中国教育年鉴》 《教育统计年鉴》 等

(3) 手册: 《中学语文教师手册》 《中国英语教师手册》 等

(4) 字典、 词典(辞典) : 《教育大辞典》 《中学化学教师实用辞典》 等

(5) 名录: 《期刊名录》 《中国图书馆名录》 等

(6) 图录: 地图、 历史图谱、 文物图录、 人物图录、 科技图谱》 等

(7) 表谱: 《中国文化史年表》 《中外历史年表》 《达尔文年谱》 《孙中山年谱》

(8) 其他类书、 政书

2、 工具书的结构: 序(前言) 、 凡例、 目录、 正文、 附录和索引

3、 工具书排检的方法

①中文工具书排检方法: 字顺排检, 包括部首法、 笔画笔形法、 音序法、 号码法、

分类法、 主题法、 时序法、 地序法

②外文工具书的排检方法: 使用拉丁字母顺序排列

4、 工具书检索的一般程序

①根据需要确定检索范围

②熟悉和利用现有的对口工具书

③查阅凡例和熟悉排检法, 检索出所需资料

④摘录和复制资料

⑤整理资料

(三) 网络检索信息能力

1、 网络检索工具种类

(1) 网上搜索引擎

(2) 网络百科全书

(3) 网上数据库

①中国期刊网

②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③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

④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

⑤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⑥超星图书馆

2、 网络检索信息的方法

(1) 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①专题检索 ②关键词检索 ③地区检索

(2) 数据库的检索步骤

①明确搜索的目的和需求

②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

③明确关键词范围

④构造恰当的检索表达式

⑤检索结果的输出

三、 网络信息交流能力

1、 网络信息交流的特点

①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藩篱被打破

②主动与被动、 单向与多向交流的统一

③时空界限不复存在

2、 网络信息交流方式

①电子邮件 ②BBS ③腾讯 QQ、 MSN、 ICQ ④Blog ⑤微博

3、 中学教师在网络信息交流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确保网络信息交流的真实性

②确保网络信息交流的规范性

四、 信息处理能力

1、 信息处理的功能

①整理功能: 无序变有序

②评价功能: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③预测功能: 通过对信息的分析, 预测未知或未来

2、 信息处理的逻辑方法

①概念: 理清信息的概念

②判断: 形成基本观点

③推理: 得到合乎逻辑的结论

④比较: 得到对事物的新认识

⑤综合: 获得对问题的整体认识

五、 教育测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1、 数据类型

①类别数据(称名量表)

②顺序数据(顺序量表)

③等距数据(等距量表)

④比率数据(比率量表)

2、 数据描述

(1) 制作统计表

①结构四要素: 标题、 题目、 线条、 数据

②类型: 单向表、 双向表

(2) 制作统计图

类型: 条形图、 饼状图、 直方图、 枝叶图、 线形图、 象形图等

(3) 计算统计量

①集中量(算术平均值)

②差异量(标准差)

③相关量(相关系数)

3、 数据分析

①统计推断

②借助 Excel 和 SPSS 进行测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六、 课件设计与制作

1、 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步骤

①根据教学课题和教学目标确定课件设计思路

②研究教材内容, 撰写课件稿本

③搜集媒体素材, 制作合成课件

④试用课件, 修改完善

2、 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

①PPT ②Flash ③Authorware

第二节 逻辑思维能力

一、 中学教育活动与教师的逻辑思维素养

1、 逻辑思维活动是中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思维的正确性是对中学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3、 逻辑知识是中学教师实现思维正确性的重要保证

二、 中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掌握的逻辑知识

(一) 概念

概念: 反映事物(对象) 属性和范围的思维形式; 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也是构成命题、 推理的要素

1、 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

①内涵: 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或本质

②外延: 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

2、 概念的种类

①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 零概念

②实体概念、 属性概念

③正概念、 负概念

④集合概念、 非集合概念

3、 概念间的关系

(1) 概念的相容关系

①全同关系

②真包含(于) 关系

③交叉关系

(2) 概念的不相容关系

①矛盾关系

②对立关系

③不相容并列关系

4、 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最常用的逻辑方法是“属加种差定义法” , 即被定义项=属概念+种差

具体步骤为: ①找出直接包含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属概念, 以确定被定义项所反映的对象属于哪一个大类

②找出该大类中除被定义概念外的其他种概念

③用被定义概念与它们一一加以比较, 从而找出其间本质的差别即种差

5、 概括和限制

①限制: 通过增加内涵, 从属概念得到其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所以必须在有种属关系的概念之间进行

②概括: 通过减少内涵, 扩大外延, 从种概念得到其属概念的逻辑方法

6、 中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遵守概念思维形式的要求

①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②明确概念的种类, 准确地使用概念

③充分了解概念间的关系

④知道如何给概念下定义

(二) 命题

1、 命题的性质

①必须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

②必须有真和假的区分

2、 命题的分类

(1) 模态命题

(2) 非模态命题

①联言命题 ②选言命题 ③假言命题

④负命题

3、 命题的形式

①逻辑变项 ②逻辑常项

4、 命题的真值

5、 中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遵守命题思维形式的要求中学教师必须了解命题的性质和分类, 教师表达知识中的命题要符合实际和命题思维形式的要求, 搞清楚命题的形式和真假问题至关重要

(三) 推理

1、 推理的作用

①认识作用 ②论证作用

2、 推力的结构

①已知命题(根据、 前提)

②推导出的命题(结论)

3、 推理的分类

(1) 演绎推理: 从一般性原理出发, 引申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

①简单命题推理

a.直接推理: 以一个已知命题为前提, 推出另一个新命题为结论的演绎推理

b.三段论推理: 借助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直接推理联结起来

c.前提中至少有一个关系命题的推理

②复合命题推理

a.联合命题推理: 前提或结论为联言命题, 并且根据联言命题联结项的逻辑性质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

b.选言命题推理: 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选言命题, 并且根据选言命题的逻辑性质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

c.假言命题推理: 前提中至少有一个为假言命题, 并且根据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

d.综合命题推理: 由两个假言命题和一个选言命题做前提, 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

(2) 归纳推理: 从一系列个别性的判断出发, 引申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①归纳推理的分类

a.完全归纳推理: 根据某一类对象中的每一个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 某种性质,从而作出该类对象的全体都具有(或不具有) 这种性质的推理

b.不完全归纳推理: 以某一类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 因而推出该类对象的全体具有或不具有这种性质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②要尽可能找出被考察对象与其属性之间, 或者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 从而把对象的本质属性作为考察、 归纳的根据, 而不是把其分本质属相作为考察、 归纳的根据

③注意搜集反面的材料, 看其是否会出现矛盾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容易出现的逻辑错误:

①以偏概全 ②轻率概括

②归纳推理的基础: 深入观察、 科学实验、 社会调查; 遵循归纳思维形式的规则

a.比较 b.归类 c.分析和综合 d.抽象与概括

(3) 类比推理: 从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某些相同属性出发, 从而引申出它们在另一属性上也相同的结论

①类别比推理的特点

a.建立在两个或两类对象对比基础上

b.可以拓展认识成果, 将对一个对象的认识, 拓展到另一个对象

c.产生灵感的工具

d.表达思想、 说服教育的工具

②类比推理的种类

a.正类比 b.反类比 c.合类比

③类比推理的应用

4、 中学教育活动中推理的运用

(四) 论证

1、 论证的结构及其鉴别

(1) 论证的结构(论点、 论据、 论证方式)

(2) 论证结构的鉴别: ①识别论点 ②识别论据

2、 证明

证明的分类

(1) 按照推理方式的不同: 演绎证明、 归纳证明、 归纳演绎并用

(2) 根据证明方法的不同: 直接证明、 间接证明

3、 反驳

(1) 反驳论题

①直接反驳

②间接反驳

a.独立间接反驳

b.归谬法

(2) 反驳论据

(3) 反驳论证

4、 论证有效性的分析

(1) 概念的有效性

(2) 论据的有效性分析(真实性、 充足性、 唯一性)

(3) 论证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4) 结论的有效性分析

5、 中学教育活动中论证的运用

(1) 把我逻辑论证的方法

(2) 遵循论证的规则

①论题的规则

a.论题必须明确

b.论题必须始终同一

②论据的规则

a.论据必须真实

b.论据的真实性不能依赖于论题来证明

③论证的规则

三、 中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遵守逻辑思维规律

(一) 同一律与中学教师思维

1、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每一思想都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2、 中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遵守思维的同一性

①概念自身同一

②论题自身同一

③语境自身同一

3、 运用同一律应注意的问题

同一律的确定性要求, 是指在同一时间、 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的认识

(二) 矛盾律与中学教师的思维

1、 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对立的命题不能同真, 但可以同假

2、 教师在中学教育活动中要遵守思维的不矛盾性

3、 运用矛盾律应注意的问题

矛盾在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 这种矛盾关系是普遍存在的, 不是形式逻辑中所说的“自相矛盾” 的情况

(三) 排中律与中学教师的思维

1、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 必有一真

2、 中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遵守思维的排中律

3、 运用排中律应注意的问题

排中律只适用于互相矛盾的命题

(四) 充足理由律与中学教师的思维

1、 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 在思维论证过程中, 论题的成立必须有充足理由,即论据真实, 并且从论据能推断出论题

2、 中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遵守思维的充足理由率

3、 运用充足理由律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阅读理解能力

一、 阅读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义

(一)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 与写作对象或文段主旨密切相关的概念

(2) 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的概念

(3) 反应具体语境的概念

(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

(1) 能点明主旨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

(2) 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 总结句、 过渡句或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性作用的语句

(3) 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引导性的语句

(4) 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义的语句

(三) 技巧点拨

1、 作答流程

(1) 巧用信息, 整体把握

(2) 确定区域, 圈点勾画

(3) 尊重原文, 摘取信息

(4) 先拟草稿, 再写全写顺

2、 答题技巧

(1) 语境分析法

①联系上下文

②联想文段背景

③把握标点提示

(2) 修辞提示法

(3) 层次划分法

二、 筛选并整合图表、 文字、 视屏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一) 图表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1、 表格想数据的信息筛选

(1) 表格数据的界定

(2) 数据表格信息筛选

2、 统计图的信息筛选

(1) 统计图的界定

(2) 统计图的结构

①图示线形 ②坐标和尺度 ③标题 ④统计图的辅助部分

(3) 统计图信息筛选

(二) 视屏材料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三、 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一) 结构和思路

1、 文章结构

①并列关系 ②承接关系 ③递进关系 ④转折关系 ⑤因果关系 ⑥解证关系

2、 文章思路

①时间关系 ②空间关系 ③逻辑关系

(二) 技巧分析

1、 分析文章结构的技巧

①看文体特征

②看关键句子

③看重点词语

④看构成关系

2、 把握文章思路的技巧

①抓题目

②抓中心句

③抓中心话题

四、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一) 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

1、 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2、 提取精要, 独立归纳

(二) 归纳内容要点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归纳

2、 防止要点遗漏

五、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 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 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

1、 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2、 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

3、 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三) 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

1、 要整体把握全文文意的倾向

2、 要准确理解语句

六、 根据上下文合体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一) 推理的界定

1、 原材料中需要“推断” 的内容, 主要有以下情况:

(1) 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

(2) 作者在材料中对某一方面事物的发展暗示了一种倾向

(3) 材料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对这些材料的综合可以推测出某一方面的发

(4) 作者对某些观点或现象的个人看法, 或对某些事物的评价态度

(5) 结合现实社会生活或科技发展等有关常识, 可推测出某一新发现、 认识的前景

2、 推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归纳性推理要根据材料中相关信息点进行综合分析, 归纳出概括性的结论

(2) 理解性推理, 要分析材料的外在意义, 体悟作者内在的思想倾向; 把握作者行文脉络、 内在感情的变化, 推断深层次的意蕴

(二) 技巧分析

1、 提炼材料明显要点

2、 抓住文章隐含信息

3、 注意文中关键词句

第四节、 写作能力

一、 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

(一) 记叙文文体

1、 记叙文

(1) 记叙文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

(2) 记叙文写作方法

①叙述 ②描写 ③抒情 ④夹叙夹议 ⑤说明

(3) 记叙文分类

①侧重写人的地记叙文

②侧重叙事的记叙文

③侧重绘景的记叙文

④侧重状物的记叙文

2、 散文

散文的分类: ①叙事散文 ②抒情散文 ③议论散文

(二) 议论文文体

1、 一般议论文

(1)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2) 议论文结构

①提出问题(引论)

②分析问题(本论)

③解决问题(结论)

(三) 说明类文体——科学小品文

(四) 应用类文体

1、 计划(标题、 正文、 结尾)

2、 总结(基本情况、 成绩和做法、 经验和教训、 未来工作目标等)

二、 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 剪裁材料

(一) 材料来源

1、 材料的来源之一是自己的生活体会

2、 材料的另一个来源是课本

(二) 组织、 剪裁材料

1、 取舍

2、 详略

3、 组织

三、 具有布局谋篇, 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一) 拟写标题(点事实、 点论题、 点论点)

1、 优化标题的方法

①引用法(名言警句、 成语典故、 古诗文、 影视片名)

②修辞法(比喻、 借代、 双关、 对偶、 其他)

(二) 记叙文写作规范

1、 开头

(1) 直入主题式

(2) 设置悬念式

(3) 描写抒情式

2、 主体部分

(1) 时序顺进式

(2) 平列展开式

(3) 对比映照式

(4) 穿插回放式

3、 结尾

(1) 画龙点睛法

(2) 首尾呼应法

(3) 抒情议论法

(三) 议论文写作规范

1、 开头

(1) 设问式

(2) 排比式

(3) 引言式

2、 主体部分

(1) 结构布局(递进式、 并列式)

(2) 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

②引用论证

③道理论证

④对比认证

3、 结尾

(1) 总结全文

(2) 展望未来

四、 语言表达准确、 鲜明、 生动, 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1、 准确: 即用词恰当, 表意明确

(1) 符合情境

(2) 造句通顺

(3) 符合对象

2、 鲜明: 意图清晰, 态度明确

(1) 选用恰当词语

(2) 恰当选用句式

3、 生动: 语言讲究, 表现力强

(1) 要使用描绘性的词语和具体形象的写法

(2) 多用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格

4、 巧用修辞, 体现文采

(1) 巧用比喻——妙笔生花

(2) 巧用排比——文采斐然

(3) 巧用比拟——情感细腻, 生动形象

(4) 运用夸张——增加表现美

(5) 巧用设问——引人注意, 巧用反问——强调情感

(6) 运用对比——突现主题

(7) 运用双关——巧妙机智

展开全部
下载文档到电脑,使用更方便
免费下载

广告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为您推荐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