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其他

苏州博物馆新馆 | 贝聿铭与一座古城

自洽LLX2019-06-28原创

2001夏,在中银大厦竣工的酒会上,苏州市政府首次邀请贝聿铭为苏州设计一座博物馆,贝聿铭没有给予明确答复。次年,苏州市政府再次邀请,贝聿铭决定“回去看看”。

回乡的过程触动了贝聿铭。最终,贝聿铭在2002年4月30日与有关部门正式签订协议,决心将此生最后一座作品留给故乡。

注: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经过8年时间的设计建造,于2008年12月竣工。因此,从时间上来判断,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名正言顺的最后作品。苏州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10月16日开幕,两座博物馆设计建造的时间大部分是重叠的。

4个月之后,贝聿铭拿出了概念方案。当苏州专家们受邀来美国贝氏建筑事务所时,贝聿铭开心地指着台面上的概念模型说:“大家看,不知道美术馆在什么地方?看不出,我们就是很成功。”

考虑到书画展陈的特殊性,原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概念设计有两层。贝聿铭希望明代大家文徵明的字能够放在二层,以便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因此,建筑最高点大约15米。同时,概念设计计划采用现代的材料进行构筑。

这个概念方案受到了一些阻碍。苏州方面的专家针对方案提了两点。一是15米的高度受到苏州规划的高度限制。第二则是希望用传统材料来建造这座博物馆,用砖瓦来铺设屋顶,这是苏州的传统。

经过长久的沟通协调,半年后,贝聿铭拿出最终的方案。新方案在高度上进行了妥协,将部分功能安置在了地下。但运用现代材料来建造这座苏州博物馆新馆这一点,贝聿铭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2003年6月,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式开工建设。建造进行一年左右的时候,贝聿铭来确认过施工进度和质量,同时确认了展厅最终的尺度与光线,以及展陈方式和其他的展陈细节,例如展柜线脚的宽距等。

由于苏州博物馆是一座省级博物馆,主要用于陈述苏州的历史沿革。因此展品多为一些小尺度的物件。这对展厅尺度以及展览方式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需要在一个合适的小尺度空间来欣赏展品。而不需要像大都会博物馆那样宏大的叙事。

此外,建造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便是苏博入口观景台对面的假山堆叠。一边实验一边设计,最终的形态经过贝聿铭反复的确认。

首先便是贝聿铭在1:1的模型现场不断的判断山体的形式以及与形式对应的技术手段——切割和氧化技术。这包括山体的厚薄,菱角的形状,石头的色泽,石皮的组织,石缝的位置,植物的搭配,时间的影响等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回到美国之后的贝聿铭,依然需要在模型上不断的推敲假山的堆叠方式,然后和现场进行确认。笨重的石块为了挪动几英寸,往往需要耗费施工团队一天的工期。

贝聿铭以及其团队的努力,运用现代技术成就了这座传统的杰作,保持了贝聿铭一贯的建筑特质——精确、优雅、简约、抽象。

最后,贝聿铭将其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视为礼物。引用贝聿铭自己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评价来总结。

“ 

苏州博物馆,我认为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这个项目是我一生中,值得纪念的一笔。我对中国的记忆少之甚少。你们知道,我很小的时候便离开了中国,所以我对中国一直抱有怀念之情。设计这座博物馆,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能够将我对中国的记忆,用实体表达出来。

我努力将这些记忆,融入这座建筑之中。所以,我希望我所设计的建筑,充满着苏州特色。设计苏州博物馆对我来说是一次令人激动的旅程。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仍有强烈的兴趣,来面对这些挑战。回想起来,这座建筑可以算作我对家乡的馈赠。

——贝聿铭

相信,随着时间的修饰,这座苏州博物馆新馆终会成为贝老所说的,作为对故乡的“礼物”。

展开全部
下载文档到电脑,使用更方便
免费下载

广告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为您推荐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