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教育类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sincerity22019-05-22原创

策略1

摘要:核心素养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形成的品格和素养。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以初中英语教学为例,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英语教学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要以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四维目标为引领,使学生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感受和领略英语的魅力,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在习得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英语文化,全面提高英语综合能力。从应用语言学角度来看,初中学生要掌握相应的语言知识、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技能。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口语表达、阅读能力、写作应用等方面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在课堂上运用语言交流的机会,这种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大多集中在课堂上,在课外很少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缺少英语知识与实践的互动,导致“学”与“用”脱节,不利于知识的活学活用。

一、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一)注重英语成绩而忽略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初中英语教学大多以提高英语考试成绩为目的。教师和家长将目光集中在英语考试分数上,很少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英语交际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的素质教育不匹配。因而,初中英语教学函需转变“重成绩,轻能力”的意识和观念,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与互动欠缺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际、实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言知识的机械式传授已成为教学常态,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在课堂上运用语言交流的机会,这种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大多集中在课堂上,在课外很少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缺少英语知识与实践的互动,导致“学”与“用”脱节,不利于知识的活学活用。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点燃他们学习英语的激情,这也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前提。因此,教师要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英语课堂,使其沉浸于语言学习中。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课堂教学只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应向课外实践活动延伸,通过融合现实生活中的英语教学资源,生成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方式。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语言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生活的气息,充分理解语言、使用语言。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语言与生活的关联性,对英语学习充满热情。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使课堂教学生活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体验,使生活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源泉和动力。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贴近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投入英语学习。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Unit 3 This is my sister时,教师可以预先让学生准备家庭成员的照片和职业信息,在课堂的group work环节,运用英语知识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及职业,营造出生动、真实的生活化英语课堂。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引入生活化情境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感受和体验中领略英语语言的奥妙,也使初中英语课堂更具实践性和交际性。

2.情景创设生活化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营造出生动、逼真的英语学习环境,从而将英语语言与生动的生活场景相融合,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当学生被画面所吸引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提出问题:"What animal is it? Do youlike it? Why do you like it? Where does it live?”这时,学生会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联想自己以前观看动物园时的场景和感受,并尝试运用词汇进行描述,如scary, shy, friendly等,从而突破本单元重点词汇的教学。可见,创设生活化情景可以极大地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作业设计生活化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布置生活化的英语作业,使学生在生活化的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英语语用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Unit 11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的房间,并在课堂上将自己整理的过程加以表述。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知识描述生活场景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语言应用指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过程,语言输出途径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

1.口语表达

口语表达是当前英语教学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对英语语言有更为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口语实践。在学习完每一个单元后,教师可以举行辩论、角色扮演、朗读等活动,营造出“说”的氛围,使学生想说、敢说、能说。口语作业是不方便检查的,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自主进行口语练习,学会解决口语表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自主利用字典学习、自主记忆单词、自主复习等。此外,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多维互动口语教学,通过表演式、采访式、游戏情境式、猜谜式、竞赛式等,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互动意识,提升其口语表达能力。

2.书面写作

写作是学生表达思维、内化知识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写作主题,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有话可说。写作前应先让学生积累充分的写作材料;写作完成后让学生通过互评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此外,还要让学生养成用英语写日记的习惯,更好地促进他们的语言输出。 结束语

总之,初中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为目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建构英语知识;要以英语语篇为载体,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行预测、感知、归纳和概括,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要挖掘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宫振胜.《谈核心素养最应该聚焦的是思维素养》[J].辽宁教育. 2016(06)

[2]成尚荣.《基础性:学生核心素养之“核心”》[J].人民教育. 2015(07)


策略2

【摘要】本文基于课标与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探讨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科学素材为媒介,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以合作探究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以情境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生物 课程标准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既要让学生理解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学科教学不应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应同时指向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思想情感等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紧密联系教学过程,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理性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基于课标与教学发展的趋势,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粗浅探讨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以科学素材为媒介,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

生物学中的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学生应在较好理解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等,并能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科学素材,为学生呈现生动的生命世界和生命现象,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的生殖》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抛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是怎么来的?妈妈说我是路边捡来的,你呢?”然后教学了人的生殖系统、受精作用、胚胎发育与分娩等知识内容。最后设置了一个情境体会环节,提供一个题为“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的材料,内容是汶川地震中母亲因保护婴儿而丧生并通过手机留下遗言的真实故事,这个材料让很多学生感动得留下了眼泪。学生在导入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学习明确了人类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是通过生殖系统来完成的,人的生殖过程包括产生生殖细胞、受精、胚胎发育、分娩等环节,由此知道人的生殖不神秘也不特别,而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情境化材料则唤起了学生珍爱生命之情和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本课学习升华为感悟生命的诞生,学生受到了生命教育,生命观念得以构建。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科学素材,通过不同的形式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健康生活。

二、以科学论证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生命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存在,人的思维也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思维一旦模式化、格式化,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发展也就停止了。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基础、关乎学生人生长远发展的高度。在生物教学中结合合适的内容设置科学论证的过程和学习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例如,笔者在教学《性别与性别决定》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提出了“母亲决定了生男孩还是生女孩”的民间观点,并询问学生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安排了三个环节对此观点进行了求证:1.人类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观察学习人类染色体组成图。2.结合学习过的基因遗传示意图,请学生写出人类性染色体遗传图解。3.请学生结合人类性别染色体遗传图解分析“母亲决定了生男孩还是生女孩”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学生一步步的学习分析过程实则是一个科学论证过程。针对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议题,教师可以围绕科学论证过程,通过激疑—质疑—释疑等环节,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展科学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能够运用归纳、概括、演绎推理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与规律,审视或论证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议题,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理性思维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三、以合作探究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积极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土壤里的小动物》一课教学中,在教学蚯蚓的身体结构、感觉器官、运动部分的知识内容时,笔者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了综合设计,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探究:1.如何区分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2.蚯蚓的运动过程与运动板的材质有关吗?3.蚯蚓对光的刺激有反应吗?要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注意以下要求:1.结合问题,各小组先设计好实验方案。2.小组群策群力,明确分工。3.观察的过程中要保持蚯蚓的湿润。4.观察所用器具除事先提供的以外,需要其他实验室器具的可以提出。5.观察结束后要记录结果并分小组展示与分享。通过探究,学生进行了尝试与实践,一些小组的实验过程存在问题,在分享过程中有其他的小组指出并得到正确的指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活力,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团队合作学习能力。

四、以情境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感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知识内容中蕴含的价值教育内容,可以通过设计情境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珍爱生命 拒绝毒品》一课时,笔者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的生命更持久,你觉得你需要什么?学生想到了健康、习惯、自由、财富等,热情高涨地参与讨论,因为这是与他们生活、理想密切相关的内容。随后,笔者通过一个个吸毒者的现身说法(采访视频、相关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吸毒者吸毒后失去了什么。结合导入环节的问题,学生很快体会到了毒品的危害。这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对生活需求的思考”进行相应的情境设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自身“体会”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生活甚至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围绕社会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做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积极向学生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引导学生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生物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模式,从重点关注一个或几个核心素养开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整合,创新生物教学组织实施方式,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


展开全部
下载文档到电脑,使用更方便
免费下载

广告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为您推荐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