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 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并且提出了 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 提高四化水平和加强四个体系建设。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不稳定因素使基层治理形势严峻复杂, 也让基层社会治理呈现出碎片化、 分散化、 矛盾化的特点。 因此, 转变基层治理的矛盾化解方式、 留住基层优秀人才队伍、 提升基层干部服务能力等措施具有重大意义。
一、 基层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 矛盾纠纷不易化解。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 旧有的城乡 二元结构逐渐瓦解, 新的利益群体和阶层不断产生, 随之各种新的利益诉求不断涌现, 解决这些问题不仅缺乏一些制度规范, 也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 导致一些矛盾问题久拖不决。 同时, 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快, 涉法涉诉、征地拆迁、 安置补偿、 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增多。
2、 基层留不住优秀人才。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是基层实现发展的关键因素, 基层往往是出人才的地方, 但留住人才的能力却很弱, 优秀人才不愿意到基层服务。 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使得基层治理进度缓慢, 老一辈的旧思想禁锢了基层的发展, 同时也给基层治理带来了 种种阻力和困难。
3、 基层干部服务能力不足。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权利意识的增强, 需要基层治理提供更加多样化、 优质化、 科学化和人性化的社会服务。 但是, 就目 前的情况来看, 受资金、 人员、 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制约, 在基层治理的实际过程中, 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 的治理理念,很大程度上把治理当管理, 缺乏服务意识和理念, 导致基层社会治理严重虚化, 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二、 基层治理问题产生原因
1、 放任式管理存在严重弊端。 目 前基层干部对出力不讨好的或者于已不利的“为农服务” 的事, 譬如农村社区卫生环境整治、 社区文化服务等事情, 存在不去管, 不想管或者大搞形式主义, 应付了 事。 由于部分乡 村干部放任式管理,导致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缓慢, 进而使已存在的矛盾问题被激化, 甚至滋生出更多新的矛盾纠纷。
2、 基层基础条件落后, 存在供需结构上的偏差。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农村发展的巨大空间, 选择来到基层开创事业, 但是能够回乡 带领村民致富的寥寥无几, 因为存在供需结构的偏差。 基层可以提供的资源对于一些创业者没有价值, 而创业者提供的发展思路、 经营理念可能不适合当地的发展, 这更加剧了 基层人才的流失, 也造成了 三向浪费: 于基层, 资源浪费; 于人才, 智力浪费; 于发展, 时机浪费。
3、 基层干部专业技能能力欠缺。 基层干部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不思进取“不愿学” 、 热衷应酬“不勤学” 、 装点门面“不真学” 、 心浮气躁“不深学” 、 食而不化“不善学”的情况, 导致干部在面对群众繁琐而复杂的问题、 困难时,没有足够的专业技能作为支撑去解决问题, 为民服务能力不足导致基层治理存在碎片化、 分散化、 矛盾化的现象。
三、 基层治理问题解决对策建议
1、 增强责任意识, 化解问题纠纷。 一是注重增强村干部责任意识和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 可以有计划、 分步骤地组织部分村干部到乡 镇机关进行锻炼。 二是组织村干部到外地先进乡 村参观学习, 学习当地农业生产先进经验和当地干部敢闯敢干、 敢担风验、 敢于拼博的精神, 使村干部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 责任感进一步加强, 进而解决放任式管理带来的种种问题, 做好基层工作。
2、 着力强化“重才” 意识。 一是用感情留人, 只要是在本地区基层工作的人员都平等对待, 加强与人才感情交流, 增强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使外来人才“本土化” 。二是挖掘本土人才优势, 积极培养本土人才, 本土人才熟悉本地区实际情况, 更有一片报效家乡 的热情, 愿意扎根。 三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建立涵盖各行各业的“本地区” 互助机制, 开辟人才“绿色通道” , 急人才之所急, 想人才之所想, 着力解决人才在住房、 医疗、 子女教育、 社保等方面问题, 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 努力创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用得好的良好环境。
3、 提升干部能力, 做好基层服务。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枫桥经验” 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 对基层干部进行业务能力培训, 改变不愿学、 不肯学的学习态度, 解决业务不熟、 文字表达能力弱的现状, 去除服务思想不到位、解决问题不及时的顽疾, 切实提高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 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