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教育类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以及说课稿

高金峰_2020-03-21原创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认识 2 个生字, 会写 5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 江南” 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三首古诗词,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学习通过看注释, 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 感知诗词大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 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 指导背诵, 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 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1.激趣导入

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 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 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 他们是谁? (诗圣、 诗仙)

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 会几首就背几首。

释题, 简介背景

读题, 看注释, 结合插图, 介绍背景。

过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 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 初步理解

自读古诗, 做到“五不”。

自读古诗, 思考问题, 并根据注释, 结合插图, 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互读古诗, 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交流诗意。

全班交流

1、 指名回答, 评议交流。

2、 老师点拨:“闲” 是悠闲的意思, 在说句意时, 要作词序的调整。 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 的注释是“满足”。 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 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答。

4、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可以用语言描述, 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 围绕着“静” 来写, 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 节奏要缓慢; 通过朗读, 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 多种形式读诗: 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 吟读,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 自由吟读。

2、 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 揭示诗题

出图。 你知道洞庭湖吗? 谁来介绍一下? 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自由吟读

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 试着理解诗句意思, 不懂的随时发问。

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 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 同桌互说意思

点拨理解“两相和”, 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在交流体会描写月 夜洞庭的美景时, 随机指导学生诵读, 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 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 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 只因是遥看, 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 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 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练习

任选一首, 想象景致, 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 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 是一首词, 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 怎样的心情呢?

二、 读课文, 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 边读边看图, 理解意思。 指名读, 读准生字, 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 朗读领悟词义, 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 是词牌名, 词都有一个牌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 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回忆的, 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 从前。 曾: 曾经。 谙: 熟悉。 胜: 超过, 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 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 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 小组合作学习, 相互交流

四、 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 诗人先说:“江南好”, 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那么, 说江南好, 是听别人说, 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 第二句做了回答: 曾经, 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 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 可先让学生来回答。 老师最后归纳: 春回大地的时候, 百花盛开, 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 阳光普照, 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 春暖水碧, 绿波粼粼。 由于红日的映照, 红花更红, 像燃烧的火焰: 由于江花红, 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 字形容春水深碧。 这美好的景象, 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 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 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 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 一、 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 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 句声调高昂,“春来” 句声调柔合平缓, 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 仿佛是自问, 又像是问他人, “能不” 语气要果断、 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 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 想象画面—吟诵诗词、 体验诗情来进行。 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 感受, 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 在学习《忆江南》 这首词时, 拓展了另两首, 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 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分角色, 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板书: 独坐敬亭山: 鸟飞云去; 不厌敬亭山

望洞庭: 湖光秋月 ; 潭面无风; 山水翠; 一青螺。

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2 桂林山水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 8 个生字, 会写 11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全文。

3、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 模仿课文例段, 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二、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通过品味词句, 反复诵读积累语言, 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 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或教师进行范读, 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 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 那么, 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 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 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 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 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自读全文, 学习字词。

读准字音, 找出新词, 对不懂的词句, 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 老师。

三、 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 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 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 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 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 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 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 清、 绿” ?

(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 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这一形象的比喻, 从色彩和品质上

突出了漓江水的“绿” 和“纯”。 翡水平如镜的西湖? 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 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 读出漓江水的静、 清、 绿, 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 引导学生“发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 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三个“啊” 的变调。 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四、 巩固识字, 练习书写

漓: 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 前鼻音。 右边“门” 里面是“柬”。

瑕: 可与“假” 进行比较。 注意右上是“]”。

翡: 上下结构, 下边是两个“” 习, 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 前鼻音, 与“澜” 比较读音。 与“恋” 比较字形。

筏: 上下结构, 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一、 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 导语: 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画一画, 结合插图来欣赏。

3、 互相交流: 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 (和第二自然段比较, 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在学生的回答中, 教师随机展示课件,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 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 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 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资料的补充资料图片, 让学生想象: 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 说说像什么。 比如: 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 有的像好斗的公鸡, 有的像下山的猛虎, 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 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 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 通过图像, 让学生感受到“秀” 得郁郁葱葱, 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 重点理解“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指导学生通过字面、 结合语句领会。 如“危峰兀立”, 字面上指导“兀” 的意思即“高耸突出”, 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 并放到句子中理解。 这样, 教给方法后, 再让学生自己休会“怪石嶙峋” 的意思。

4、 练习朗读, 读出桂林山的奇、 秀、 险, 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 “真险啊”。

二、 山和水相遇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 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 观赏了桂林的山, 再看看图片, 当山和水相映衬时, 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 理解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真是‘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1) 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 即绘画长卷, 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 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 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 观看图像片断, 同时配音介绍: “从桂林到阳朔, 航程 83 公里, 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 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十分贴切。 ‘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道出了荡舟漓江, 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 充满情趣, 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相呼应。”

3、 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 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休会“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 然后说自己的体验。

三、 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 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山、 水特点的两个句子,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 看半句抄半句, 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 格式要正确, 字迹要工整。 同时提示, 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 可以把各个特点分得很清楚。 指导分号的书写。

课后反思: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 读完全文, 学生都能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

板书: 总述 甲天下

桂林山水

分述: 水: 静, 清, 绿。 山: 奇, 秀, 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 教学目标

认识 6 个生字, 会写 13 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 的景象,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积累语言。

二、 教学重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 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 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 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 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 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 大海, 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结合认读“溶洞、 石钟乳、 石笋” 等词语。

二、 自学课文, 认读理解生字词

1、 读一读生字表中的 13 个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 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 臀、擦、 蜿” 等, 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 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 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 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 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 初读课文

1、 自由朗读全文, 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 默读全文, 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 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 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 并按图说清图意, 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对照示意图, 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 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粉红色的山, 各色的映山红, 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 眼前一片明艳。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 一词, 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景色。

2、 随着山势, 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 用拟人手法, 写溪水的声音)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 音韵节奏感, 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 研读洞口、 外洞、 内洞各自的特点, 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 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 像桥洞似的, 很宽。

外洞: 宽敞。

孔隙: 窄小。

内洞: 昏暗, 比外洞大, 有双龙洞和石钟乳

2、 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 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 的感觉。

2、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 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 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 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 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 总结全文

1、 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 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教师小结。

五、 指导造句, 写段训练

1、 用“时而„„时而” 写句子。

2、 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 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 登上山顶, 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 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 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

(明艳) (突兀)(大)(窄)(黑奇大)

4 七月的天山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 8 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 读懂词句的意思, 积累佳句。

2、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 教学重点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 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 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 初读课文, 并读准生字, 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 提问: 文章似乎是个向导, 带着你游览, 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 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 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 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 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 解词, 通读句子。 如疑难词有: 炎暑、 山涧、 饮马、 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 这句, 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 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 词句写得好? 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 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 请同学发表看法, 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五、 班集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 激发兴趣, 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 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 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 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 鼓励学生多和老师、 同学交流, 这样, “足不出户, 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七、 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 指导摘录的格式, 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八、 作业: 复习词语卡

板书: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七月 的天山: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美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4 七月 的天山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 8 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 读懂词句的意思, 积累佳句。

2、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 教学重点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 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 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 初读课文, 并读准生字, 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 提问: 文章似乎是个向导, 带着你游览, 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 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 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 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 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 解词, 通读句子。 如疑难词有: 炎暑、 山涧、 饮马、 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 这句, 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 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 词句写得好? 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 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 说出感受, 请同学发表看法, 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五、 班集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 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 激发兴趣, 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 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 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 鼓励学生多和老师、 同学交流, 这样, “足不出户, 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七、 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 指导摘录的格式, 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八、 作业: 复习词语卡

板书: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七月 的天山: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美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语文园地一

一、教学目标

1、 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 并参与商讨,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看窗外, 春光多美好。 我知道, 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 记得去年我们去了哪里? 今年我们还要去, 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 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准备纸笔, 稍作记录。比如: 去的时间、 地点, 怎么去, 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 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 咱们分小组进行。 看哪一组计划得周密、 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 每人稍做准备, 谈谈自己的计划, 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准备。

四、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师生评议。 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 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 三课时 习作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 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 你能说说吗? 你最喜欢哪个地方, 比如校园的花坛, 有哪些花草等, 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 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 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 讲得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 30 分钟时间, 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 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 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 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 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 准备怎么写, 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四、学生完成习作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 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 标点错误等; 评优点, 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 提建议, 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 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 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听写词语。

二、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 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读句子, 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 再读一读, 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 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 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 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四、宽带网

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集体交流: 图片附文交流, 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 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5、 中彩那天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 6 个生字, 学会其中的 14 个生字。 正确读写“维持、 财富”等词语。

2、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 懂得诚实、 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 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 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 能复述课文,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难点是对“道德难题”这一意思的理解。

三、学习准备:写着名言的投影片

四、学习时间:两课时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你买过奖券吗?在买之前, 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你中奖了, 又是怎样的心情?

二、初步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检查生字。

2 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解决问题。

3 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整体感知: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读通课文, 读准字音。

2 检查字词: 多音字: 把(ba) 闷(men) 削(xiao)

词语: 走街串巷、 掉皮损伤、 晾晒、 竹签、 耽误

(能认读, 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3 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 分别指什么? 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 第一处的万年牢指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 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越薄越见功夫, 吃一口让人叫好, 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1)为什么叫万年牢?

(2)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小节, 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 读第三、 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一丝不苟。)

(3)小结: 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 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2第二处万年牢指什么?

句子: 公平买卖走正道, 顾客点头说声好, 回头再来这是宝, 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1)什么是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2)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

3第三处万年牢指什么?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 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 实实在在的人。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 产品质量好才能赢得顾客, 做事讲认真、 讲实在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四)深入体验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所说的做人的道理的? 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五)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板书:

做糖葫芦质量好

6 万年牢 凭良心做买卖 一生受益做人做事实在,可靠

7* 将心比心

一、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学习准备:字词卡片

三、学习时间:一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 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

2 四人小组的同学轮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句子。

3 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 自学第一节, 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 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自由读课文第二小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

3 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读母亲平静的话, 思考: 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母亲又是怎样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小节。

5学习第三小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么?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课堂练习: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

课后反思:

奶奶:阿姨开门,说话(温暖我)

板书:7 将心比心

妈妈:鼓励,希望(温暖,幸福我)

语文园地二

一、学习目标

1 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 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 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 激发学生待人诚恳、 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准备:

让几个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 例如: 别人有事找父母亲, 父母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 好几天不能来上课; 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1 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 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二、讨论交流

1 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事例, 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然后对这一做法作一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 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 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三、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 让学生概括成几条简明的建议, 一一写在黑板上, 然后做归纳整理, 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 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第二、 三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 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 归纳过渡: 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 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 还可以多看课外书。

二、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 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 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 要真实, 不说假话。

2 思考表达的内容。 先要想好, 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 再考虑要说的话, 可以是烦恼的事,可以是欢心的事„„

3 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 学生自行酝酿, 指名个别交流, 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 教师随即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 学生动笔。

5 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趣味作文

一、词语盘点

1 学生自读。

2 同桌互查。

3 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4 记记写写。

二 日积月累

1 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 逐句自读。

3 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 教师释疑。

5 熟读、背诵。

三、趣味语文

1 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2 自读。

3 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 的词, 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 写一个事例。

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了诚实守信是做人的美德。

 8. 自 然 之 道

学习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 会写 14 个生字, 正确读写“旅游、 侦察、 愚蠢、 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 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 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 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 今天, 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 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 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 把课文读两三遍, 读通读顺; 认读生字, 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 出示小黑板, 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 指名读, 想读哪些就读哪些, 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 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 如: “欲出又止、 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3. 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 检查是否达到准确、 流利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 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 了解课文大意, 理解“自然之道” 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 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 呢? 我们读懂了三、四、 五自然段就明白了。 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等一会儿, 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 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 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 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嘲鸫”, 带头饰上台表演, 大家边听边看。 表演后评议,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 评议“幼龟” 的表演, 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比较并书写“幼” 和“幻” 字; 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 评议“嘲鸫” 的表演,范写“啄”字。

b) 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 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丧”, 自由读该段, 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 再分角色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 模仿读、 比赛读, 初步读出感情。 最后指名上台表演。 教师采访“向导” 扮演者: 你说“叼就叼去吧, 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 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 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 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 并联系课文明确: 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 好心办坏事, 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四、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 二 课 时

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 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 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 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 的? 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 描述一下, 并写一点儿自己的感受。

4. 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 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 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 感悟启示: 同学们, 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 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 得到了启示。 那么, 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 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一句话, 并齐读: “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二、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1. 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道”的意思。

2. 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指名说一说, 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 就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三、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1. 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2. 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3. 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 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课后反思: 学生对自然之道的体会只是表面, 特别是要遵守自然发展的规律要付予行动还需加强教育。

板书:8 自然之道 问 论 悟 行 :道

9. 黄 河 是 怎 样 变 化 的

学习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

2. 朗读课文,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 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 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引出课题

1. 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

2. 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3. 为什么要“行动起来, 拯救黄河” 呢? 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这篇课文, 就一定会明白的, 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课题, 指名读题,突出“怎样变化”)

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 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

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 教师检查: 指名逐段读课文, 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句; 教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 河道、 河床、 悬河” 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3. 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提示要求: 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

1. 了解黄河的变化,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 并有感情朗读重点语段,

如: “人们都说,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联系第三自然段, 边听范读边想象, 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 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重点理解“社会原因”, 即人的原因, 通过图示、 图片、或课件, 感受“恶性循环” 之理和“水土严重流失” 之害。 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3. 畅谈启示可结合最后一段及“资料袋” 内容。 先放开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 再引导读科学家“数管齐下” 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 教师适当补充党和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教师小结: 通过自学与交流, 我们读懂了课文。同学们,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 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 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 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 对“行动起来, 拯救黄河” 的强烈愿望, 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模拟情境,延伸拓展

1. 师: 同学们, 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 拯救黄河” 的道理, 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 呢? 对想捐款的同学, 可引导他们节约零花钱捐献给有关部门; 对想向社会、 亲友宣传的同学, 可即兴模拟宣讲, 如教师扮演家长或社会人士, 学生向“家长” 或“社会人士” 宣讲; 对想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或想植树造林的同学,可与班会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好实践活动。

2. 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是讲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治理黄河的一些建议。 通过学习同学们都能理解,并提了很多好的建议。

原因:气温转寒 暴雨集中

板书:9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人口增多 大量砍伐

治理:牧林为主 规划田地修筑水利 防止水土流失

10. 蝙 蝠 和 雷 达

学习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 正确写 12 个生字和“蝙蝠、 清朗、 捕捉、飞蛾、 蚊子、 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 朗读课文,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 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抓住要点, 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 同学们, 你们认识它们吗? 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 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 自由朗读课文两遍, 难读句子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序号, 画出生字词, 读准字音。

2. 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 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 指名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 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 指名说, 教师根据说的情况, 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如: 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四、填表助学,自主阅读

1.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找一找: 含有关联词的句子, 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2. 默读四、 五、 六自然段, 填写下表。(表中加黑部分为需要填写的内容, 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教学设计

试验 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铃铛一个也没响, 绳子一根也没碰着。蝙蝠夜间飞行, 靠的不是眼睛, 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蝙蝠到处乱撞, 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蝙蝠到处乱撞, 铃铛响个不停。

3. 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4. 读读课文, 同桌互相看图表, 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迷的。 再指名上台介绍。

5. 小结:

a) 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 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

b) 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 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 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些问题。

五、范写生字,练写字词

 教师示范难写的生字, 如: “避、 揭” 等, 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 听写本课生词。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2. 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1. 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2. 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指三名同学表演, 一生当“蝙蝠”, 一生当“嘴里发出的超声波”, 一生当障碍物。

3. 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 请用图示表示蝙蝠探路和雷达探测。(下列图示供参考)

嘴巴 超声波 天线 无线电波

障 障

碍 碍

反射 物 反射 物

耳朵 荧光屏

(蝙 蝠) (雷 达)

b) 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三、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1. 默读全文, 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2. 阅读文后“资料袋”, 教师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 补充相关文字资料,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3. 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 有兴趣的话, 结合综合性学习, 设计小发明并动手实验。

11 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 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3、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2、难点: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读中说品

1、初读文章

2、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听配乐朗诵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章的意思或感情

4、学生读后自由说说文本的内容

要求: 不看书, 用自己的话概述或用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复述: 语言通顺, 意思连贯。

(学生初读课文, 读出感情, 说出大意, 加强对文本的理解的力度, 为下一步打好基础。 教师不讲, 学生自己去读, 在听读中感知文本的内容, 完成自主学习文本, 自主诵读, 自主吸纳文中的营养。 学生说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 一方面促使学生提高吸纳的效率, 另一方面, 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体现了学生的的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再读文章,读中说品析

1、学习跳读文章,寻找自己感受最好的或最深的语句或段落品读。

要求:读也语句或段落的感情,注意运用朗读的技巧。

2、学生交流,说出朗读的方法与原因,教师点评。

要求: 可以说整个语段的语气语调的特点, 也可以说一句话中的一个或几个词的读法。

(这个板块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领悟, 从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朗读探究中, 自主地领悟文本的内涵。 读中品,品中读,真正达到学生在听读中领悟文本的目的。)

3、问题探究,质疑解难,加深认识,品中说悟。

⑴作者在文中写了大自然哪些物象, 从中领悟到什么人生的启示?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⑵从全文来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⑶本文的描写的景与表达的意有什么关系?探究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的手法的特点?

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

(方法: 全班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 自选一个小组长, 进行研讨, 要求用把理解的意思写下来。)

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小组探究交流

第二步。小组间交流。

第三步。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究,形成对文本解读中问题共识。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深刻哲理。

⑴学生自由选择品味点或是难点,进行朗读。

⑵交流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的疑点。学生答疑,教师点拨。

二、教情设想:几个精辟的句子理解。

1、 人生要经受“风雨的磨练和洗礼” , 而事实上人生的风雨是时刻存在着的,就像人生如流云, 时刻变化。 在文中找出写云变化的句子? 在文中找出写人心、命运变化的句子?

明确: 云, 快快慢慢、大大小小、 白白淡淡、 高高低低, 时刻溃散崩离, 时刻瞬间组合, 各有不同。 人的心、命运: 明明暗暗、 各式各样、 分分秒秒、 变幻莫测,人生如流云。

2、人生变幻,悲喜交加,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学生讨论明确: 得意淡然, 失意夷然。 每个人都要拥有坦诚、 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的工作, 必可体会出那漫长人生中的无穷情趣。

3、声朗读最后两段,思考揭示了什么道理?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 人生要经历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 经历风吹雨打, 要振作精神, 克服困难, 继续奔向前程, 在那山的那一头, 永远有着我们的希望。 这也便是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大自然的启示。

(这一板块的教学主要的培养学生从不同有角度去理解文章的主旨, 感受文章的语言优美与深刻的内涵。 体会文章运用语言表达思维的特点, 从语言品味这个角度去把握作者思维,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4、观察大自然,结合生活,展开联想。读写结合,训练能力, 拓展思维。

⑴你从作者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中, 感受到作者是怎么一个人? 我们应该对待生活?

⑵你还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探讨与交流。

(本教学板块目的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课文的深刻思想启发学生对生活细心地去观察每一件小事, 深入的认识。 立足学生的个性的感受, 从课本走向课外, 学会关注自然与生活的细节, 让学生在读书中学做人, 在生活中学做人,在自醒自悟中成长。)

5、教师小结

6、布置作业

我们身边的自然变化, 试着也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从中领悟到什么启示,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表达出来?题目自拟。

板书:

大自然的启示

无知违背↘ ↗ 惩罚

认识利用→ 自然规律→受益

教学后记:学生基本能独立学习课文,但对朗读的训练还不够多。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

2、完成习作。

3、学习“我的发现”, 懂得副词如“终于”、“根本”、“居然” 在句中起到的强调程度的作用。

第一课时 进行口语交际

一、导入

1、复习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谈感悟。

2、教师小结

二、展示成果

1、分成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

2、交流自己的收获。

三、交流汇报

1、分组展示,一人主讲,其他补充。

2、台下提问,生生互动。

四、小结

第二课时 完成习作

一、回顾昨天的汇报会

1、各小组总结自己的成果。

2、各小组复述自己的收获(启示、发明)。

二、习作指导

1、以一个小组为例进行指导。

(1)板书程序:

A、第一组成果:有关杀狼护鹿资料。

B、对这件事的归纳。

C、对这件事的看法。

D、得到的感悟。

(2)结合学生的感悟,教师适当的补充一些名言。

2、口述写作过程。

三、小结写作的难点

1、流动的过程是重点:

(1)先写写大家的活动,可以采用“有的„„有的„„有的„„”。

(2)重点写自己的活动。

2、得到的启示感悟是重点。

四、动手写作。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一、学习“我的发现”

1、投影第一组句子。

2、比较不同,认识“终于”一词的作用。

3、自学余下的两组句子。

4、反馈。

5、小结。

6、用以上词语造句。

二、学习日积月累

1、投影句子。

2、自学,了解意思。

3、小结。

4、朗读。

5、练习连线。

6、背诵。

三、展示成果。

四、小结。

12《 夜莺的歌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感悟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揭题:夜莺的歌声。

2、交流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3、教师补充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习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质疑: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

2、讨论:课文都讲了些什么内容?(让学生畅所欲言)

3、板书梳理:“诱敌—传信—摆脱”

4、按照“诱敌—传信—摆脱”看看这些内容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1) 诱敌: 从开头到“就不再问了”。 讲了小孩学夜莺叫, 用歌声引诱德国兵,给敌人带路。

(2) 传信: 从“树林深处” 到“新鲜的意思了”。 写小男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3) 摆脱: 从“德国兵” 到全文结束。 写小男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 机智地摆脱了敌人。

5、教师小结。

6、指名分部分读课文。

四、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讲读第一段,体会孩子的机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质疑:文中的“黑色的碎片”、“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说明了什么?

3、 在那惊心动魄的卫国战争年代, 一个和我们年龄相当的孩子却如此沉着、 机智地和敌人斗勇斗智,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中,你能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吗?

4、学生反馈,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

5、指导朗读课文。

(二)阅读第二段,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1、自由读课文,注意人物说话的口气。

2、 质疑: 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 有时学杜鹃叫? 为什么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3、 交流: 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 难道他不怕吗? 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 毫无惧色呢?

5、指导朗读。

(三)读读议议,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3、指导朗读。

(四)读读想想,学习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教师引导: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

3、指导朗读。

三、总结

板书设计: 12、夜莺的歌声

诱敌——传信——摆脱

教学后记: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又要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既要突出语文整体能力的把握, 又要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 因而, 教学本课时,教师, 学生, 文本要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通过多元对话, 在阅读中珍视学生感悟语言的个体性, 差异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树立开放的语文观, 力求使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本真的课堂,人文的课堂。

13 《小英雄雨来》

教学目标:

一、 引导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的高尚品质。

二、 自学生字新词, 掌握读音, 理解词义; 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

三、练习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

四、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抗日根据地地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读课文。

为什么说雨来是个小英雄?请大家默读课文。

二、检查初步默读课文的效果。

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

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指导看抗日根据地地图。) 雨来的爸爸是干什么的?当时在芦花村发生了什么事?雨来有什么英雄事迹?

三、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四、巩固字词。(用生字卡片抽读。)

五、深入阅读课文第一至四段,理解主要内容。

(一)默读第一段。

提问: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

读读芦花村的景色。

“芦花开的时候, 远远望去, (黄绿的) 芦苇上(好像) 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风一吹, (鹅毛般的) 苇絮(就飘飘悠悠地) 飞〈起来〉, (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 然后逐句地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 再连起来读,比比怎样写好,同时体会芦花村景色的优美。

雨来的游泳本领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让学生回答雨来的几种游泳方式。)

指导朗读:“往河沿跑!往河沿跑!”

应该怎样读?为什么?再读这一段的第五小节。

讨论这段的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 开头写芦花村的景色, 着重写雨来游泳的本领高。小标题:“雨来游泳本领高”。)

(二)默读第二段。

提问: 夜校的学习条件怎样? 雨来在夜校里受到什么教育? 指导朗读: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段意: 雨来上夜校, 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小标题: “雨来上夜校。”)

(三) 默读第三段。 提问: 这段主要说了几层意思? (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有一天”至“只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 主要写鬼子开始扫荡了; 第二层从“第二天”至这段结束,主要写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

指导朗读第二层。

重点朗读: “他抬头一看, 是李大叔。 ” “咦! 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 ” “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段意: 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被鬼子捆绑起来了。)(小标题:“雨来掩护李大叔”。)

(四)重点默读第四段。

讨论: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

板书:哄骗利诱威胁毒打

课文中哪些词句把鬼子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时的丑态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板书:露出满口金牙„„鬼脸糖金戒指抽出刀„„劈扭拉打揪拧撞哪些词句可以体现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坚强不屈?

板书:“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没有接他的糖, 也没有回答他。“我在屋里, 什么也没看见。”“没看见!”

提问: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能表现得这样勇敢顽强?

朗读: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 齐读第四段后, 概括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小标题:“雨来坚强不屈” 。)

总结以上四段的小标题。

六、布置作业:

读课文, 说说雨来怎样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怎样坚强不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一)用生字卡片复习生字新词(读音、解词)。

(二)说说雨来怎样掩护李大叔,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怎样坚强不屈。

二、深入阅读课文第五至第六段,理解主要内容。

指名读第五段。提问: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芦花村的人们对雨来的死的惋惜和悲痛。)课文是怎样来写的?

(先写了景色,以景抒情;接着写了芦花村的老人和孩子们对雨来的赞叹。)

指导朗读: “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 照在还乡河上, 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 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 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 “雨来是个好孩子! 死得可惜! ” “有志不在年高。 ” (读出老人赞叹、 惋惜、 悲痛的口气。)齐读第五段。小标题:“雨来死得可惜。”

阅读第六段:

提出阅读要求:

(一)这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雨来不仅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二)雨来没有死的原因一节,为什么放在最后?

(三)概括段意,并加小标题。学生阅读后,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段意:雨来靠游泳脱险。)(小标题:“雨来没有死!”)

三、 自由阅读全文, 要求: (一) 找出文章的重点段。(第四段)(二)分析围绕中心写一、二、 三、五、六段的作用。

文章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句子优美, 词语丰富, 笔法生动, 文章题材的取舍和安排, 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等。)

四、 练习简要复述: 雨来是个十二岁的小孩, 为什么说他是个小英雄呢? 请大家简要地来讲讲《小英雄雨来》 的故事。 要讲清时间、 地点、 人物、 情节——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

时间: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天。

地点:晋察冀边区北部的芦花村(指地图);

人物:雨来。

事情的开始、发展:课文第三段内容。

高潮:课文第四段内容。

结局: 课文第五、 六段内容。 要求大家简要复述, 抓住重点内容, 其余简略复述。

指导重点段落的复述: 回忆一下, 第四段是怎么写的。 出示第四段的板书内容。放映有关这段内容的幻灯,让学生观察幻灯内容。

各人轻声练习复述。指名上台复述。大家评议。

五、布置作业。

(一)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小英雄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1、游泳本领高 2、上夜校念书 3、掩护李大叔

4、勇斗鬼子 5、宁死不屈 6、机智逃生

教学后记: 本篇文章篇幅比较长, 因此我在课前就提醒自己一定要训练学生快速地读课文, 了解内容。 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 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 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有情意的体悟与对流, 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 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这类的文章吧! 结果学生阅读速度跟不上, 我觉得引导也很吃力, 看来, 今后还要加强学生阅读速度的训练才行。

14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习课文的生字词。

3、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 我们的生活很幸福, 你们看: 鸟语花香、 阳光明媚、 无忧无虑„„可是, 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 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的形势发言。)

2、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3、 有许多孩子也跟大家有相同的语言, 我们烈士的儿子雷利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呼声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辨字组词。

3、解释词语的意思。

4、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5、说说文章主要将了什么?

(这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 信中呼出了自己的心声: 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再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两部分。

1、怀念为维和而牺牲的爸爸。

2、通过加利先生向全世界呼吁。

四、指导朗读。

1、读出对爸爸的崇敬、思念之情。

2、读出孩子心中强烈的渴望。

五、小结

世界需要和平,让我们为世界的和平出一份力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1、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2、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习旧知识

1、听写词语

2、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二、继续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

因为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 但世界并不太平, 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 这句话你读懂了吗?这些战争是必须发生的吗?

2、面对这些不必要的战争,作者说应该怎么做呢?

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呢?

3、了解写信的格式,准备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

想想你要对这些孩子说什么?

鼓励他们不要灰心要勇敢地维护和平。

告诉他们有多少人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谈自己对他们的帮助。

三、课堂练笔。

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

四、作业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写信。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要和平, 不要战争。 ”

教学后记: 本课文较短, 所以“读”就成了教学时的主要手段, 让学生在读中悟,

读中感。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5*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教学目标:

1、 认识 4 个生字。

2、 了解诗歌的内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 当我们沐浴着春光, 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尽情享受和平的时候, 你可曾想到, 世界上还有好多地方正笼罩着战争的阴影, 有多少人正期盼着和平!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

二、 初步感知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同桌互相检查。

2、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交流。

3、 读读想想: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 交流反馈1、 指名读诗,看字音A是否读准,句子是否通顺。

2、 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四、 阅读示范

1、 默读第三节, 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 想一想: 夜空本身应该是什么样子? 而正在经历战争的夜空呢?假若你生活在那个地方, 面对此景, 你有什么感受, 想说什么?

2、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节

五、自主阅读学习

1、 回忆学习方法阅读其余各节。

2、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六、升华总结

1、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2、 宣读“儿童和平宣言”

七、作业:阅读选读课文《黄继光》

板书设计: 15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 有洁白的教室

世界和平的期盼→平稳的课桌

↘ 鲜花中读书

„„

教学后记: 本课设计我从独立阅读课文特点入手,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体现诗歌的文体特点, 引导学生-诵读感悟。 教学中以“情” 为主线, 从“激情铺垫---自读悟情---诵读悟情---拓展抒情” 步步生情, 强调以读代讲, 读中感悟。 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 达到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并结合实际所搜集的材料来深化主题。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 读、 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的词句。

2、 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3、 培养学生搜集、 整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 交际能力。

4、 通过看图说话,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激发他们痛恨战争, 同情战争中的无辜着的情感,理解对和平得呼唤。

5、 突出本组训练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我们已经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 聆听了他们对和平的呼唤, 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读读那些词句, 更深刻的感受一下吧!

二、 学习“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1、 学生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 小组学习:读词语,相互正音,交流词语的意思,交流读记词语的方法

3、 学生书写“读读写写”得词语。

4、 师听写

三、 学习“我的发现”

1、 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

2、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3、 全班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这两组句子中带点得部分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4、 从课内外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5、 教师小节。

四、 学习“日积月累”

1、 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 指名读成语,集体正音。

3、 再读成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 并在小组里讲讲这个成语的故事。

4、 总结: 流传千古的词语中, 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能让我们多日积月 累些成语,把这里的成语背下来。

第二课时

一、 触景生情

1、 搜集残酷战争相片。

2、 启发谈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这张相片是 1937 年 8 月 28日, 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南站时, 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 看了这些, 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 真情表达

1、 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相片,展开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2、 指导观察和表达

a、 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

b、 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 , 引导学生想象: 这个小孩为什么哭? 他的 1父母在哪里?当时发生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c、 完整表达, 教师鼓励学生调动以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 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d、 在说得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三、课外延伸

搜集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 并讲给你的朋友听。

第三课时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 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里, 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 你们平时都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作为“地球村”的村民, 我们应该关注国门外发生的事情。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

二、召开新闻发布会

1、 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2、 “时事” 、 “教育” 、 “日常生活” 三个版块代表分别发言, 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3、 评价他们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4、 总结他们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5、 新闻发言人发言。

6、 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等。

7、 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三、 师生总结

1、 通过今天的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2、 同学们, 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 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 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 增加自己的胆识, 像这样的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16 触摸春天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 7 个生字, 会写 9 个生字。 正确读写“浓郁, 流连, 小径, 穿越, 流畅, 引导, 悄然, 竟然, 灵性, 经历, 瞬间, 扑闪, 张望, 概念, 弧线, 飞翔, 权利, 缤纷, 花繁叶茂, 磕磕绊绊, 多姿多彩” 等词语。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后三个自然段。 摘录、 积累好词佳句。

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揣摩其中蕴含深意。

4 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3 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 一词, 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三、 自主读文, 识写生字:

1 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同桌对读课文, 互相指正、 评价。

3 自学生字, 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练习给生字组词。

4 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指导“瞬” 字的书写。

四、 再读课文, 自读自悟:

1 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请同学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默读课文, 边读边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寻找学习伙伴帮助解疑。

3 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五、 合作研读, 领悟语句:

1 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 需要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 请天下们再来找一找, 画一画、 想一想, 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 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 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3 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语句, 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第二课时

一、 品评人物, 深化认识:

1 同学们已经多次阅读了这篇课文, 说一说通过仔细阅读, 你对盲女孩安静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或者说一说 你觉得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

二、 品读欣赏, 背诵积累:

1 蝴蝶被安静神气的灵性所折服, 我们也被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所震撼。 请同学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力求边读边把文中所描绘的情形在眼前浮现出来。

2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读出体会与感受。

3 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三、 拓展月 的, 升华情感:

1 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 却能用心灵触摸到。 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 那可能是更真实的, 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阅读链界“中的内容。

2 全般交流: “我” 林里发现了什么, 是怎样发现的。“我” 为什么回有这样的发现。

3 请全班谈一谈对海伦· 凯勒的认识和了解。

四、 布置作业, 课后延伸:

1 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抄写下来。

2 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写出读后感想。

3 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 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 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 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 春天花香流连

早晨花丛穿梭

放飞蝴蝶, 热爱生命

课后反思: 学生都能从文中体会到生命的珍贵。 但是对安静的内心世界还领悟不够。

17* 永生的眼睛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 6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培养关心他人, 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 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 学习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 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 学习过程:

一课时

一、 激趣谈话, 导入新课:

1 盲姑娘只能用手来触摸春天、 用心来感受生命的美好。 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那有多好啊。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 让许多和

 1 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 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 写一封倡议书, 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板书: 母亲捐献角膜

父亲捐献角膜 眼睛(爱) 永生

我也要捐献角膜 ̄

课后反思: 学生能通过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对生命的勇气。

18 生命 生命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扰、 诊” 等五个生字, 会写“扰、 欲” 等八个绳子。 正确读写“鼓动、 跃动、欲望、 冲破、 坚硬、 不屈、 茁壮” 等词语。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积累好词佳句。

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懂得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 善带升幂功能, 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二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

三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畅谈生命, 激发情感:

1 谈话导入: “一颗貌不惊人的种子, 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 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彩斑斓的彩蝶。 因为, 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 这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 同学们, 能不能把你喜欢的有关生命的格言或精彩段落, 篇章读给大家听?

2 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欣赏。

3 揭示课题: 你怎样理解生命, 你就会有一个怎样的人生。 我刚才提到的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 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 但她并没有因此虚度年华, 反而更加珍惜生命, 热爱生命。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生命, 生命》。(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边读边想: 课文围绕“生命” 写了哪几个事例?

2 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对三个事例加以概括, 并请学生写在黑板上,共同进行评点。

三、 自主选择, 研读课文:

1 快速读课文, 想一想在这三个事例中, 你最喜欢哪个事例?

2 把喜欢相同事例的学生分别集中在一起, 视学生多少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请每组学生自己推选学习组长。

3 明确学习小组任务及要求。

(1) 熟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重点研读本组选择的事例, 推敲作者在事例中蕴含的深意,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找出含义较深的语句, 揣摩其中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相关段落。

(3) 阅读其他两个事例, 画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 品读课文, 感悟语言:

1 自主品读: 轻声读课文, 反复诵读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或语段。

2 小组交流: 小组同学每人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 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 集体赏评: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 教师知道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 通读课文, 畅谈收获:

1 回读全文, 自我总结学习收获。

2 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以及对生命的感悟, 还要引导学生从领悟表达方法和语言上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 读背说写, 积累运用:

1 举行朗读比赛: 选择自己下换的段落 , 比一比谁读的好。

2 联系背诵: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 意蕴浓厚, 称得上是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想不想永远把它装在记忆的宝库中? 请你们联系背诵。

3 积累名言

4 布置作业: 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写下来, 也可以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板书: 飞娥求生——砖缝中的小瓜苗——倾听心跳

用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课后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

19* 花的勇气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 4 个生字。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 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 理解作者 对生命的感悟, 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二、 学习重难点:

重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 学习过程:

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教师导语: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 到处是绿色, 到处是鸟语花香。 而娇艳的花朵, 无意是春天里最绚丽多彩的一笔。 它用缤纷的色彩, 娇弱的身姿、 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

二: 课前准备:

1: 整理本组课文收集的相关资料。

2: 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 谈话导入:

生命,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 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 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 相信大家一定对生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直接可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吧。

二: 自主准备

1: 默读提示, 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 投影出示: a: 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b: 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c: 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 得到的启发。

3: 回忆本组学习的几篇课文, 浏览搜集的资料, 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文字。

4: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确定交流的角度, 想一想自己打算怎么说。

5: 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三: 畅所欲言。

1: 自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 互相批评、 指正。 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 给予个别指导。

2: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 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 听者认真, 安静地倾听。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 辩论。

四: 总结评价

1: 自我评价: 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 表达是否清晰, 态度是否大方, 思维是否踊跃, 与同学的交流、 合作是否积极等。

2: 学生评价: 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 为什么?

3: 教师评价: 总结本节课学生突出的优点, 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 三课时 习作

一: 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 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老师认为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 把你们所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 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 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 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 阅读提示, 明确要求

1: 学生默读提示, 画出要求。

2: 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a: 内容具体

b: 写出真实感受

c: 题名自定

三: 试写初稿, 反复修改

1: 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 请同学完成初稿后, 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 小组内互读互改, 提出修改建议。

4: 按照小组提出的建议,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 朗读佳作, 共同赏评

1: 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 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 可以是全文, 也可以使片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 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五: 誉写作文, 制作墙报。

1: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直到满意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

2: 整理习作和资料, 办一期以“热爱生命” 为专题的板报。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 累 成语故事

一: 复习导入

1: 读词语卡中的词语。

2: 听写其中的词语。

二: 我的发现

1: 同学们, 学习完本组课文后, 你发现一些句子有较深的含义么? 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小林和小东都发现了什么。

2: 学生交流小林和小东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理解句子较深含义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方法。 如: 仔细想、 联系时代背景,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感悟等方法。

3: 快速浏览本组课文, 你还能发现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说说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三: 日积月 累

1: 出示日积月 累的句子, 先指导学生读正确, 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或认识, 之后请学生快速背诵。

2: 教师补充出示一些名言, 请学生读一读, 说一说, 背一背。

A: 人, 只要有一种信念, 有所追求, 什么艰苦都能忍受, 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丁玲

B: 人生的价值, 并不是用时间, 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 托尔斯泰

c: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d: 一个人的价值, 应该看他贡献什么, 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

e: 人只有献身社会, 才能找出那短暂而又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3: 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 共同进行赏评。

四: 成语故事

1: 自己读故事, 感受句子的含义, 画出不懂之处。

2: 小组交流, 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理解, 互相质疑解难。

3: 全班交流, 说一说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 结合实际, 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4: 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20 乡下人家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 5 个生字, 学会 14 个生字, 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4: 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 对大自然由衷的

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题, 揭示课题。

同学们, 你们了解乡间那充满温馨和诗意的田园生活么? 今天, 老师将和你们一起走进“乡下人家”, 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二: 自由阅读, 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画出生字新词。

2: 同桌互读课文, 并交流生字新词的读音, 教师重点指导“巢” 字的音和形。

3: 指名分段读文, 教师指导朗读重点句子, 想一想, 乡村生活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4: 组内互读课文, 交流个人感受。

5: 仔细观察插图, 默读课文, 画出你认为课文描写最美的一处乡村风景, 并联系课文想想自己的理由, 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出来。

三: 教师小结, 再现全文

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 不论什么时候, 不论什么季节, 都有一道独特、 迷人的风景,请你想象乡村生活的画面, 再读一读全文吧!

四: 写写生字, 记记生词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乡村生活是多么淳朴自然, 又富有情趣, 能否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让我们一同来感受美、 品位美。

二: 品味语言

1: 组内品读, 交流感受。

2: 全班交流, 知道朗读。

A: 几场春雨过后, 到哪里走走, 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 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觉生动、 自然)

B: 青、 红的瓜, 碧绿的藤和叶, 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 可爱多了。(对比的手法使人感觉别致生动、 亲切可爱)

C: 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 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 率领一群小鸡, 在竹林中觅食; 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运用拟人化的手法, 体现了宁静、 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乡村淳朴、 宁静的生活以及作者朴素自然的表达方法。

3: 体味语言感情朗读。 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试着有感情的朗读。

4: 体会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进一步深化主题。

A: 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 怎样理解这句话?

B: 同桌交流

C : 全班交流

三: 积累语言

1: 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边读边想画面。

 2: 仔细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 并把它们背诵下来。

3: 认真抄写或默写你喜欢的部分。

四: 阅读链接

1: 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2: 想想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是怎样描写的, 说说你的感受。

3: 全班交流。

4: 有感情的朗读, 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 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

板书: 瓜藤攀檐图

鲜花轮绽图

鸡鸭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总: 独特迷人

月 夜睡梦图

21* 牧场之国

学习目的:

(一) 知识与技能: 熟读课文, 认识“镶”“嵌” 等八个生字。 积累“膘肥体壮”“辽阔无垠” 等词语和喜欢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想象画面, 感受异国风光)。

(二) 过程与方法: 感情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 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 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学习重点: 积累词句

学习难点: 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

课时安排: 1 课时

学习过程:

一、 交流资料, 激发学习欲望。

师: 同学们, 在咱们的地球上, 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 你知道是哪儿吗?

对, 就是有着水之国、 花之都美誉的——荷兰, 它还是一个牧场之国。

齐读课题。 课前让大家查了资料, 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荷兰?

二、 理解内容, 感受美景。

1、 师: 同学们真会学习。 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去感受异国的风情。 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 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吗? 读通顺了没有? 听了课文后, 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

师: 谁能评一下?

2、 师: 谁来谈一谈荷兰留给你的整体印象。

师: 是啊! 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 荷兰是个牧场使国, 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 咱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第一段。

3、 为什么称荷兰是牧场之国呢?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 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充分地体会。 生自由读。

师: 谁来读读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句子。

生读。 师相机引导学习相应自然段。(如先说到二自然段师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牛多, 牛的悠闲自在。)

师: 这一段说了什么? 大家也自己读一读。

出示“一条条运河间的绿草地上, 黑白花牛, 白头黑牛, 白腰蓝嘴黑牛, 在低头吃草。”读句子, 说说你的体会。(牛多) 作者是怎样准确描写这些牛的?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师板书。(牛多)

师: 读读后面的句子, 你还有何感受? (想象牛的神态和动作, 理解作者拟人句的准确生动。)

师: 同学们很会读书, 请带着自己的感受轻轻地美美地读一读。 待会儿咱们比赛比赛。

指名比赛, 师生评价。

提出选择句子积累背诵的要求, 练习背诵。

师小结: 看来作者是通过写牛来描写荷兰的牧业。

4、 大家注意到了吗? 咱们刚才是怎么学习这一段的? 师引导总结学法: 初读——交流体会感受——想象、 美读——赛读——选择性积累背诵

5、 分组合作根据刚才的方法学习二、 三、 四自然段。

交流反馈, 教师相机引导。

6、 师: 同桌交流一下, 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你就是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骏马、、 一只绵羊或一只小鸡, 你会看到、 听到、 想到些什么呢?同桌交流。

7、 师: 难怪作者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8、 你看出这几段哪些语句或词语特别出色呢? 你能把它记住并写出来吗? 试一试, 和小组的同学比一比。

三、 课件展示异国风光片, 欣赏完后再用一段话介绍介绍, 可以用课文中学过的词句。

作业: 小组合作办一期异国风光的剪贴小报, 并配以简短的说明, 课外展览并分小组评比。

22 古诗词三首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 7 个生字, 会写 8 个生字。

2: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得朗读、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 通过朗读、 解读、 悟读课文, 了解内容, 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 以图导题 , 理解题意

1: 仔细观察插图, 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 认真读读题目, 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 (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 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哪个朝代的? 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 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 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 以疑促读, 理解诗意

1: 自由朗读,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注意“蚕”“桑” 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 的音、 义。

 2: 指名读诗, 师生正音。

3: 默读古诗, 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 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 小组交流。

5: 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

三: 解疑品读, 感悟诗情。

1: 自由品读, 边读边想画面, 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 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 注意“少”“才”“又” 的读法。

2: 指名朗读, 师生共赏。

3: 感情朗读, 体会诗情。

四: 背诵, 积累语言。

五: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 先用学习《乡村四月 》 的以疑促读、 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 小组内交流, 教师知道点拨。

3: 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 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 读一读、 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 创设情境, 理解课题:

1 老师范读《渔歌子》, 你能感受到什么?

2 你们了解词吗? 试着说一说。

3 简介词的内容。

4 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 在朝廷作国小官, 后来隐居在江湖上, 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二、 渲染气氛, 理解词义:

1 配乐朗读, 营造气氛。

2 自由朗读,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整体感知。

3 指名朗读, 师生正音。

4 自由学习, 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 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 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指导。

7 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 有渔翁闲适的形象, 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 反复吟诵, 感悟意境:

1 教师范读, 再入意境。

2 自由朗读, 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 指名朗读, 教师指导。

4 小组轮读, 相互欣赏。

5 感情朗读, 感悟意境。

四、 积累语言, 拓展延伸:

1 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 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 读一读, 背一背。

3 默写两首古诗。

23 麦 哨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 8 个生字。 正确、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 感受乡村孩子的淳朴自然、 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 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二: 由图入题

1: 观察插图或教学挂图, 你猜一猜, 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地方, 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

(盛夏时节乡间田野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2: 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 认真读一读课文吧!(板书课题)

三: 感知课文

1: 自由读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 ? 是怎样描写的?

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 你呼我应, 此起彼伏, 欢快柔美; 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的快乐游戏)

2: 默读课文, 画出重点词句, 写出真实感受。

3: 组内交流。

4: 全班交流。

四: 品味语言

1: 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语言, 试着读出喜欢的感情。

2: 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3: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五: 扩展阅读

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

板书: 田野响起麦哨

湖畔孩子割草 童年幸福

湖边孩子嬉戏

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课文走进乡下人家体会到那独特迷人的风景。

语文园地六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词语训练, 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 通过综合性学习, 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二、 课前准备:

1 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 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 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 复习词语:

1 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 听写词语。

3 同学们, 在学习完本组课文后, 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 试着说一说。

二、 我的发现:

今天, 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 看你有什么发现。

1 读一读, 注意加点的部分。

2 看一看, 你发现了什么?

3 组内交流。

4 换一换, 将加点的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再读一读, 你还会发现什么?

5 试一试, 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三、 日积月 累:

1 自由朗读, 读准字音。

2 同桌互读, 体会诗意。

3 拓展延伸, 搜集整理。

第二、 三、 四课时 口语交际 习作 展示台

一、 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 大家在综合时间活动中又集了课外资料, 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 这节课, 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 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二、 口头交流展示:

1 小组交流, 互说互评。 边说边展示课外学习的成果, 如: 搜集图片、 文字或自己的感受、 有关农村生活的人、 事或故事等等。

2 代表交流, 师生共评。 评一评谁的收获大, 感受深。

三、 习作:

1 精彩回放:

读一读: 上节课整理好的好词佳句。

想一想: 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写一写: 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用一用: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情、 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

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 学生习作:

教师启发思路。

教师个别指导。

同桌互相交流

推荐代表交流

师生共同评议。

独立进行修改

3 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 中, 请同学们观看、 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 景象和生活的文字、 画展或照片。

24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学习目标

1、 认识 3 个生字, 会写 12 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 固执、 胆大妄为” 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 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 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 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他就是 17 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 天文学家伽利略、 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 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 同学们, 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 1590 年, 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 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 初读课文, 自学生字词。

1、 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 想课文讲了一伯什么事; 着地、 伽利略、 信奉、亚里士多德、 解释、 更改、 的确、 比萨城、 胆大妄为、 固执、

2、 默读课文, 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 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 反复读一读, 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 小组内初步交流。

4、 自主读书, 诱导感悟

同学们, 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 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 下面, 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 可自读, 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 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1、 听写本课的新词。 同桌互相检查。

2、 结合重点语段, 感知人物形象

(一) 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 并说明理由。

(二) 伽利略是一个( ) 的科学家。

(三) 集体主, 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如: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 科学家。

A 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 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 15 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 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 他的话不容置疑, 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 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教师引导: 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 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 可以与同学们讨论, 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 10+1<10) 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 落下的速度应该比 10 磅的慢; 10+1>10 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就有 11 个磅重, 落下的速度应当比 10 磅快。 图示法等)

B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 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 这样的关联词语, 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 不是妄下结论。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 的科学家。

A 学生汇报: 在当时, 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 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

伽利略却大胆质疑, 说明他不迷信权威, 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 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 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 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个(勇敢) 的科学家。

A 学生汇报: 面对众的怀疑、 嘲笑与讥讽, 伽利略没有退缩, 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 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 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 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 升华情感, 体会写法

1、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增示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 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 并反复地读一读, 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 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 是愚蠢的行为)

3、 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 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 那就是不迷信权威, 执著地追求真理。 请同学们再镒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 4 描写恰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 交流。 如对人物的心理、 动作、 语言等的描写。

样说, 怎样做。 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 为题写一段话, 注意对人物语言、 动作的描写。

二、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 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板书: 加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疑问

公开试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权威也有错的时候, 要尊重, 但不能盲从。

教学反思: 学生对疑问的产生理解还不是很明白。

25* 全神贯注

学习目标

1、 认识本课 6 个生字, 结合上下文体会新闻的意思。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 及通过具体事情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课前准备

1、 名人名言投影片。

课时: 一课时

一、 名言导入, 激发阅读兴趣

1、 师生共同背诵名人名言。 如:

天才就是这样, 终身努力, 便成天才。 ----门捷列夫

天才免不了有障碍, 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 ---罗曼· 罗兰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 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2、 出示名言, 请同学仔细读并提出疑问。

那一天下午, 我在罗丹工作室 里学到的, 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 因为从那时起, 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 如果值得去做, 而且要做得好, 就应该全神贯注。

二、 带着问题读书, 并把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 检查识字, 用生字卡片了解并巩固识记, 多笔画字可辨形认读。(如, 邀 挚 痴 锁)

2、 以自读为重点, 读出全神贯注

3、 默读, 把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下来, 并做一些批注。

4、 放声练习朗读, 结合插图,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 以诵读为重点, 感受全神贯注

1、 同一段落比赛读, 结合课文内容, 说说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能体会得深刻, 读得动情。

(如, 第一自然段, 通过罗丹语言中的“偏了点儿, 等一等” 等诩, 说明在朋友认为是杰作的情况下, 罗丹仍能找到瑕疵, 并“立刻” 修改, 表明他精益求精、 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读时应能领会到这一点。

2、 第二自然段作为重点段落, 要读出罗丹动作神态的变化, 谳出工作的时间长和如痴如醉的状态, 谳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情景。 可通过多名学生比赛读、 教师范读、 看插图想象情境读多种开工, 将这一段读充分, 在评读中逐步深入体会罗丹工作时全身心的投入。)

3、 再次出示最后一段话, 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感受, 加深对“全神贯注” 一词的理解。

四、 体会写法, 积累语言

1、 再次速读课文, 作者是怎样写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的, 说说自己的发现。(对人物的语言、 动作描写)

2、 选择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

板书: 全神贯注 忘了一切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课文同学们都能懂得要做好一切事情就必须全神贯注。

26 鱼游到了纸上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 4 个生字, 会写 11 个生字。 正确读写“花港. 清澈. 一壶茶、 鱼缸、 聋哑” 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课文。

3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培养做事勤奋、 专注的品质。

4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 受到启发;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 的联系。

三 学习准备: 学生可搜集一些名画, 如郑板桥的竹, 齐白石的虾等, 体会画家技法的娴熟。

四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提炼研读专题

1 (板题: 鱼游到了纸上) 大胆推测“游” 字的含义。 使学生体会到是对作者的赞叹,赞叹其画技高超, 把鱼画得栩栩如生。

2 那么让鱼游到纸上的画家又是谁呢? 这句话又是谁说的呢? 请带着问题自由读书, 并尽量读正确、 读流利。

二 自主读书

1 学生自主读书、 识字和写字。 可点拨学生充分自读自识, 在读中批注, 并做到读而有疑, 然后再找伙伴交流互助。

2 检查认读情况, 指导写字。 注意笔画较多的字: 港 澈 壶 缸 徽 聋

3 尝试朗读。 面向全体, 自由选择段落朗读。 发现问题, 并进行评价和助读。 特别注意生字生词和长句子的朗读。

4 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看鱼、 画鱼)

5 说说对“鱼游到了纸上” 的初步理解。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复习

1 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2 上节课我们有什么问题没解决?

指名(师板书)

二 读书讨论, 解决疑问

1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并勾画。

2 四人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鱼游到了纸上” 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有什么联系?

三 重点研读

1 读 5------7 自然段, 说说“鱼游到了纸上” 的含义。(聋哑青年画技高超, 画出的鱼活灵活现, 如同真的金鱼游到了纸上一般, 这是对他的称赞)

2 反复朗读, 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 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 的。

(1) 用小女孩的话直接赞叹。

(2) 细致的动作描写也是在赞叹他。

(3) 写围观人物的赞叹和议论。

3 学习作者所用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1) 观察方法: 认真看, 仔细听。

(2) 描写方法: 语言、 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

4 出示插图: 作者略写了围观人们的赞叹和议论, 如果让你具体描写, 来表现青年画技高超, 你想怎么写?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后, 从语言、 神态、 动作等方面说一说)

四 研读“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1 默读课文, 体会“游到了心里” 是什么意思。

2 快速浏览, 找到相关段落, 说说聋哑青年是怎样使金鱼游到心里去的。(结合“爱鱼到忘我的境界”, 出神地观察, , 刻苦地练习, 进而体会到聋哑青年的勤奋与执着)

3 再次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1) 长期仔细观察, 并进行笔谈。

(2) 举止和神态描写。

4 有感情地朗读你认为描写精彩的段落。

五 讨论“鱼游到了纸上” 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的关系。

1 自己摘抄描写聋哑青年外貌、 神态或动作的语句。

2 多么可敬可爱的青年呀, 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写一写吧。

板书: 因为鱼游到我的心里, 所以鱼游到了纸上。

课后反思: 个别学生对“游到了纸上” 与“游到了心里” 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明了。

27* 父亲的菜园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 8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与执着。

3 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二 学习重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备

1 生字、 生词卡片。

四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阅读兴趣

(板书课题: 父亲的菜园) 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 为家人开出了一块菜园, 但子女收获的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 而是一种人生精神。 是什么精神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二) 读阅读提示后自读课文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练习读正确、 读流利。

2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 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 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 并在空白处批注。

三 小组内交流自读提纲中的 2、 3 题

四 全班交流, 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1 交流最受感动的语句,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 第三自然段, 通过“每天-----就-----直到----才” 写父亲通过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地劳动, 才开出了三四分的黄土地。

(2) 第五自然段, “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挑上去”

(3) 第 8 自然段, 育肥时父亲的一段话, 表明了父亲对土地的了解和热爱, 目光长远, 不贪图眼前利益。

2 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从父亲的身上得到了什么? (如; 执着的精神, 坚忍不拔的毅力, 勤劳, 为了理想竭尽全力地付出等)

五 积累语言

选择你最受感动的语句抄下来。

板书: 失去菜园——重新开垦——付出艰辛——诱人翠绿

(勤劳朴实· 执着自信)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七

一、 学习目标:

1 同学互相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饿事迹。 做到态度自然大方, 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 内容清楚具体。

2 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 内容具体, 语句通顺, 认真修改。

3 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 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5 阅读成语故事, 大致了解意义, 提高阅读能力。

二、 课前准备:

1 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 进行观察或记录, 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 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 , 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 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里略, 如痴如醉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 勤奋专注让鱼游到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 勤奋朴实的弄名。 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 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 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二、 小组交流:

1 提出: 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 表达出敬佩之情。

2 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人物照片, 想一想如何把他介绍给大家。

3 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 小组评选: 一是评选出所说的饿人物, 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 二是评选说得最具体生动的同学。

5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小组同学共同帮助他把事情说的具体。

三、 全班交流:

1 各组代表轮流说, 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一是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 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 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 声音响亮, 情感浓厚。

2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 双响湖动, 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建议, 重说某一部分内容, 也可据理力争, 说得自然真实。

3 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四、 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小报, 把“观察记录”和任务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课后反思:

第二、 三课时 习作

一、 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 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 这节课,让我们把这些人物写下来, 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 班级作文集。

二、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 明确要求; 通过人物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内容要具体, 语句要通顺, 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三、 精彩回顾:

1 回忆口语交际时, 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 回忆在全班交流时, 被老师和同学称赞的同学是怎样说的。

四、 习作;

1 学生试写, 教师巡视, 了解情况, 个别指导。

2 要求按照要求写完后自己修改。

五、 评议:

 1 先轻声读自己的作文, 把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段落做上标记。

2 与小组内同学互换习作, 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段落做上标记, 并写几句评语; 找到对方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做上标记, 并帮助对方改正。

3 再次修改后小组内朗读欣赏, 每组推选出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 参加全班交流。

4 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内容具体、 语句通顺、 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一、 我的发现:

1 自由朗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散居话的意思。

2 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3 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出类似的句子说好所你的发现。

5 想想你读过的课外读物中是否有这样的句子, 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 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二、 日积月 累:

1 自读成语, 要求读得正确。

2 你发现这些成语有那些特点?

3 自选一个成语说说意思。

4 多种形式开展读的竞赛, 使学生熟记这些成语。

三、 阅读:

1 自由阅读, 自学生字新词, 体会“鹏程万里” 的含义。

2 指名朗读。

3 交流读后的启示, 并联系用成语造句。

4 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课后反思:

28 寓言两则

学习目标

①认识 6 个生字, 会写 13 个生字。 正确读写“纪昌学射、 妻子、 百发百中、 扁鹊治病、 拜见、 理睬、 肠胃、 汤药、 医治、 无能为力” 等词语。

②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有关词句, 体会人物的想法, 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 和“要防微杜渐、 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的道理。

③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 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课前准备

①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 的故事, 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 他不仅是射箭能手, 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今天, 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 他们是谁呢? 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 有个叫纪昌的人, 想学习射箭, 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 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 说说从句子中, 你了解到了什么? 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可能说: 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 知道纪昌是飞亚的徒弟, 并且他能百发百中。 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飞亚是怎样教纪昌的, 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 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 我想, 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 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自读自悟, 完成以下要求

①读准字音, 把课文读正确。

②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③思考: 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 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交流讨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指名读课文, 注意指导学生读正确字词句。

②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 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 向飞卫请教。 飞卫让他练眼力, 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 一眨不眨, 后练把极小的东西, 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纪昌都照做了后, 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 放箭。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③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 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 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根据学生的交流, 教师可适时引导, 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a. 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 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 纪昌学射的故事, 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 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 要想掌握骑车本领, 就要„„; 要想掌握滑冰本领, 就要„„; 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 就要„„; 要想掌握„„, 就要„„。 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b. 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 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 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c. 出示句子, 让学生有感情朗读, 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 就开始练习起来。 妻子织布的时候, 他躺在织布机下面, 睁大眼睛, 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 回到家里, 又开始练习起来。 他用一根长头发, 绑住一只虱子, 把它吊在窗口。 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 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 看来, 对学习来说, 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二、 三自然段。 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 要读得清楚明白。 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 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 等词语, 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 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 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那只小虱子, 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 练到后来, 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识字、 写字、 写词

①识字: 妻、 虱。

②写字、 写词。 指导重点: “昌” 不能写成“冒”。“妻” 把上半部分“。” 与下半部分“女”连起来。“刺” 左半部是“朿” 不是“束”。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 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 他是谁, 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 看来, 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 就是这个神医扁鹊, 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 被人们厂泛传颂。 因为故事虽然简单, 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

《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 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 把课文读正确。

②边读边思考: 扁鹊几次见蔡桓公? 都说了什么? 结果怎么样? 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③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 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指名读课文, 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 敷烫、 骨髓” 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②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交流讨论。

a. 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扁鹊是有名的神医, 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 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 再而三地去说? 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 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 结合讨论, 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 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 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 跑到秦国, 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 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 第三次呢? 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 没有理睬他”。 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 派人去问他。” 蔡桓公会怎么想, 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 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 此时浑身疼痛的他, 又会怎么想呢?

b. 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可适时点拨: 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 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 怎么会要人命呢? 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 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 如果能够跨越时空, 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 用几句话写下来, 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 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 蔡桓公, 我读了你的故事, 虽然你是国君, 你又快死了, 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 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 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 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 他几次提醒你, 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 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 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 唉, 你批评得没错。 我快死了, 没别的愿望, 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 对, 叫“防微杜渐” 吧!

●认读生字; 抄写字词

对比记忆: “肠、 烫、 汤” 的字形, 写正确。 睬: 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 蔡: “祭” 的第五笔是“フ” 第六笔是捺。

教学反思:

29* 文成公主进藏

学习目标:

1. 认识 7 个生字。 读读记记“唐朝、 西藏、 大臣、 求婚、 豌豆、 耕种、 沼泽地、技艺” 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 抓住文章主要内容, 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 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 了解故事内容, 简要讲述故事, 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 你都知道些什么?

师述: 文成公主知书达理, 不畏艰险, 远嫁吐蕃, 为促进唐、 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 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 因此,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今天, 我们要读的, 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 了解故事的经过, 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 汇报朗读。 要求: 用讲故事的语气读, 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 通过师生评价, 把课文读好。

2、 交流疑问。

a. 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

引导: 鲜花和绢花, 一真一假, 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什么人都一样, 只有头上花不一样, 这也是唯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 更显其高雅、 美丽。

b. 公主怎能背得动乃巴山呢?

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 在他们心目 中, 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 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 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找到“建桥、 撒羊毛、、 跟鸟说话、 树木变化” 等地方, 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四、 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 导语激趣: 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 很受人们的欢迎。 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 你想怎么讲?

2、 自己练习讲述。

3、 指名讲述, 进行评价。

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 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五、 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

板书: 故事起因: 松赞干布求婚

故事经过: 小马认母——辨认公主——求婚成功

故事结果: 文成公主进藏

意义: 西藏和内地往来更密切了

课后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到明族之间的情感。

30 普罗米修斯

一、 教学目标

1、 会认 7 个生字, 会写 14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抓住有关语句, 揣摩人物的心情。

4、 学习复述课文。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感悟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从有关语段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情, 学习复述故事。

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以“火” 导入

导语: 同学们, 对于火, 大家一定都不陌生, 你能说出火的用处吗? 读题目, 说说你想了解关于普罗米修斯的哪些事?

在发明电之前, 人们的生活、 社会的发展无一处能离开火。 可以说, 火启迪了人类的智慧, 火赋予了人类腾飞的翅膀。 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发明, 有了火的帮助, 人类就开始有了技术发明, 向进步和文明迈出了第一步。 火, 是光明的使者; 火, 是文明的象征。 在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 在古希腊, 有普罗米修斯背着天神宙斯, 把火从天上偷走带给人间的神话故事, 今天, 我们就来读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板书课题)

二、 自读自悟, 完成自学要求

1、 把课文读正确, 认读生字新词。

2、 边读边思考: 火是怎样来到人间的?火为人类带了了什么?为普罗米修斯带来了什么?

3、 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 准备与大家交流讨论。

4、 初步汇报交流

5、 指名读课文, 认读生字和生词。

6、 交流思考的问题。 交流时, 先说一说, 再读文中相应的句子和段落。 试着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 书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 交流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为人类盗火?

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能忍受那样的折磨?

二、 结合学生的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思考:

1、 自从有了火, 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省略号加以补充。

小结: 对, 在漫漫的长夜, 火给人带来光明; 在寒冷的冬日, 火给人送去温暖。 有了火,人类才领略了熟食的美味, 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有了火, 人们才能烧制陶器, 冶炼金属,制作更精细的工具和武器。 普罗米修斯为人间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啊!当普罗米修斯看到人间的变化时, 他会怎样想呢?

指导朗读: 为人类造福, 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 但决不会承认错误, 更不会归还火种!

2、 从哪里看出普罗米修斯的不屈?

指名读六、 七自然段, 读出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不挠, 英勇顽强。 结合插图, 朗诵六、 七自然段。

3、 引导评价。 升华情感

导语: 尽管最终普罗米修斯结束了他的苦难, 但谁又能忘记他所遭受的痛苦呢!作为人类的一员, 你将怎样评价普罗米修斯的功绩呢?请写一写吧!

4、 学生自主写。

5、 交流朗读。

三、 鼓励拓展阅读

我们不能忘记, 故事中除了英雄普罗米修斯, 还有几个人物, 他们是宙斯, 火神,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通过故事, 你一定对他们也有了初步的评价。 他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故事,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他们, 可以读读其他的古希腊神话故事。

板书: 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为人类服务, 不顾自己)( 正义之神令人敬佩)

31* 渔夫的故事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 8 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 理清文章脉络, 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 从有关词句中体会魔鬼的凶恶、 狡滑和渔夫的智慧, 引导学生简要地讲述故事。

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 导入课文, 激发阅读兴趣

我小的时候, 就读过《渔夫的故事》, 好长好长的一个故事。 多少年过去了, 我还难忘故事中的渔夫和魔鬼。 你们想读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个故事, 开展“一分钟故事比赛”, 比一比谁能把长故事变成短故事, 讲得绘声绘色。

二、 自己读书, 了解课文内容, 练习简要讲

三、 讲故事比赛

1、 小组初讲, 评出最佳故事选于, 参加班级比赛。

a. 商定比赛评价规则。

师生一起讨论商定, 大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 抓住故事主要内容, 讲得流畅完整,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

b. 小组比赛。

2、 全班比赛, 评出优秀小组。

3、 拓展阅读, 鼓励课外阅读。

四、 读资料袋,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故事导读: 我国民间也流传着一个故事, 与《渔夫的故事》 有些相似之处。《渔夫的故事》 是讲智慧的渔夫战胜可怕的魔鬼, 而我要推荐大家读的故事, 则是讲智慧的农夫收服了狡猾凶狠的狼。 想读一读吗?

读《东郭先生和狼》, 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与《渔夫的故事》 的相似之处。

板书: 渔夫用聪明智慧战胜了魔鬼

语文园地八

学习目标:

1 把自己读过的译本好书, 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 通过互相介绍, 了解什么是好书, 激发读整本书, 读好书的兴趣。

2 自主选择内容, 自由习作, 把自己想读的意思 写清楚, 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联系修改自己的作文。

3 读“我的发现”,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4 读背歇后语, 积累歇后语, 初步了解歇后语的作用。

5 熟读趣味故事, 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 感受任务的才思敏捷。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读一本好书。

2 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名言导入:

对于书, 我们都不陌生。 书, 好书, 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呢? 在我们以前, 有很多有成就的人都说过读书的作用。

列宁说: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尔基说: :“爱护书籍吧, 它是知识的源泉。”“没译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 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伏尔泰说: “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 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 当我们再依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 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莎士比亚说: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歌德说: ‘读译本好书, 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别林斯基说: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今天, 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自己读过什么好书, 向大家介绍一本你喜欢的好书。

自由交谈: 自己读过哪些好书。

介绍一本好书:

1 指名介绍一本好书

a 请一名同学介绍一本好书。

b 征求大家的意见, 想了解哪个同学的哪本书, 请那位同学介绍。

2 小组开始互相介绍。

3 各小组评出都感兴趣的一本书,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 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4 教师也参与介绍一本好书, 在语言上给学生一种规范、 引导和点拨。

5 根据学生介绍, 把好书名字写在黑板“好书看台” 里, 鼓励大家有条件的亲自读一读这些书。

再读名言, 能说说通过以前读书的经历和今天的交流, 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

小结: 名人们说的书, 应该都指好书。 今天, 我们谈到的书, 应该说也好似“好书”。 这些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 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 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 给我们力量、 勇气和智慧。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

生活拓展:

1 请家长为自己购买一本同学推荐的好书, 要把这本书的内容跟家长介绍清楚。

2 在适当的时机, 多开展几次“推荐一本好书”“推荐一种好杂志” 的活动, 使学生对读书产生持久的热情。

课后反思:

第二、 三课时:

导入激情, 拓展思路:

1 导语: 同学们, 我们已经写了不少作文了, 每依次都有内容的要求。 有的同学说, 要是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那该多好! 今天, 就请同学们自由习作, 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

2 读习作提示, 想想自己最想写什么。

3 全班交流: 最想写什么?

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从内容和体裁两方面体会习作的自由。 如内容, 可以写人, 可以写事,也可以写景; 可以写事实, 也可以写虚拟、 想象中的事。 体裁伤害, 可以是故事, 可以是童话、 寓言, 可以是散文, 也可以是诗歌。

自主习作

师生评议作文

1 交流自己写了什么内容。

2 小组之内交流读习作, 选出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的文章, 并说说好在哪。

在读习作前, 小组成员要把文章的特点讲一讲, 以激发听者的兴趣。

3 同学读自己的习作。 根据实际情况, 可体现以下特点: 内容各异, 体裁各异, 语言流畅,内容具体。

4 教师推荐一篇有明显优点也存在问题的文章, 引导大家读、 修改。 修改后在读一读。

拓展阅读风格各异的小文

1 导读: 写作文最好是有感而发, 写自己真实的想法, 真正要说的话,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写, 这样的作文才会感染人。 我们来欣赏一下风格各异的几篇文章, 有的是专家写的, 有的是小学生写的, 相信一定会给你很大启发。

2 自己读文章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 累

复习导入

1 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 听写词语。

3 互相纠错。

读对话, 了解内容

1 自读“我的发现”, 想想从小林和小东的谈话中, 你知道小东有什么发现?

2 同桌分角色读, 进一步读好对话。

谈一谈, 小东有什么发现

1 谈一谈小东有什么发现?

2 谁还有相同的发现?

3 抓主要内容, 你还发现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自由谈, 肯定学生学习中注意发现总结方法。

读课本中的歇后语

1 读六个歇后语, 说说发现了什么?

2 熟读歇后语。

3 讲解三个典故“关羽失荆州”“王羲之写字”“周瑜打黄盖”。 如果学生知道, 可请学生讲一讲。

说说在读书过程中, 关于用歇后语的句子。 教师出示几个带有歇后语的句子, 让学生体会歇后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使句子形象生动

1 “水滴穿石——非一日之功”, 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 张小亚是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

2 他对人了解得很深刻, 讲起某人的特点来, 那真是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3 你才有了一次好成绩, 看, 一大意又落后了。 这真是应了那句话: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趣味语文

1 自读二个小故事, 读熟练。

2 你觉得趣在哪? 说一说。

3 读对子, 反复吟诵, 感悟趣。

水车车水, 水随车, 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 风出扇, 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 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 更多一度春秋

4 拓展作业:

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有兴趣的同学, 可以搜集趣联妙对故事, 在语文活动课上讲给老师和同学听。

阅读延伸

课外作业: 读选读课文。

《独坐敬亭山》

一、 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 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 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 世态炎凉, 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 孤寂之感倍生。 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 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 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 心情郁闷, 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全诗的大意是: 仰望天空, 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 直到看不见影子; 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 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 觉得山也在看着我, 好像在互相交流, 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 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 说教学目标、 重、 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确定认识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 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 朗读、 感悟、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 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 配上古筝音乐, 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 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 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 说教法设计、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 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 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 感悟语言, 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

五、 说教学流程设计

(一) 简介诗人, 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 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 心情郁闷, 到敬亭山寻求慰藉, 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 , 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 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 抓住诗题, 学习生字亭(tíng) , 了解敬亭山。 鼓励自学, 要求读准字音, 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用减一减, 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 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 过渡: 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 (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 因有敬亭而得名。 ) 诗题是什么意思, 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 自读感悟, 合作交流。 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 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初读, 扫清障碍。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顺。

(2) 同桌互读, 纠正字音。 听别人读, 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 感悟诗的内容。

(1) 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 理解诗意, 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交流汇报: 重点读通诗句, 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 , 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 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 细读品味, 体会感情。

1.朗读一、 二行诗句, 品味“众鸟”、 “飞尽”、 “孤云”“独去闲”。 想象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的景象, 说说诗句的意思, 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孤独、 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 结合实际品味“相看”、 “两不厌”。 (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 抛弃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 彼此相看, 却总觉得看不够。 ) 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 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性的表现方法。 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习。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 轻轻地对他说道: ( )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 轻轻地对他说道:( )

(五) 诵读诗句, 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 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 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 给画配诗。 播放画面、 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利用画面和古筝背景创设情景, 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 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感悟创新, 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朗读、 背诵、 默写、 画一画、 演一演、 编故事……) 。

2.收集有关李白的诗歌, 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 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 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理解古诗内容、 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让学生多读, 使学生掌握五言诗的朗读方法, 把握朗读的节奏。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理解, 在读中品析, 在读中体会, 在读中想象, 逐渐达到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目的。 其次,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 处处以学生为主,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 合作交流、 讨论的过程中感受语言, 积累语言, 体验情感,真正把学生融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 师不作过多的讲解, 只是在适时处指导、 引导, 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地、 生动活泼地学, 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 再次,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抓住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读、 悟、 品、 诵、 拓展的方式, 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望洞庭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 “不学诗, 无以言。 ”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 因为古诗语言精炼, 情感强烈,节奏鲜明, 意境优美, 引导学生学些古诗, 可以陶冶情操, 丰富想象, 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 数量虽然不多, 但全是些名篇佳作,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 选择了月 夜遥望的角度, 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 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 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 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 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 而且“欣赏意境” 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 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能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

2、 理解词义句意, 并能写出《望洞庭》 一诗描绘的景色,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

3、 感悟诗歌的意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 “理解词义句意” , “体会作者感情” , “朗读和背诵” 是下限目标, 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 , “欣赏意境” 是上限目标, 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 导入揭题

1、 同学们, 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 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 感受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 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 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略)

3、 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 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 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 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 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 看到如此美景, 也不禁诗兴大发, 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听, 他正在吟诵呢!

5、 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 师范读。 (设计意图: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 他们渴望走向原野, 亲近自然, 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 书本中心、 教师中心” 的封闭性, 充分拓展空间, 增强活力。一方面, 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 与现实对话, 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 调查、 访问。 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 图书馆、 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 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 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 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 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 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 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 并配以和谐的音乐,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 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对具体情境的体验、 领悟更深, 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

二、 精读会意

1、 自读全诗, 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2、 指名多个学生读, 正音齐读。 (设计意图: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 做到读正确、 读通顺、 读流利。 )

3、 再读, 边读边思考: 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 交流汇报, 相机教学

(一) 教学“湖光秋月 两相合,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 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 相和:相互和谐。 潭面: 洞庭湖面镜未磨: 没有磨拭的镜子。 句意: 秋夜,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 与明月 的清辉交相辉映, 显得十分宁静、 和谐。 湖上无风, 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 迷迷蒙蒙。 师: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 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指导吟诵(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 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先让他们尝试学习, 开动脑子积极思维, 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 并发现疑难。 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所以采用“扶放” 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 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 明诗意” 的指导。 )

(二) 教学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望。 (点题, 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 所以题目是《望洞庭》 ) 山水色: 山指君山, 水指洞庭湖。 句意: 在皓月 银辉下, 青翠的君山, 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十分惹人喜爱。 设置情境: 让学生闭上眼睛, 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 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 银光闪闪, 随后老师说: “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你看到了吗? 这是你有什么感觉? ” 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 像吗? 这里, 诗人把月 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君山比作青螺)

师: 这么美好的意境, 谁能把它读出来? 指名朗读, 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 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有所感悟, 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 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 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 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 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 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 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 愉悦、 释放、 本真, 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 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 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一读再读, 让学生在读中自悟, 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 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

三、 朗读悟情

让学生连贯诗意, 描绘意境。 洞庭山水美, 而这首诗写得更美,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配乐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 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 展示学生的个性。

《课程标准》 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 古诗节奏鲜明, 音韵和谐, 诵读起来琅琅上口, 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 但往往读不出意境, 读不出美感。 如何使学生“读得美” , 且“美读得其法” 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 学生尝试, 获取体验。 读读看, 风景这么美, 语句这么美, 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 学生汇报, 教师点拨。

3. 改变形式, 反复诵读。 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 更有韵味了。

四、 延伸拓展

同学们读得真好, 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 他由景感怀, 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 , 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 (设计意图: 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 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 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 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 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 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

五、 总结

同学们, 洞庭湖风光无限, 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 玩一玩君山, 登一登岳阳。

六、 作业

1、 用钢笔描红

2、 想象《望洞庭》 一诗描绘的景色, 先说一说, 再写下来。

忆江南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忆江南》 。 下面我将从教材, 学情,教法和学法, 教学过程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 说教材

《忆江南》 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词。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领学生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感受大自然的美。 《忆江南》 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 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那如火如荼的春花, 澄碧温莹的春水, 不仅唤起人们对江南湖光山色的向往, 更引起大家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 同时, “词” 这种题材在小学教材中是首次出现, 选编这首词, 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 韵律美, 开拓学生的视野, 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 教学初衷: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瑰宝。 小学语文教材中共有四十首古诗需要学生学习、 掌握, 新大纲也提出每学年背诵优秀诗文不得少于二十篇。 由此可见, 使孩子们潜移默化的陶醉于其中从而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是很重要的。 同时我力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体现《语文课程标准》 的四个基本理念即: 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 三是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依据单元目标、 学生的认知水平、 新课标要求及词的特点,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 理解词的意思, 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 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4、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激发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 想像画面, 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2、 有感情地朗读。 在读中悟情、 在读中生情、 在读中赏文。

二、 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多的学习经历, 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 对于学习古诗也有了一定的方法。 因此,对本课的教学, 老师让“读” 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 说教法和学法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 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 从而热爱古诗词。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以读为本” 的理念, 本节课我让“读” 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1. 示范读, 激趣。

通过范读, 引领学生懂得怎样读书, 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 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 的能力, 起到“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 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如在开头以一首古诗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 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 进而有一种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

2. 品味读, 悟情。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 文字精美, 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 情感内涵。 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 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 熏陶感情。 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 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 语言的表达效果, 语言的感情色彩。 语言的感悟是“读” 出来的, 情感的熏陶也是“读” 出来的。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通过品味语言、 想象情境、 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 读出情感。 在读中悟情、 在读中生情、 在读中赏文, 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

3. 想象读, 入境。

诗重感情, 诗重想象, 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 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 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 如、 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读着这优美的诗句, 学生的情感就悠然而生。 再通过展开想象, 把仿佛看到的、 听到的情境、 感受, 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 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 鲜活的意境。

本首词语言精练, 文字精美, 短短的 27 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 学习目标,学情等, 着眼学生发展, 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 的学习方式, 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想象, 想象入境, 想象悟情, 想象促读,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 感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 受到情感的熏陶。 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 诵读情感、 美读意境, 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赏歌导入新课

语文教材中古诗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 创设情境,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活学生自主学习, 玩味其中因此我课前安排学生欣赏《忆江南》 歌曲, 并简介江南, 播放江南春景图。

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因此, 利用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配以美丽的画面, 可立即使学生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之中。 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 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词的浓厚兴趣, 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

第二板块: 读出词中美景

﹝ 一﹞ 读通词句 感受节奏美。

1、 初读诗词 , 说一说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2、 介绍“词” 与“词牌名” 。 “词” 这种体裁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 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 再读诗词, 读准字音。 初读时,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读连贯, 读流利。 在这一阶段, 主要是帮助学生扫清语言上得障碍, 关键的地方要反复地读。 在反复的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4、 教师指导读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和“春来江水绿如蓝” 句子中间的停顿。

小学语文的古诗, 语言十分简洁、 精美, 这也是古诗最大的特点之一。 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 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以及古诗语言的精炼美, 凝练美。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有人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 可见, 诵读是最能表现语言美的有效手段之一, 也是提高古诗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因此, 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 读是理解、 体悟、 情感升华的基础, 这一环节很重要, 需要时间长, 老师要巡视指导、 点拨, 不可浅尝辄止, 浮光掠影。 以读为主, 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 二﹞ 品读词句 感受风景美

1、 引导学生弄清“忆” 是什么意思? (回忆、 思念) 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 “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 “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仿佛了什么) 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想象中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3) 男女生合作读。 在理解内容阶段, 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读, 合作读、 对比读仔细品味, 才能让学生的现代生活、 情感、 理念与古代人的生活、 情感、 理念相融合, 并得以升华, 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体验产生共鸣, 进而获得美的享受。

2、 如此景致, 作者是听别人说的呢? 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 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旧曾谙” 的意思。

3、 读着“江南好” 三个字, 引导学生去回忆以往学过的关于写江南的诗句。

4、 学生齐读一、 二句。

第三板块: 体悟景中深情

1、 引导学生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 并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 在想象中悟情, 在想象中朗读,并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 想象情境, 体会人物心情, 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 读出情感。 最后,以反问句为归宿点, 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思念之情。

2、 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此时教师出示资料, 学生在了解诗人的背景资料之后, 相信一定能对这首词会有更深的体会。 诗人忆的不仅是江南景, 还有江南人、 江南情。 在反复几次的感情回读中, 那份情将更深, 那份意将更浓。

3、 江南景色秀丽迷人, 江南人民情深意重, 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 在理解了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齐诵本诗。

第四板块 课外拓展赏词

推荐学生在课外读一读白居易的《忆江南》 另两首诗, 增强学生的课外积累。

2、 桂林山水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桂林山水》 。 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 说教材

《桂林山水》 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以总分总的结构, 抓住桂林的水静、 清、 绿和桂林的山奇、 秀、 险的特点, 生动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 语言优美流畅, 描述生动逼真, 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 很显然, 这是一篇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二、 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阅读能力也也在不断提高, 能初步养成与他人阅读感受的习惯。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 我从知识与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 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会读会认会写澜、 瑕、 翡、 峦等生词, 理解并积累波澜壮阔、 无瑕、 峰峦雄伟等词语

2: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精彩语段, 把握文章大意

3; 领会作者细致观察、 抓住特点、 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培养学生通说读写能力的科学,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 也指出, 阅读是教师、 学生、 文本之间对话的关系, 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理解、 观察、 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 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 第一我会利用导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用朗读感悟情境, 用声音再现情境, 用音乐渲染情境, 让学生入境动情! 第二, 我会采用“读、 找、 品、 诵” 为主要训练方式, 鼓励学生多读,在读中促悟, 增加积累, 发展语感, 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学法上, 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观察体会,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促进学生发展。

四、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在上课前, 我会这样导入, 先出示多张桂林山水美景的课件图片, 然后问学生, 这是哪里呢, 你们觉得这里漂亮吗? 揭示课题《桂林山水》 。 接着再问学生, 看了这个课题, 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桂林山水到底在祖国的哪里呢, 它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呢等等。 在这这里, 我通过出示图片, 使他们进入一定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好奇心, 这样就能很自然的讲解下一环节的教学

2、 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整体感知

在上一环节中, 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 回答问题, 引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 引导他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由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我会要求学生先听教师的配乐朗读, 用声音渲染情境, 尽量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

在这过程当中我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 学习本文的生字词和将文章分段。 接着让学生自己流利、 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把读不通的句子, 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 在教室不断点拔得过程中, 我们就会明白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共分为三大段

3、 细读课文,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首先, 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并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 是什么意思, “观赏” 又是什么意思, 这一段在全文当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桂林的水的特点, 我主要采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让学生找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和句子。 也就是文章的这句话,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率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提问, 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对四年级学生来水, 比喻、 排比等修辞手法是司空见惯的, 所以很快就能回来出来。

提问, 课文明明是写漓江的水, 为什么还要写大海, 西湖的水呢? 让学生明白, 原来这里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使漓江的水的特点更突出啊!

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的品读, 诵读, 我会通过教师的泛读, 学生的自由朗读, 指名读, 分组读等多种形式来感受漓江水的魅力

教师做总结, 这段主要运用了对比, 排比, 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漓江水的静, 清, 绿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要适时的运用教学描写桂林山奇、 秀、 险的特点, 我同样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式, 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是学习对词语的理解, 通过配乐朗读, 出示课件图片等多个方法让学生声情并茂、 有感情朗读, 体会桂林山的奇特与魅力

最后是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我会以读代讲, 让学生找出描写山水的词语, 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来有感情的朗读。 插图与文章相辅相成, 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 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那优美的画卷, 让学生体会理解“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的意境。 再联系课后问题三,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 在这一部分当中, 我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 指导学生朗读, 通过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 拓展练习, 总结全文

在拓展练习当中, 我会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句子, 用课件出示这样的句子, 公园的花真美啊, 美得。商场里的物品真多啊, 多得。 等等,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再以记者采访的形式, 再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桂林山水的感受。 我趁势做总结, 同学们, 桂林的山, 桂林的水真是美丽无比啊, 最后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吧, 最好能够把你喜欢的语段给背诵下来!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 下面我将从教材, 教学方法, 教材过程, 板书设计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 说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 是人教社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它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 通过认真钻研教材, 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 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 巧妙运用媒体, 激发兴趣,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课件出示叶圣陶老先生介绍游览的时间、 地点及沿途的山、 树、 水等迷人景色设计了范读、 赛读、 配乐读等多个台阶, 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 第二部分, 外洞、 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

教学的重点。 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 展开想像, 感悟祖国山河秀丽, 引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 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 特制定如下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 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 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 并概括段意。

4、 学会生字、 新词。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根据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 难点分别是:

重点: 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 孔隙的描写。 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二、 说教学方法

运用导读和创设情景结合法, 并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 读、 划、 议、 悟、 读五步走﹚

三、 说教学过程:

〈一〉 课件引路, 引导学生悟文生智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点、 难点, 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心环节。 事实上, 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通常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恰当运用电教手段, 往往能立竿见影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从而使教学对象茅塞顿开。 在介绍洞口的特点时, 适时出示课件,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的景象。 有的说: “山很高, 树很茂密。 ” 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 换词还可以怎么形容? 马上有同学说: “山石嶙峋, 树木枝繁叶茂。 ” 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 ” 学生通过观察画面, 感悟了词义, 这种教学方法较之以老师以词解词, 生硬灌输无疑要高明得多。 在介绍外洞特点时, 当学生读到: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周围是石壁, 头上是高高的石顶。 ” 时, 外洞究竟有多大呢? 这时课件出示: “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 一定不觉得拥挤。 ” 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进行语感训练, 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 渗透作者整体感知又具体化描写的写法。 外洞这么大, 内洞是什么样的? 我们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此时出示课件: 小船之小, 用绳子拉船, 表情朗读进洞时的感觉, 读中悟文, 感知孔隙之小。

〈二〉 创设情境, 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 借助多媒体课件, 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 当教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 学生说出石钟乳、 石笋时, 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 石笋, 孩子们好奇心强, 兴趣浓厚, 聚精会神地观看之后, 老师问: “这些石钟乳、 石笋好看吗? ” 学生说: “好看。 ” 老师问: “那书上怎么写的呢? ” 生齐读: “那些石钟乳、 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颜色各异, 即使不比作什么, 也很值得观赏。 ” 老师随即接到: “那么要是比作什么, 就更值得观赏了。 ” 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 “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 ” 老师发图片, 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像。 “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踊跃发言: “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 “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 “有的像仙女下凡, 把幸福带给人间„„” 全班同学纷纷举手, 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内洞的石钟乳, 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 奇特好看, 被学生想像成各种神仙、 动物、 器用、 宫室后, 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幻化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人感到身临其境, 趣味无穷。

〈三〉 音像激情, 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完课文之后, 老师说: “双龙洞如此迷人, 下面谁愿意当导游, 带领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 老师引导: “这位导游小姐, 现在下面都是游客, 你怎么称呼他们? ” 该生随口接到:“各位先生、 各位女士, 你们好! 欢迎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参观„„” 音像出示, 导游解说, 游客提问, 引导学生口语交际, 在内化语言的同时, 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 可谓一石二鸟。

〈四〉 拓展延伸, 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 导游相机说道: “其实下面的游客呀, 可能比我了解得还多, 对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 ” 同学们小手如林, 跃跃欲试, 因为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 已积累在胸, 此时生生互动, 人人情绪激昂, 老师随即总结: 其实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还有很多,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 山川秀丽, 以后有机会去游览, 希望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用眼看,用心记, 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 也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四、 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板画的形式, 形象直观, 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 及船的小、 孔隙的窄, 让人一目了然, 真正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附: 板书设计

4、 七月 的天山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七月 的天山》。 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五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 说教学目标《七月 的天山》 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以感受大自然的美为专题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标”关于这一组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品味, 激发美感, 感受语言的魅力。 对于精彩的语段, 要熟读成诵, 积累优美的词句。

这篇课文讲述了连绵几千里, 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葛尔盆地之间, 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的天山。 天山终年积雪, 盛夏, 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 但一进入天山, 便凉爽宜人, 则是另一番天地。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 一是从高到低、 由远及近, 运用形象的比喻, 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 雪水、 溪流。 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 茂密的森林、 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三是描绘天山深处的美景: 山色柔嫩、 山形柔美, 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 溪流两岸, 满地鲜花, 犹如进入春天的花园。 这篇课文重点从水、 树、 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学习这篇课文, 通过对美文的诵读, 感受天山之美, 受到美的熏陶, 同时积累优美词句, 增加文化积淀。

依据年段目标及本单元教材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特点, 对于本课的教学, 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意思, 感受并积累优美词句。 4、 领略北国天山的美景,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通过生活体验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难点是: 从字里行间领略北国天山的美景,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 说教学方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 采用“读为基础, 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 课堂上书声琅琅, 读议结合, 互动交流, 真正奏响“读”这一主旋律, 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 的要求: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 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 说学习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学不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 课外预习为提高自学能力服务,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四年级的学生已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因此, 本课的生字教学由学生在预习中完成。

2、 在读中学会找重点词句、 重点段落, 理清课文思路, 以读促理解。 学习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关健词句的理解, 善于启发引导, 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义的能力, 如联系上下文、 利用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词义等。

3、 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积累和运用。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 比如初读、 赏读、 品读、 美读等。 通过师生、 生生互支交流, 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四、 说教学手段

“课标”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 媒体的选择和利用, 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用得“恰到好处”, 而不是越多越好, 越新越好, 更不能用大量的视频去冲击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因此, 我只运用天山景物的视频让学生真正去领略、 去体会天山景物之美, 没有过多的图片扰乱学生的视觉。

五、 表扬激励, 享受成功(说教学评价)

在评价方面, 我努力北将正面激励, 让学生体验成功做为主要的方式, 我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用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的、 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得到肯定, 让学生面向自己的老师和同学, 得到认可, 享受成功。 这是因为教育家说过: “教育的秘诀不再于传授已有的知识, 而在于激发起潜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在学生成功的时候, 让他们更想成功, 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六、 说教学过程

阅读课的生命在于师生互动, 心灵互动。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 引题, 课始创设美。

用富有激 情与美感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一个美妙的境界, 引出课题, 并激励学生就课题进行质疑。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用富有激 qing 的语言、 抑扬顿挫的声音为学生设置一个美丽的境界, 激发他们想饱览天山美景的欲望, 为学习课文内容奠定情感基础,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了兴趣与猜想。)

第二个环节是: 朗读, 欣赏景之美

第一步: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美。 让学生听课文录音, 边听边想: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然后观看有关天山景物的视频, 边看边观察: 天山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最深、 最美的印象?

第二步: 品读课文, 继续欣赏美。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要求学生思考: 课文描写了天山的哪些景物?

第三步: 赏读课文, 再次体验美。 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并想一想: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写出了天山的美?

第四步: 美读课文, 品味享受美。 教师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让学生找一找描写雪峰、 雪水、 溪流的句子,反复朗读, 并从中感受景物的美丽, 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置这个环节, 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能在文本中感受、 欣赏天山的美景与语言文字的美感。 让学生从整篇文章入手, 逐步到段、 到词、 到句, 由整体到局部, 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并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与速度, 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与对读书的兴趣。)

第三个环节是: 交流, 品味文之美。

第一步: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交流, 完成学习卡的内容。

讨论提纲: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 用“____”划出描写雪峰的句子。

3、 用“┈┈”划出描写雪水的句子。

4、 用“∽∽”划出描写溪流的句子。

5、 反复朗读这些句子, 从中感受景物的美丽, 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步: 指导学生按照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自学课文第三、 四自然段的内容, 并创造性地完成以下任务: (1) 找出描写原始森林的词句, 从中体会景物的美丽与词句的美妙, 感悟作者的赞美之情。(2) 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野花的? 你从中休会到了野花的哪些特点?

第三步:配乐齐读课文, 让学生再次感受美丽的景物、 美妙的文字与愉悦的心情。

(在这个环节中,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 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的同时, 让他们面向全体学生或站在讲台上发言, 让他们的发言得到肯定和认可, 让他们享受到成功, 然后充满自信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与此同时, 让学生尝试自学, 让他们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实践自己刚刚积累的学习方法, 体验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获取自信与成就感。)

第四个环节是: 积累, 内化吸收美。

第一步是指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词句。

第二步是指导学生摘抄优美的词句。

(之所以设计这个环节, 是想让学生明白: 天才在于勤奋, 知识在于积累。 渊博的知识、 卓越的才能, 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第五个环节是: 运用, 拓展实践美

第一步是根据课文内容补充词语, 如( ) 的日影、( ) 的云霞等。 还可以用“像……像……像……”练习说话。

第二步是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比喻、 排比、 反问、 想像) 和自己积累的优美词句,

写一处景物,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心情。

(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得到的知识、 技能和自己独具特色、 独一无二的想像思维完成自己的作品, 在享受自己才能的同时, 感受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 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兴趣基础。)

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七月 的天山

进入天山 水 生机

七月 的天山 再往里走 树 幽静

走进天山深处 花 繁华

(这样设计的层次感很强, 能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 内容一目了然, 能让学生知道课文叙述的顺序、 主要描写的景物以及它的特点。 起到了用简短、 精练的文字示范文章内容的作用, 起到了引领的目的。)

5、 中彩那天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中彩那天》。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 学情简介,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 教材分析

《中彩那天》 来自于四年级新教材第八单元。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 引导学生共同去寻找人生的财富、 生活的哲理。 从而明白: 有些东西比金钱更重要, 比财产更宝贵, 它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有了它, 人生一定会更充实而美丽。

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 主要讲述了生活拮据的父亲, 中彩那天神情低沉, 为奖品的归属伤脑筋, 最终把奖品一辆梦寐以求的奔驰车交还给同事, 课文表现了父亲诚实有信的高尚品德。

课文共有十六小节。 第一小节介绍我家生活拮据, 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活, 但即便如此, 母亲常教育大家: 做人要有骨气。 第二到第十五小节介绍了父亲中彩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奔驰汽车, 但最终却陷入了道德难题, 最终父亲战胜了自我, 把奔驰车还给了同事, 拥有了精神财富。 第十六小节则讲述了我成年之后, 对父母亲的教诲有了更深的体会。课文重点描写的是父亲买了两张彩票, 其中一张是代库伯先生买的。 代库伯先生买的彩票中了一辆奔驰汽车, 是不是把汽车给库伯, 成了父亲面对的道德难题。 因此,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 是我那贫穷的家最富有的时刻。 ” 的含义应该是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中彩那天》 以表现父亲的神情为主, 字里行间流露出父亲内心深深的矛盾、 犹豫, 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主要线索。

(1) 但他神情严肃, 丝毫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2) 我兴奋地几次向上前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 却都被他赶了下来。 最后一次, 他甚至咆哮着要我滚开。

作者通过简洁、 质朴的语言, 叙述了父亲的矛盾心理。 抓住这一矛盾作为整堂课的教学突破口, 可以引导学生从通过品读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 深入探究, 解决疑问, 从而体会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体会人物诚信的可贵品质。

二、 学情简介

“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是我班学生语文学习常用的方法。 我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 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大家常常会以“圈圈、 划划、 批注、 质疑” 等方法独立地阅读课文, 同时还能自主地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小组学习, 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能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然而他们在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上,还缺少自主感悟的能力, 需要教师为他们架桥铺路, 帮助他们深入品悟语言文字。

三、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 单元目标及本班学情, 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 “拮据” 、 “精湛” 、 “梦寐以求” 等词语。本课的语言浅显易懂, “拮据” 这个词语, 其中“拮” 字容易读成“吉” , “据” 的读音, 要提醒大家,是第一声。 而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可以为体会父亲矛盾的心情做铺垫。 因为, 这个词语告诉我们: 作者一家生活贫穷, 为后面的还车还是留车, 埋下了一个伏笔。

“梦寐以求” 其中“寐” 这个字字形、 笔顺比较难以掌握, 要通过示范板书, 提醒同学注意。 词语的意思就是做梦也想要的意思, 形容迫切地希望。 父亲迫切地希望自己拥有一辆奔驰车, 但最终当他得到了车以后, 却显得神情严肃, 矛盾由此展开。

目标二: 朗读课文第 2——15 小节, 在读懂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重点段落。课文的第二——第十五小节, 主要围绕着中彩展开, 有父亲中彩后的神情严肃, 也有父亲犹豫、 彷徨的心理, 更有父亲战胜自我, 还车后的如释重负。 正是这条矛盾的线索, 将整篇文章的内容推向了高潮。 根据四年级朗读的要求, 即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使学生充分感悟课文内容后, 通过朗读来表现人物的心情变化。

目标三: 借助提示, 联系上下文想象父亲矛盾的心理活动, 从而读懂文章的重点语句, 品悟其深刻的道理(重点语句指哪一句, 请具体写明)课文父亲的矛盾心理是全文的关键所在, 但由于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 给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 因而设计一系列的练习, 设置坡度, 帮助学生共同体会矛盾心理, 最终使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 是我那贫穷的家最富有的时刻。 ” 这句话的含义。

四、 具体实施:

(说课时, 可先将几个教学板块整体呈现。 )

第一板块: 揭示课题, 反馈预习情况

1、 揭示课题, 在读课题时, 注意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2、 主要内容填空, 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3、 再读读这段话, 你有什么疑问?

意图说明: “中” 是个多音字, 要求学生在读课题时, 就能注意到这个字音的正确朗读。 我们的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起点, 在反馈预习时, 既了解学生独立读懂课文的基础, 又要组织教学的突破口, 通过填空的练习, 便从整体上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同时是帮助学生从主要内容入手, 整体感知课文。 其中, 教师要求学生围绕主要内容提问, 既引出了课文的矛盾, 确定了组织教学的突破口, 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要出示填空的具体内容; 罗列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板块: 初读课文, 找出具体描写父亲神情与动作的语句。

过渡: 我们在中彩时, 都是欢呼雀跃的, 文中的父亲中彩之后心情是怎样的呢? 请读读课文, 找到相关的语句, 并把它画下来。

1、 浏览全文, 找出体现课文中描写父亲的语句。

2、 快速地读找到的句子, 并具体找出父亲神态与动作的词语, 并适时出示。

3、 提出“道德难题” 。

意图说明: 浏览全文, 通过寻找句子, 了解父亲中彩后的神情严肃,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找出父亲神态与动作的词语, 进一步体会父亲与众不同的表现, 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便直接切入“道德难题” , 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第三板块: 聚焦矛盾, 根据各自的观点, 寻找相关语句, 理解感悟。

1、 过渡: 面对一辆自己梦寐以求的奔驰轿车, 你觉得父亲究竟该还车还是留车呢? 下面, 就请大家默读课文 2——15 小节, 找到相关的语句来证明你的观点。

1、 以小组为单位, 任意选择矛盾的一方, 寻找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 交流, 出示“留车” 的相关语句, 运用不同的手段, 理解句子的含义

A、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我们家生活拮据, 全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 (理解“拮据” )

B、 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 他的技术精湛, 工作卖力, 深得老板的器重。 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理解“梦寐以求” )

C、 商店扩音器里大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 表示这辆彩车已属于我家所有„„(以读代讲)

D、 原来, 父亲买彩票时, 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 并作了记号。 过后, 两人把此事都忘了。 (以读代讲)

E、 “可是, 库伯是有钱人, 我们家穷呀!” 我激动地说。 (以读代讲)

3、 出示“还车” 的相关语句, 理解父亲当时的彷徨。

A、 我看了好几遍, 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角上有用铅笔写的淡淡的 K 字。

4、 再次出示父亲神情与动作的语句, 通过朗读来体会。

意图说明: 虽然我们已步入中高年级的语文学习, 但要重新审视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 因而字词教学仍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 理解词语的意思, 可以为理解课文的内容畅通渠道。 对于一些浅显的语句, 则可以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 从而节省了有效的单位时间。

第四板块: 借助手段,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从而解决矛盾。

过渡: 到底是还还是不还? 父亲心情十分复杂, 真的是太需要这辆车了! 需要这辆汽车使他梦寐以求的梦想得到实现, 需要这辆车改善他们一家拮据的生活, 过上富裕的生活。 怪不得, 在中彩那天, 父亲会——

1、 再次出示父亲神情与动作的语句, 边朗读边思考: 此时的父亲会怎样想?

2、 回文朗读当时父亲的举动及内心犹豫的语句。

3、 还车后的父亲, 为什么会特别高兴? 设计填空练习, 想象说话。

4、 出示母亲的教诲, 讨论: 这里的“财富” 指什么?

5、 出示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用上关联词语“虽然„„但是„„” , 完成写话练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6、 积累母亲的话。 (怎么积累? 是听记还是背诵? )

意图说明: 父亲的神情, 乃是贯穿整篇课文的线索, 此次再次出现, 让学生有了更深的体会, 通过想象说话,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更细腻地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活动, 因为父亲的矛盾、 犹豫, 所以会表现出令众人难以理解的举动。 在此基础上, 在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上, 教师则采用了写话练习这样一个设计,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坡度, 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 在读写的实践中, 增加文化积累, 丰富文化底蕴。

(回文朗读的具体语句, 填空练习的内容都要呈现出来。 )

第四板块: 总结课文并延伸,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 总结全文: 师生配合共同朗读课文。

2、 课外积累名言:

A、 没有伟大的品格, 就没有伟大的人, 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 伟大的行动者。 ——罗曼· 罗兰

B、 让自己完全受财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 ——德谟克利特

3、 结束语: 同学们, 让我们像可敬的父亲一样, 多一些诚实的面容, 多一些守信的品质。 我相信, 每个人拥有了诚信, 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丽; 拥有诚信, 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意图说明: 至此, 整堂课的学习已经步入了尾声。 但语文学习的大阅读关告诉我们: 真正的语文学习并不仅仅停留于课堂中的学习, 生活中, 时时、 处处都有语文。 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在有计划、 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 , 更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中的“习得” 。 通过本文的学习, 我相信在学生的心中已经激起了一片片涟漪, 明白了精神财富的重要性, 从而提升了辨别事物的能力, 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附板书:

中彩那天拥有失去(再次拥有)严肃、 愤怒犹豫如释重负特别高兴?精神财富

6、 万年牢

教材 《万年牢》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 做事、 做生意的故事。 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 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的认真和实在的。

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 讲究制作的工艺、 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 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 弄虚作假、 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

父亲的认真、 实在、 正直的品格影响和教育了下一代, 为孩子树立了如何做人的榜样。 这篇课文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 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地道德风范, 同时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 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 理解文章内容, 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 消化、 积累、 运用课文的语言。 “意文兼顾”, 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 在课堂结尾处设计有依据、 有中心的环节。 从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 结合生活实践用于生活, 既回顾父亲做人做事的认真实在, 又贯穿三处“万年牢”之间的内在联系于其间, 最后给学生一个平台展示他们的视角、 他们的情感, 从课文中受到的崇高的人格美的熏陶、 感染,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1 、 认识8 个生字。

2 、 了解课文内容, 体会做人要认真, 讲究认真, 讲究实在的道理。

3 、 学习作者叙述清楚, 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 、 学习独立阅读课文、 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的糖葫芦将例如哪几件事?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 实在, 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

教学难点:体会三处“万年牢”的内在关系, 学会为人和做事的道理。

教学时间 :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谈话, 激趣导入

我们班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吃过冰糖葫芦吧? 回忆一个你所吃过的糖葫芦的模样, 好吗?在解放前的天津, 有一位卖糖葫芦的人, 他的糖葫芦做得非常漂亮, 味道特棒, 在天津很有名气, 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万年牢》 的作者的父亲。

二、 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1 、 读通课文, 读准生字。

2 、 检查词语: 走街串巷、 掉皮损伤、 晾晒、 火候、 竹签、 耽误、 甩糖风、 掺假、 赚钱(认读, 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三、 围绕提示, 深入探究:

1 、 自学课文, 边读边思考问题:

(1 ) 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 )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 实在?

(3 ) 课文题目“万年牢”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 几次之间有什么联系? 有什么深刻含义?

※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做上记号。

2 、 小组合作研讨。

3 、 班内汇报交流。

4 、 重点指导理解问题(3 ):

※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 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 “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 越薄越见功夫, 吃一口让人叫好, 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 这叫万年牢。 ”

A 、 为什么叫万年牢? (板书: 糖葫芦――万年牢)

B 、 这种糖葫芦, 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自然段, 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 读第三、 四自然段, 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 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 、 小结: 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 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 小组讨论。

出示句子: “公平买卖走正道, 顾客点头说声好, 回头再来这是宝, 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

A 、 什么叫正道? (凭着良心做买卖)

B 、 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 (抓住“不满意、 看不下去、 不听、 嫌、 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

(板书: 做生意――万年牢)

※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 全班讨论。

出示句子: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 就是要做可靠的人, 实实在在的人。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板书: 做人――万年牢)

※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 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 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三处“万年牢”由做糖葫芦到做生意到做人, 一环紧扣一环, 叙事清楚, 很有条理。 我们要学习这种按一定线索写事情的写作方法。

四、 感情朗读, 深入体验:

1.齐读课文, 谈谈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为人实在、 做事认真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2.完成“每课一练”中的第三题

五、 拓展理解, 体会情感: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 实际生活中的生意人都是文中父亲那样吗? 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 作业(一).写自己的父亲(二).层次性作业:1.我能选择正确的读音.2.我会选.3.我会填.4.开心读一读,快乐做一做.

板书:

6 万年牢

做糖葫芦――万年牢 可靠

万年牢 凭良心做生意――万年牢 认真

一生受益 做事做人――万年牢 实在

【教学反思】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 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用自己最感兴趣, 最擅长的方法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 全班交流, 来取长补短, 达到整体的完整。

其次, 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 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第三, 作为本单元的略读课文, 我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开课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 结束时, 又引导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 并安排课后练笔, 使整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7、 尊严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尊严》 。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和说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尊严》 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本篇课文抓住轻人神态、 动作、 语言, 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 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因此, 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逊” “喉” “捶” “惬” 四个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默读、 朗读、 比赛读、 小组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尊严的可贵之处, 从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自己及他人的尊严。

教学重点:

1、 通过文中对年轻人的神态、 动作、 语言的描写, 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1、 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 以及分析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 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

二、 说教法:

新课程表明: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因此, 在教学方法上, 我着重引导,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我主要运用到的教法有:

1、 问题导入法

2、 课文分析法

三、 说学法:

根据课文的特点, 以及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 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如下的学习方法:

1、 自读品悟法

2、 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 说教学程序:

1、 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都是好奇好学的, 在导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 同学们, 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 筋疲力尽的逃难人, 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 你会怎么做?

2、 以读促思, 读中感悟

㈠ 默读课文, 师提出要求。 新课标指出, 第二学段的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 要初步学会默读。 这个环节正好为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提供了机会。 教师在学生阅读前要明确要求, 这有利于学生更有方向地把握课文。

㈡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教师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简单地复述课文大意)。

在教学中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 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 合作学习, 探索交流

这个环节是先让学生合作学习, 再让同学们汇报学习情况的, 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学习, 培养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达到口语训练的目的。 我主要是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

㈠ 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自尊、 有原则的人)

㈡ 对于这个年轻人的表现, 你有什么感受? (佩服他, 自尊对于我们很重要)

㈢ 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这些对话?

4、 分析课文, 适时点拨。

在这个环节中, 我重点分析两个问题。

㈠ 年轻人从一开始不吃杰克逊大叔送的食物到最后他接受的原因。

㈡ 分析杰克逊与女儿的谈话, 体会尊严的可贵之处。 (为什么说他是富翁? 文中哪些句子证明了他是个富翁) 。 适当的分析课文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5、 比赛读书, 深化理解。

根据小学生的好胜心以及爱表现的特点, 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 比赛读年轻人和杰克逊大叔的对话的环节,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更进一步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6、 整体回顾, 分享感受。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 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在这个环节中, 我将采用分小组朗读课文, 然后让学生谈谈学习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7、 拓展知识, 深化理解。

新课标指出: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所以, 在最后这个环节中, 我选择了赠给同学们几句有关“尊严” 的名言的方式, 希望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广泛地理解尊严的重要与可贵。

8、 作业

语文教学是植根现实的, 它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为此我布置的作业是:

搜集其它有关“尊严” 的故事, 与同学们分享你的故事。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8、 将心比心

尊敬的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将心比心》 ,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 教材分析

《将心比心》 是小学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第八课的课文, 是一篇略读课文。 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 已经能自读自悟课文。 本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即阿姨帮助奶奶、母亲鼓励护士, 使学生明白“遇事要将心比心, 多为别人着想, 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的人生哲理。

二、 教学目标

在本环节, 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 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的阅读方法是“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课文。 ” 所以我第一条教学目标是“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 ”

2、 本课语言通俗, 而且没有生字僻词,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我觉得难的是感动学生, 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 从文本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是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 所以我定下的第二条教学目标是“通过课文的学习,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明白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 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

3、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以学段目标为依据, 我定下的第三条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认真听别人发言,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 我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 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这是教学本课的重点。 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中人物语言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三、 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 情景导入——初感课文——深入体会——课外延伸。

(一) 情景导入

我以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段公益广告——心在一起做为切入点, 向学生提出“从片中, 你看到了什么? ” 通过学生的发言, 从而揭题。 这样的导入设计, 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营造课堂气氛, 对揭题铺下了垫笔。

(二) 初感课文

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 。 所以我对学生提出“读正确、 通顺, 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的阅读要求后, 让学生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这个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 深入体会

在初读的基础上, 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 找出来用‘——’划出, 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 “文中谁令你感动? ” “阿姨, 母亲是怎样做的? 怎样说的? ” 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 理解课文内容。 找出重点语段,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时, 我设计了“移情体会” 的环节, 提出“如果这位阿姨没有这样做, 结果会怎样? ” “如果妈妈责备, 甚至辱骂那位护士, 结果会怎样? ” 这两个“如果” 引领学生展开想象, 换位思考, 切身体会文中受帮助的奶奶和受鼓励的实习护士的感激之情, 更体会到阿姨“处处为他人着想” 和母亲对护士的“宽容、 理解、 鼓励” 高贵品质。 这个环节的设计揭示课文的主题, 同时实现课文的教学目标和突破课文的重点、 难点。

(四) 课外延伸

学生受到课文中人物的品质影响, 然后让他们走出文本, 联系生活实际, 提出“生活中, 有这样将心比心的事吗? ” 让学生交流, 说一说, 不仅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也陶治了他们自己的心灵, 同时实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 认识到“遇事要将心比心, 多为别人着想, 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 接着让学生试着说说“将心比心” 这个成语的理解, 体会“将心比心” 指的是用自己的心比别人的心, 为他人着想。 最后与学生一起共勉台湾作家罗兰的名言: 如果每一个人与别人相处的时候, 都能先想到别人, 后想到自己, 多想到别人, 少想到自己, 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 而且可以减少悲剧和恨事。

四、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本静态的呈现, 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 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 更突出课文的主旨。 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阿姨” 、 “奶奶” 、 “母亲” 、 “护士”以及她们之间的关系和文中的关键词句做为板书。

将心比心会使

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阿姨帮助奶奶母亲鼓励护士

9、 自然之道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自然之道》。 下面我将从教材,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 说教材

《自然之道》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 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 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 不顾向导劝阻, 要向导赶走食肉鸟, 把幼龟抱向大海。 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 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 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 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 以为外面很安全, 就从巢中鱼贯而出, 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 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 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 但要注意这是一项长期训练的内容, 不能要求过高, 不能急于求成; 在进行精读课文时, 要让学生交流的自己的阅读感受, 从中受到启示: 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

根据四年级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课标的要求, 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 难点:

教学目标:

1. 认识 7 个生字, 会写 14 个生字, 正确读写“旅游、 侦察、 愚蠢、 争先恐后、 若无其事”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 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启示。

3. 丰富见闻, 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说教法

本篇课文讲的是关于自然界的规律, 内容相对抽象, 与学生的生活、 知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 我准备采用视频课件和谈话法来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接着, 让学生自读自悟, 自学生字词,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初步了解怎样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然后,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 突出重点, 精读研讨, 落实词句段训练, 指导有感情朗读; 最后, 总结升华, 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明确做事要遵循“自然之道”。

三、 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本课的教学, 我将引导学生采用先了解每部分内容, 再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的方法,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抓住文中描写作者和向导心情变化, 联系上下文, 采用对比、 抓重点词句, 体会思想感情并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表现出来; 通过交流感受或启示, 拓展延伸, 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

四、 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首先, 我会用课件展示海龟蛋和小海龟出壳时遇到的各种危险情景; 接着, 我会让学生说说: 你看了这样的情景, 想说些什么;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 老师用 “有一个人, 亲眼目睹了刚出生的小海龟被食肉鸟咬啄的情景, 他会怎么做, 你们想知道吗”来导入新课, 随后, 板书课题, 让学生说说: 你读了这个课题, 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出示自学要求,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1). 带着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课文, 自学生字词。

(2). 自由朗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思考, 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3). 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 检查自学情况:

(1) 用课件出示生字词, 指名读, 小老师教读, 小组读, 赛读;

(2)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对这些同学的朗读情况作适当的评议;

(3) 指名回答: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 引导学生总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 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 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 了解每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 再把每部分内容提要连起来想一想, 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 突出重点, 精读研讨

1.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 到第 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我和同伴”看到了什么? 是怎么说、 怎么做的? 向导又是怎么说、 怎么做的? 议一议: 向导明知“我们”的想法和做法会害了幼龟, 为什么不制止, 反而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 他这样做, 你有什么想法?

2. 抓住向导说的话: “叼就叼去吧, 自然之道, 就是这样的”,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想想“就是这样的”是怎样的? 为什么向导会“若无其事”地说? 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3. 这句话该怎么读?

4. 从我们刚才的理解分析中, 你知道“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 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四) 交流感受, 得到启发

作者和同伴是好心办了坏事, 原想救助这只可怜的小海龟, 却没想到给更多的小海龟带来灾难。 你们读了课文, 有什么话想说吗? 把你们的感受或得到的启发说给同学们听听。

(五) 巩固复习, 练写生字

1.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 齐读, 说说想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和字形。

2. 重点提醒同学们分辨“幻”和“幼”, 提醒大家写“啄”字时不要忘了带点。

(六) 反馈质疑, 了解学情

同学们, 经过学习, 你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了“自然之道”, 也懂得了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自然规律, 否则, 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提出来, 同学们一起讨论解决。

(七) 布置作业。

1. 练写课后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到读书笔记里。

《自然之道》 说课稿 来自费尔教育。 点这里回到顶部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黄河是怎么样变化的》 。 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 把握课标, 说教材

v《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是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的选读课文。

v 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 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 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 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 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 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 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从中受到启示, 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基本理解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本课的学习目标

教材中编选本篇选读课文的意图一是适当增加学生的课内阅读量, 为学生阅读的自我检测提供材料, 二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综合选读课文的特点和本篇课文内容实际, 我将本课安排一课时教学, 教学目标定位为:

v 认知目标: 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 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

v 能力目标: 通过多媒体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 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 在获取、 过滤、 分析、 处理、 重组信息的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v 情感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和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渗透科学的自然观, 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 以生为本, 说学情

v 为了符合新课程的改革, 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顺应教育人本化的趋势, 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 培养、 提高的过程。 让学生在民主、 宽松、 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 全程、 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 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 我班学生虽没见过黄河, 但他们求知欲强, 思维比较活跃, 善于小组讨论问题。 所以我在教学中, 根据他们的特点, 采用了电教化教学手段、 激趣设疑和小组讨论等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 突出主体, 说教法

v 本课教学, 我以“导与学” 课题研究的思想为指导, 教学中, 运用“导放结合, 自学为主” 的方法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文本, 探究问题, 感悟思想内容, 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v 情景导入法: 通过播放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洪水泛滥的片断对比, 引出课题。

v 任务驱动法: 通过呈现任务的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v 演示法: 通过“地上悬河” 形成过程的演示, 加深对黄河变化过程的理解。

v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四、 关注发展, 说学法

v“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新课标语) , 肯定了阅读中应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内容。更由于本课的课型特点, 突出强调了学生的独立阅读, 所以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采用“独立阅读, 自我检测” 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活动。

v 协作式学习方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由组长组织, 便于交流合作, 协作学习。

v 探究性学习方法: 提出要求, 由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自己设计、 解决, 从而达到复习巩固、 拓展延伸的目的。

v 讨论、 总结学习法: 通过讨论、 总结归纳和思考练习, 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

v这样, 学生在阅读实践与自我检测的过程中, 锻炼了能力, 发展了思维。

五、 重视实践, 说过程

v(一) 情景导入, 明确学法

v 首先, 展示黄河及黄河流域的图片, 同时配以背景音乐。 这组图片的展示及音乐所起的作用, 使学生对黄河产生直观的印象、 美的感受。 并通过字幕介绍“黄河, 是我国第二长河。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黄河,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 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

v 当学生还沉浸在黄河的美丽风光时, 再出现一组黄河洪水泛滥的图片。

v 两组图片的对比, 引出“黄河变了, 它是怎样变的呢? ” 学生头脑中充满了疑惑, 激发起强烈阅读课文的欲望, 板书课题, 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v2 、 明确学法。 告诉学生这节课仍采用“独立阅读, 自我检测” 为主要学习方式, 训练和检测大家的阅读能力。

v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 补充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

v(二) 、 读通课文, 感知内容。

v1、 引导学生自由读文, 读通课文, 感知内容。

v2、 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抽读生词)

v(三) 、 独立阅读, 自我检测。

v1、 展示提纲, 引导学生阅读, 小组合作交流

v 自学提纲: 一、 黄河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 黄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归纳出两点原因) 三、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 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 自由组合, 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汇报合作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 交流辩论、 达成一致, 既提高了学习效率, 激发了学生思维, 锻炼了学生的说、 辨、 析等能力, 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 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v2、 全班反馈, 检测自学情况。

v 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 “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 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我再次出示一些图片等资料, 特别是对于悬河, 我特意制作了一幅悬河形成的示意图。 通过欣赏视频材料, 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v 在学生的汇报中介绍课文的一些说明方法。

v 而对于黄河的人为污染, 以及相关黄河的治理, 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保护母亲河, 保护环境的紧迫性, 应该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完成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v 本层次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师生共同评议大家的学习情况。 在学生独立阅读, 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只在问题的疑难处稍作提示与点拨。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v 板书设计

v 变化: 摇篮——祸河

v 原因: 自然人为

v 治理方案: 一、 牧林为主

v 二、 保护森林恢复植被

v 三、 明白道理

v 通过以上的板书设计, 我们可以理出文章的脉络: 科学家从黄河变化的过程、 原因中, 寻找出治理黄河的方案; 中华民族的“摇篮” 因为水土的流失、 人为的破坏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 祸河通过合理规划、 兴修水利, 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由此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 、 “保护大自然” 的思想感情。

v(四) 、 拓展延伸, 谈谈感想

v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及身边的环境问题谈谈读后的感想。

v 同时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 出示小练笔: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为治理黄河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五、 总结全文。

v 简单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学习本篇课文所采取的方法。 号召大家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建设成人类最美丽的家园。

六、 实践作业:

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想一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有何治理办法。

11、 蝙蝠和雷达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蝙蝠和雷达》 。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法和学法, , 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 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 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都是围绕有关科学内容来选编的课文。 《蝙蝠和雷达》 这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 找出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 并从中受到启发, 给飞机装上雷达, 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 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兴趣的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 叙述思路清晰, 逻辑性强。 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以及学生热爱科学, 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在教学中, 我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和本课的特征, 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

1 通过学习, 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生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2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

1、 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2、 培养学生的乐于读书查阅搜集资料的的能力。

思想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爱科学, 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2、 抓住重点词句, 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教学难点: 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是建立在本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上的,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三、 说教法、 学法

在教学中我以读、 听、 说训练为主, 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清楚,更直观的了解蝙蝠是怎样飞行的, 飞机又是怎样在夜间安全的飞行的, 我利用电脑制作了课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了解, 起到了学习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在学法中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调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爱学、 乐学。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游戏引入, 激发兴趣

1、 再度组织游戏“蒙眼捉人” 的游戏展示自己的想出的高效办法。

2、 引导学生谈体会和发现。

(1) 在眼睛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 又耳朵与其他东西配合起来, 可以发挥目标。

(2) 要发现目标并不一定需要眼睛。

3. (出示课件图片简单) 回顾上节课内容, 进入新课

(出示蝙蝠图片) 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 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 是哺乳动物; 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 (出示雷达图片) 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 雷达可以搜索敌机; 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过渡: 同学们, 蝙蝠是一种动物, (贴蝙蝠图片) 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 课题中为什么用“和” (板书 “和” ) 把它们连起来, 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有趣的发现之旅。 (板书课题) 课文那个部分是揭示了蝙蝠夜行的奥秘呢? 科学家又是怎样揭开这一生物之谜的呢?

二、 自主阅读, 填表说图助学(学习 4、 5、 6 自然段) 内容浅显我以小组合作学习看表填空

1. 快速阅读 4、 5 两个自然段, 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 附试验报告:

试 验 方 法 结 果 证明的问题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没响 夜间飞行不靠眼睛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铃铛响个不停 夜间飞行

靠的是嘴和耳朵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 铃铛响个不停

3. 学生读书、 讨论、 填写报告。

4、 请一名学生说, 教师播放课件

5. 每组选一个代表介绍试验情况, 教师同时播放电脑软件。

6、 在请同学回答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7. 屏示、 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 蝙蝠夜里飞行, 靠的不是眼睛, 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理解“配合” )。那么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三、 合作阅读, 突破重难点(学习第七、 第八自然段)

1. 学习第 7、 8 自然段, 小组合作探究: 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雷达是怎样探测障碍物的。

2. 师生反馈, 相机展示课件。

一) 理解蝙蝠如何利用超声波探路

1. 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学生默读思考)

2. 读懂了吗? 拿出与蝙蝠有关的卡片边摆边说。

3、 谁能把这四张卡片: 嘴巴、 耳朵、 超声波、 反射” 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 指名贴卡片。

5. 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6. 多媒体演示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

7. 让我们一起用赞赏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 科学家根据蝙蝠能在夜间安全的飞行的原理给飞机装上了什么? 雷达竟是怎样工作的, 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二) 理解飞机如何利用雷达探路

1、 飞机是怎样用雷达探路的?

2、 多媒体演示飞机利用雷达探路的特点。

3. 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 荧光屏、 无线电波, 反射” 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 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指名进行比较。

②师生评议、 补充。

多媒体显示: (以反馈教学收获)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四、 扩展练习

过渡句: 播放课件飞机能在夜间安全的飞行是从动物身上的到的启示, 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你们通过自己阅读查找, 还了解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

(学生汇报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 )

教师播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五、 总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掌握或了解了什么知识?希望以后有时间多读课外书, 掌握更多的知识。

(学生汇报)

五、 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的动物, 想想能从它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设计成小发明。

六、 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板书, 这样的板书使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课文内容, 突破了重难点。

11. 蝙蝠和雷达

超声波蝙蝠障碍物耳朵反射启示天线无线电波雷达障碍物荧光屏反射

12、 大自然的启示

各位评委, 下午好。 今天我就人教版第 8 册第 12 课《大自然的启示》 进行说课。 下面我将紧扣略读课文的特点准备从教材、 设计理念、 教学程序、 课堂特点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第一方面、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了两则科普小短文, 再次激发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打扫” 森林》 讲述的是林务官的一纸命令给森林带来了毁灭性的灾害。 《人类的老师》 介绍了科学家们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 运用于发明创造。 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 研究大自然的特点以及生物的特性, 从中受到启发, 才能科学、 有效利用大自然规律, 为人类服务。

这两篇虽然都是说明文, 但在语言特点上有所不同, 《“打扫” 森林》 的语言生动活泼, 而《人类的老师》则平实简明。

2、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 学生热爱自然的情绪上涨, 初步学会理性的思考。 以文本为例, 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因此, 本课是学生自主运用对话文本的方法, 在读中感悟, 进行适当的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3、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课文特点, 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点, 以新课标阐述的理念为背景, 预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A. 默读课文, 借助拼音读通全文。

B. 运用前两篇概括内容的方法, 概括本课两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C. 抓住重点语句的学习, 加深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发, 激发学生对仿生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4、 教学重难点; 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迁移学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而深层次地领悟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发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5、 教师准备: ppt 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仿生学的相关信息等

第二方面、 说设计理念与总体教学思路

1、 以上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制定是贯彻了以下教学理念。

识字

借助拼音, 降低要求

略读课文中的字词教学不作重点, 主要体现在字词朗读不作检查; 字词理解不作重点; 字词赏析不作要求。

应用

以点带面, 迁移运用

略读课文教学要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 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 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

粗略

抓大放小, 有所侧重

略读课文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 。 大胆取舍, 突出重点, 有所失而有所得, 一课一得, 得得相连。 

自主放手阅读, 体现个性

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 自主地学习, 自主地评价, 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 让

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

2、 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总体思路:

一、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二、 朗读提示, 把握目标

三、 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

四、 课题入手, 解决难点

五、 总结收获, 练习写作

六、 布置作业, 积累沉淀

第三方面、 教学程序

为了把预设目标落到实处,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共分几大板块。

一、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加强单元整组教学的意识, 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 迁移写法的作用。 】

二、 朗读提示, 把握目标

浏览“阅读提示” , 概括这节课的任务, (内容 启发 积累) 交流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 学生参照阅读提示, 明确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这样的方法更有实效性。 】

三、 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默读全文, 借助拼音读通全文, 发现本课在形式上的特点。

2、 浏览全文, 完成第一个任务: 短文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 如何将一篇长长的文章浓缩为精炼的几句话? 】

从《自然之道》 的内容的概括找到启发, 套用格式: ___________的故事, 告诉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简单地说, 它讲的就是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 人(破坏) 自然, 这个启示是种“警示”同样, 《人类的老师》 可以参考之前学习的《蝙蝠与雷达》 概括内容的方法:从__________________得到启发, 解决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简单地说, 它讲的又是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 人(利用) 自然, 这个启示是种“启发”

【设计意图: 学生独立概括文章内容有点困难, 借助已经学过的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把文章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提炼为“破坏” 与“利用” , 把启示解读为“启发” 与“警示” , 这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本质的理解。 】

四、 课题入手, 解决难点

1、 读小标题, 提出困惑。 学生能自己解的小问题先解决, 留下大问题一起探讨。

【设计意图: 文章的题目就是学习的切入点, 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也就是阅读文本的兴趣。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深究, 对简单的问题可以粗略带过,抓住那关键的, 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问题加以研究, 把时间用到刀刃上。 】

2、 圈圈重要的字、 词, 画画感受深刻的句子, 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帮助自己解决剩下的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 教会阅读方法, 尝试自主解决问题, 这样对文本的解读才会更加深刻。

3、 交流时: 用图示法理清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 理解生态失衡的内在原因是领会启示的关键。 用图示法将长篇大论的文字提炼为几个关键词,再画上箭头就能清楚地表示事物之间的联系。 这样, 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一目了然了, 深入浅出。 】

五、 总结收获, 练习写作

1、 谈谈从一篇短文中获得的启发, 也可以谈谈整篇文章获得的启发。

2、 归纳本单元表达启示的思路: 故事+分析, 问题+动物优点+效果, 以及用设问句连接故事与分析, 问题与动物优点, 承前启后, 过渡自然的方法。 在交流搜集到的仿生学资料后, 仿照《人类的老师》 写一个片段。

【设计意图: 通过对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梳理, 教会学生写作表达的思路与方法, 使学生将从精读课文所学到的“法” 有用“法” 之处, 做到有机会学以致用。 】

六、 布置作业, 积累沉淀

七、 板书:

12 大自然的启示

一、 说教材。

《大自然的启示》 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 有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 《打扫森林》 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 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 杂草、 枯枝烂叶砍光除尽, 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好心办了坏事, 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 《人类的老师》 短小而又充满趣味, 通过生动的事例, 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 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告诉人们要利用大自然的规律, 科学合理的开发、 利用大自然, 为人类服务。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 认识 8 个生字。

2、 朗读课文, 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认识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 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 激发阅历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 说教法: 指导学生自学。

三、 说学法: 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 说教学过程及设计理念:

(一) 复习导入

以本单元学过的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导入新课, 并指出与其它课文的不同, 有小标题。

(二) 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课文内容。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小环节, 即:

1 、 自读课文, 把课文读通顺, 同桌检查生字词。

2、 快速浏览课文, 这两篇课文各讲了什么内容? 目的在于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概括出课文内容。

(三) 抓住重点, 合作探究。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 我设计的意图是指导学生自学, 所以我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 先自主学习, 有不懂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 讨论自己的看法。 在汇报时有说不好的地方我适当点拨、 指导, 在汇报感受深刻的句子时,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谈体会,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并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指导朗读。 在学生体会了重点句后, 我又让学生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 整合知识, 深化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假如这两篇短文的主人公——林务官和科学家们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 栏目的节目录制, 面对镜头, 他们分别会说些什么? 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对两篇短文的主人公再认识, 深化文章主题。

(五) 板书设计

板书以两篇小短文的标题, 概括出了主要内容, 无知违背、 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 违背就会受惩, 利用就会受益, 简单明了, 也富有概括性。

13、 夜莺的歌声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夜莺的歌声》。 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 说教材

《夜莺的歌声》 是人教版新课标第八册语文教材第四组中选编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 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 巧妙同敌人周旋, 用口哨学鸟鸣, 为游击队传递信息, 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 以空行为标志, 写了四部分内容: 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 然后写游击队消灭了敌人, 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 “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 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 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 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受到热爱祖国, 仇恨法西斯的教育。 二是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 说教学目标

《夜莺的歌声》 这篇课文被安排在第四单元, 本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取材, 本组教材的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 倾吐了孩子们对和平的呼唤。 教学本组课文时, 要帮助学生在把握每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大纲要求, 结合本课特点, 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A 类

1、 认识 8 个生字; 会写 14 个生字。

2、 能正确读写“沉寂、 盘问、 口哨、 埋伏、 凝神、 鬼子、 汉子、 烧毁、 木屑、 蘑菇、 呻吟、 宛转”等词语。

3、 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

B 类

1、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了解课文内容。

2、 理解部分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 类

从故事内容中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三、 说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 理解部分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四、 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因此, 本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采用默读与朗读结合, 同时在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 开放讨论中理解体会文章中的语句,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五、 说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

以王二小的故事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在这里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故事导入, 学生会对学习本课更有兴趣。)

第二板块——检查预习情况。

朗读课文, 学习生字词。

(课标指出, 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基础。 在学习课文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既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 也加强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三板块——整体把握课文

看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在新课标第二学段关于阅读的目标中强调, 要让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而且这也是学习本组课文的一个训练要点。)

第四板块——学习每一部分

划出写小夜莺言行的语句, 学生讨论理解, 并指导朗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 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 有所感情,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组织全班同学以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14、 小英雄雨来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小英雄雨来》。 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 说教材

(一) 、 教学要求:

1、 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阅读, 初步理解内容, 学习小英雄雨来热爱祖国、 憎恨敌人、 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2、 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读后能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 练习给每一部分课文加小标题。

(二) 、 教学重点、 难点: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 、 教学时间: 1 课时。

二、 说学情:

在教学本课之前, 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一篇和战争有关的课文。 对于已经有所了解, 这是顺利完成本课教学的有利条件。 但由于四年级学生阅历浅, 对本文中涉及环保的科学道理较难理解, 根据这些实际, 在教学时我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 说教法:

1、 朗读教学法: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 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 才能在读中感知, 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本文是以小云雀和妈妈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 语言生动有趣, 适合朗读。 在教学中, 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 采用不同形式的读,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感悟课文内容。

2、 情境教学法:

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 体验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这样往往比教师单一的讲解更深刻。在本文教学中, 我以语言描绘、 图画展现、 表演体验等不同方法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课文内容。

四、 说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 老师、 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只有深入文本和文本进行深入的、 多层次的对话, 才能深刻领悟课文内容。 因此, 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用读读、 圈圈、 议议的方法, 以读悟语, 以读促解,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五、 说教学过程

本文虽是略读课文, 但由于篇幅较长, 可以安排一课时完成。 教学中要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先通读课文, 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了解雨来是哪里人, 生活在哪个年代? 为什么称他是小英雄? 大体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全文研读时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 思考, 特别重点理解“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 在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最后进行总结扩展。

1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 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 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的课文.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 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 接着深情回忆"我"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 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 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 用生命捍卫和平; 最后, 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 维护和平, 制止战争!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 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 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 和平之花' ",树立维和的观念.

二, 说教法: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 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 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 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 语言朴实, 情感强烈, 读之催人泪下. 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 较难体会这种情感, 因此, 我在教学时注重:

(一)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 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首先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 为学生创设情境. 因为学生们均来自农村, 信息资源渠道狭窄, 闭塞, 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 教师把远程教育资源经过选择, 整合, 加工后再现情景, 让学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势, 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其次, 根据新课标理念, 教材和学生实际, 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适当选用: 利用图片, 数字等资料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大量系统的事实资料, 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 世界并不太平", 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 也更准确地理解"世界并不太平", 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 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 树立维和观念.

(二) 引导学生多揣摩, 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

教学中,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 教师梳理出四个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及信中"我"的呼吁重点理解体会, 感悟交流. 教学中还采用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雷利, 你会怎样介绍爸爸假如你是雷利, 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 你的心情会怎样 „„从重点语句(如"失父之痛"的句子, "世界并不太平"的语句以及"对渴望和平的情感"的句子等) 的揣摩, 情感体验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三) 加强指导多读, 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

当学生真挚情感急于表达时, 读书是最好的表达方法. 教学中, 指导学生多读, 尤其是重点语句, 让学生读出感悟, 读出体会, 读出感情, 读出渴望, 特别是"救救孩子们, 要和平不要战争!"和"让二十一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 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 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等语句的朗读, 要达到本文情感的高潮.

三, 说学法: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 作者的情感学生从无体验, 他们对此难以理解. 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一) 观看图片, 进入情境.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 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 学生通过观看画面, 听师解说, 初步形成一种世界需要和平, 不要战争的意识, 也为课文的重点语句的理解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 质疑解疑, 理解感悟.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 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 勾画, 批注, 体会, 朗读) , 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 数据等) , 让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 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 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和观念.

(三) 升华情感, 拓展练笔.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 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除了从读文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 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 让学生在《让世界充满爱》 的音乐声中, 用一个词, 一句话, 一个符号等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 让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 一吐为快, 从而维和的信念更为坚定, 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 如努力学习, 掌握本领, 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四) 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 我认真钻研教材, 寻找了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 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 制定了本节

课的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情感目标: 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从而树立维和观念.

(3) 技能目标: 让学生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 以及培养学生质疑, 解疑的能力.

这样, 教学目标明确了, 上课也就能有的放矢, 较圆满地完成预期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程序的设计上,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见教学步骤) , 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能得到合理运用, 远程教育资源的取舍, 使用均要与教学内容相融合, 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 为教学过程服务, 使课堂教学因此而生辉添彩, 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 说板书:

随机抓住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闪光点"及时板书, 使板书提纲列挈领, 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 重难点,起到引领, 启发等作用.

16、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 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 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 , 这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 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 揭发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 发出对和平的呼唤。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通过战争与和平情境的对比, 让学生认识战争对人与自然的破坏性、 培养学生维护和平, 共创和谐社会的责任。 全诗共五个小节, 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小节) 描述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 第二部分(第五小节) 发出祈盼, 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 一同享受和平的美好。 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两个意图:

一是激发学生憎恨战争、 维护和平的情感。 二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 说目标

本课所订的教学目标是

1 、 认识4 个生字

2 、 了解诗歌的内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此目标能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订立, 订得比较准确, 有针对性, 能着重对内容的理解和朗读能力的培养。 充分体现教材重点, 突破难点

三、 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 说教学难点: 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五、 说教法、 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 采用启发谈话法、 提示法、 对比法、 指导朗读法的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法、 自主学习法、 情境学习法的学法。 。 即引导学生重感悟、 重积累、 重情趣、 重迁移,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自读、 自悟, 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 教具准备: 课件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流程本节课共有五个环节: 品读诗文, 享受春天; 感受战争; 充满希望, 再享春天; 小结; 拓展作业。

<一>、 品读诗文, 享受春天

1、 俗话说: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严教师就用深情而优美的语言谈话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导语: 同学们, 当我们沐浴着春光, 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尽情享受和平, 安心学习的时候,你可曾想过, 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正笼罩着战争的阴影, 有多少人正期盼着和平!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

2、 享受 春天

学生在严老师的带领下品味描写春天的诗句, 完成表格, 并引导学生享受美好而宁静的画面, 畅谈脑海中美丽的画面(此处的说话训练让学生体会到享受春天的幸福和快乐, 也为下文体会战争的残酷不能享受春天的遗憾奠定情感对此的基础)

< 二>享受春天之后严老师又用转折性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第二环节: 感受战争(这部分是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整体感悟, 综合探究。 课标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老师仍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 指导学生在交流、 倾听、 研讨、 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受到情感熏陶。 )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看战争片和战争图片, 再自由读课文完成表格后半部分, 并谈谈战争过后,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使学生感受战争强大的破坏力以及带给动物和人类的伤害, 体会战争的苦涩, 从而激发憎恶战争的情感)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前四小节的共同点, (出示把„„又把„„还把„„甚至把孩子们的乐园也摧毁了的练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通过一次次的提问和朗读激发学生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的控诉, 一种对战争的抗议) 。 再指导朗读(在这里老师先鼓励学生多种形式朗读教学内容, 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 循循善诱, 逐一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体会到参与的乐趣。 真正使朗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然后自然地突破了难点: 学生很容易就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此设计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会水乳交融, 相得益彰。 ) 最后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此处教师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 适当拓展学习资源, 拓宽学习渠道, 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从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拓宽视野, 从学而到扶、 从扶到放,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充满希望, 再享春天 学习最后一小节。 (叫几个学生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来。 读中悟, 悟中读, 加深理解世界儿童的心愿)

<四>、 小结

这一环节严老师会用深情而又转折性的语言带领学生深化并感受孩子们制止战争、 维护和平的愿望。

<五>、 : 《儿童和平条约》

让学生自读“阅读链接” 《儿童和平条约》 , 并布置作业

七、 说板书, 板书是课文内容的精华, 本课布局合理, 简洁, 突出课文的重点, 使人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这节课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学法, 用学生的“学” 决定教师的“教” 。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 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 同学交流。说课完毕。

17、 触摸春天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触摸春天》。 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说教材】

一、 教学内容 《触摸春天》 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二、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 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 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本课所在的第五组课文都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 所选的4 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 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 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 激发对生命的思考, 从而更加珍爱生命。 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 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

1 、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体会其表达效果, 增加语言积累。

2 、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 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 思考, 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 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升华自己的认识。

3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四、 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 深沉, 学生年龄较小, 生活经验不够丰富, 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 作者用细腻的眼光通过盲女的细小动作揭示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道理, 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由此可见, 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渗透, 因此, 我采用利用C AI 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 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课外文本拓展来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

【说学情】

学生对盲人的内心世界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 这对理解课文, 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有一定障碍。 因此,我将在课前安排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体验活动, 让学生闭上眼睛, 通过走路、 读书、 写字等行动,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 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说教法】

本课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 学生采用勾画、 批注、 交流、 朗读、 书写等方法来学习课文, 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通过品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 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 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

【说教学准备】

C AI 课件包括《千手观音》 的舞蹈片段、 课文图片、 海伦·凯勒的照片及音乐磁带。

【说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 导入课文

我让学生欣赏舞蹈《千手观音》 片断, 并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目吗? 看了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的感受可能只停留在对节目的赞美, 我适时提醒学生这是一群残疾人表演的, 从而引入课文: “一群残疾人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 真是一个奇迹。 有个盲女孩也创造了一个奇迹, 让我们跟随着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吧! ”随即板书课题。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 “教人不见情趣, 必不乐学。 ” 播放大家熟悉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 生动、 鲜活的情境极富感染力, 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 品析语言, 探究体悟

首先提出问题: “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 ”板书: “创造奇迹“。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找一找, 并在书旁标注自己的感受。 再在四人小组内讨论, 接着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发言, 用课件相机出示语句, 帮助理解。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句子, 如 :句子一: “安静在花丛中穿梭。 她走得很流畅, 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

我提出问题: “为什么你认为这是个奇迹? ”学生可能会回答: “因为她是一个盲女孩, 却能在花丛中走的很流畅。 引导学生抓住“流畅”一词, 让学生感受一个盲童能够流畅的在花丛中穿梭说明她对生活的热爱,同时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热爱之情。

句子二: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 在花香的引导下, 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 季花。 ”用课件出示另一句子“她伸出双手, 在花香的引导下, 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 季花。 ”让学生比较朗读,说说哪句更好, 在比较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感受安静创造的奇迹, 同时读出作者惊讶。

句子三: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 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 真是一个奇迹! 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 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 ”先让学生说一说对“竟然”的理解, “竟然”可以换成什么词? 用“竟然”来说一句话。 通过这个过程既对学生进行的词句的训练, 又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奇迹。 接着我说: “现在大家都是安静, 请闭上眼睛, 伸出双手, 边听老师的朗读边想象做动作, 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一环节的安排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安静当时的感受, 使学生与安静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了解到正是因为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才是她抓住了这美好的瞬间。

句子四: “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 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提出问题: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这一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再次深入安静的内心, 去体会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这个版块的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 老师要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以引导, 所以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把握的难度也相对大些, 因为学生交流的答案不是按照教师预设的进行, 需要教师随机应变, 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 总结收获, 升华情感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轻声读一读课文, 再次享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 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通过音乐的渲染, 使学生沉浸在安静的体验中, 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接着用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千手观音》 剧照、 海伦·凯勒的相片, 教师随机旁白: “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 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 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 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 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 被美国《时代周刊》 评选为2 0 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从这些事例中你受到什么样的启发或感受? 请随着音乐, 打开心灵之窗, 写下自己所思所悟。 ”教师巡视, 发现好的感悟向全班推荐。 最后总结(屏幕打出语句)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 引导学生齐读这句话。

本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画面的运用、 音乐的渲染和课外人物的介绍, 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 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 从而明白: 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残疾人也不例外。 当最后出示引领全文的这句话时, 使学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 自然的突破了难点。 同时通过写所思所想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使读、 写很好的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四、 积累语言, 课外延伸

1 、 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抄写和背诵下来。

2 、 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 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 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团结合作、 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该积极提倡。 ”设计办小报的作业, 正是基于这一指导精神。

【说板书】

安静──创造奇迹──热爱生活

板书的设计突出教学重、 难点, 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 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1 7 、 触摸春天

《触摸春天》 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 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 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本课所在的第五组课文都是围绕“生命” 这一专题展开的, 所选的 4 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 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 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 激发对生命的思考, 从而更加珍爱生命。 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 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本课教学中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体会其表达效果, 增加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 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 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升华自己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 深沉, 学生年龄较小, 生活经验不够丰富, 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 作者用细腻的眼光通过盲女的细小动作揭示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这样深刻道理, 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由此可见, 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渗透, 因此, 我采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 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课外文本拓展来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

本课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 学生采用默读 、 体会、 交流、 朗读、等方法来学习课文, 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通过品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 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

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略)

1、 回顾复习, 导入新课。

2、 走进文本, 深入读文。 (设计意图: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抓住文中最关键的语句段落, 引领学生调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 联系上下文, 读中感悟, 以读见悟。 这样既理解了文中重点句子, 体会到了主人公热爱春天、 热爱生命的感情, 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

3、 交流资料, 阅读链接。

4、 课堂总结。

5、 布置作业。

① 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抄写和背诵下来。

② 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 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 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 为主题的板报。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团结合作、 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该积极提倡。 ” 设计办小报的作业,正是基于这一指导精神。 ) 〕

6、 板书设计

神奇的灵性→触摸春天

热爱生命

(板书的设计突出教学重、 难点, 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 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

18、 永生的眼睛

各位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略读课文《永生的眼睛》。 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二、 说教材

拿到文章, 我站在普通读者、 学生和教师的立场反复研读了课文。 感受到第五单元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 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 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题目“永生的眼睛”中, “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 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 永不泯灭。 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 “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三、 说学生

四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 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 感悟到生命的美好, 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 但是我想, 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 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四、 说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不但要吃透教材, 而且要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 才能驾于全局。 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 “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 ”因此,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 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认识 6 个生字, 理解“角膜、 永生”等词语。

2. 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 为什么而感动”、 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3.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读课文; 在对话中培养关爱他人、 帮助他人、 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珍惜和热爱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4. 了解角膜捐献, 对捐献角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其中教学目标 2、 3 是本课教学重点, 目标 4 是教学难点。

五、 说教法、 学法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方法得当, 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 践行新课程理念, 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 教师、 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话是阅读的本质, 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 因此, 营造一个和谐的、 高效的对话课堂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对话是参与对话的人员围绕主题平等地表达(包括各种形式) 内心的思想和情感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对话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入, 对话的外延不断拓展, 对话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从中获得新的思想和情感。因此, 对话不仅是一种本质, 更是一种策略。 本节课设计中, 我即采用我校邢秀凤老师创设的获得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政府奖) 的“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形成了以“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 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 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 “由点拉线、 由线画面、 由面及点”的主题鲜明、 各环相融、 对话引证式的课堂结构, 并具体设计了“预习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的教学流程。

六、 说教学流程

上课之前, 我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这是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的重要素材。

(一) 导入课文, 揭示课题

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 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 富有感情与哲理的导入, 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心距的桥梁, 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接近了。 这篇课文学习中, 教师首先配乐朗诵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见光明的人写的文章。 读完后教师说: “这位重见光明的人在呼唤、 在寻找给他带来光明的使者, 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谁呢?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它是由美国的琳达·里弗斯写的作品《永生的眼睛》 ”。 这样的导入, 为后面的对话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为后面参与你“因为什么而感动”这一主题的对话打下基础。

(二) 出示对话核心主题“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教师说: “同学们, 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 当我读第一遍的时候, 我有了一种感动。 当我读了很多遍的时候, 我的心中涌动着许多的感动。 在同学们预习的时候, 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感动。 文章为什么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动, 我们感动的究竟是什么? 今天这节课, 就让我们来交流这些感动, 共享这些感动。 ”这一“对话核心主题”的确定, 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 创作的意图、 学生和教师的感受等多方面因素, 符合阅读心理和规律, 能够使对话有效展开。

(三) 引出分主题, 运用对话依托点展开对话

首先, 让学生默读课文, 用心灵与作者交流, 与文本对话。

接着, 学生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动,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引导。 我预设学生会提出因为文章中人物的“富有爱心”、 “勇于奉献”、 “热爱生命”而感动, 这些就是分论点。 教师追问: 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 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和其他资料读一读、 说一说。 这些语子和资料就是“对话依托点”。 此中, 我预设重点把握两个语段, 这两个语段是文章表达思想的重点段。

第一个语段: “琳达, ”爸爸坐到我身边, 平静地说,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 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 你妈妈和我就认为, 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 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原来, 他和妈妈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

这一段, 教师通过创设一种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深入对话。 首先,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和琳达的态度是不相同的并找到相关的段落朗读; 其次, 教师以“能给予别人的东西有很多种, 身体是最珍贵的。 中国的传统说法是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能损伤。 面对着捐赠器官这件事, 琳达是痛苦难忍, 可父亲却如此平静, 难道父亲不爱妻子, 不尊重给予自己身体的父母吗? ”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得出: 父亲爱妻子、 爱自己、 尊重父母, 但也爱别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爱吾生命以及人之生命”。 这时,教师适时补充呈现关于眼角膜的资料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中能反映作者渴盼得到光明的部分文本, 说明对于盲人而言是多么渴望得到角膜重见光明, 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 真正地为琳达父亲感动。 然后在感动中全班齐读该段, 并以“这时, 你想对琳达的父亲说些什么”的方式表达感动。

第二个语段: “在这一刻, 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我紧紧地搂着温迪, 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这次, 我为自己的女儿——14 岁的温迪而骄傲。 ”教师通过“作者说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那么, 父亲留下的更是什么? ”来帮助学生体会“热爱生命的精神”; 用“‘我为我的女儿, 14 岁的温迪而骄傲! ’作者用了 14 岁这数字词, 想说明什么? ”来启发学生与作者自己 14 岁的时候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感受温迪的富有爱心、 勇于奉献和热爱生命。

第三, 我出示本文后面没有选进课文的结尾, 并再一次配乐朗读, 激发出学生对温迪更深的敬意和对“永生的眼睛”的内涵的更深的理解。

没有想到, 仅仅是两周之后, 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 我的可爱的女儿, 才华横溢的小温迪, 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 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 “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

失去温迪二周后, 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信上写道: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 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 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 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 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当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 教师用“看了这样的结尾, 你的心灵是否有了一种震撼, 你的心中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动, 把你的这份感动, 用你的笔写出来吧。 ”写好后, 请部分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要求读出自己心灵深处那份最深刻的感动。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 在呈现“对话核心主题”后, 学生们各抒己见, 运用“对话依托点“阐述“对话分主题”, 教极地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 通过“说课文内容”、 “品关键词句”、 “读相应语段”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 培养语文能力。

(四) 整合分主题回归对话核心主题, 升华“感动”, 延伸课外首先, 教师满怀激 qing 地说: “同学们, 人类美好的情感是没有国界的, 这来自异国的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我们为他们的富有爱心而感动, 为他们的——勇于奉献——而感动, 为他们的热爱生命——而感动……[此时教师手指板书, 加以动作上的暗示, 让学生接话]当我们拥有了这些感动之后, 让我们再来看看课题, 永生的眼睛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 仅仅是将要消失的眼睛在别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吗? 还有什么? (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 还指他们一家三代人富有爱心、 勇于奉献、 热爱生命的那种伟大的行动和美好的情怀将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感染着我们, 将永远流传下去, 得到了真正的永生。 他们这一家三代人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他们也是永生的。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 再来读课题。 并给予简短的时间讨论: “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人的不仅仅是角膜, 还可以是什么? ”并呈现资料加以说明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做的。 接着, 教师说: “如果你善于感动生活中的真、 善、 美, 善于为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动, 那么, 你将会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 ”课外延伸作业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用你的这份感动感染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吧。 ”

在对分主题进行对话之后, 教师通过总结, 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 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而感动的基础上, 拓展感动的外延, 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 促使学生在思想、 情感上的提升。 同时,这一课堂结束形式, 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 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

板书:

永生的眼睛

富有爱心

勇于奉献 感动

热爱生命

[效果预估]

本课设计, 我们围绕共同确定的“对话核心主题”开展对话, 因为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 提高了学生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的能力; 因为营造了良好的对话场、 围绕集中的主题、 紧紧地基于文本对话而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因为切实关注学生真实思想的表达和有意识地挖掘和研究文本冲突点而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19、 生命 生命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生命 生》。 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 说教材

《生命生命》 是一篇短小精湛、 富含哲理的散文, 面对什么是生命? 如何对待生命? 这是一个很宽泛抽象的主题, 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这篇课文通过捕捉飞蛾、 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和倾听心跳三个事例, 抒发了作者的三种感触:小飞蛾在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时极力挣扎——强烈的求生欲望, 生命是值得珍视的;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生命的诞生, 生命力是强大的;“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 感受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识, 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 写下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层思考, 表达了她强烈的生命意识、 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这篇课文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将它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之中, 懂得珍爱生命, 尊重生命, 善待生命, 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按照语文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 教师、 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不温不燥地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 通过读去理解, 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 珍惜生命。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好词佳句。 初步培养学生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生命的短暂与可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 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多角度地体验生命的真正内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获取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 培养自觉探究意识, 激发创新的欲望。

三、 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含义深刻的重点句子:

我可以好好使用它, 也可以白白糟蹋它

虽然生命短暂, 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四、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生命的感悟。

五、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 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 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本文前, 可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人生、 生命方面的名言, 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 为领悟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好准备。

六、 教学准备

1、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资料: 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 围绕“生命”的主题, 举出一个实例。

2、 教师课前准备: 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地选取有关对“生命”的感悟的内容, 设计几个有梯度的主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体悟生命的内涵。 以热爱生命, 珍惜生命, 善待生命使用生命, 这一主旋律烘托氛围,创设情境。 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幻灯片。

(二) 说教学方法

一、 教法

1、 课前做好较充分准备。 搜集与生命有关的名言和事例, 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语和评价语。

2、 采用整体感知、 研读赏析、 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 层层深入, 对学生进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熏陶和感染。

二、 学法

1、 通过品读课文、 交流讨论感悟生命力的顽强, 理解生命的真谛。

2、 通过畅谈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抒写对生命的感言, 提升对生命的认识, 升华文本内涵。

3, 根据搜集的资料,

(三) 说教学过程

一、 对话引入, 铺垫情感基调

二、 品读课文, 感悟生命顽强

三、 理念指导, 精心设计:

(一) 抓住语文本色, 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是母语教学的课程。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 发展语言, 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教学本课力求达到在赏析语言中感悟生命内涵, 在感悟生命中习得语言,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 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 重视体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体验感悟, 正成为阅读教学新的增长点。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 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 达成三维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

(三) 教学流程统览

1. 创设情境, 感知生命。(导其入境, 感知生命的神奇和美好)

2. 整体把握, 梳理脉络。(符合学生先整体感知的阅读心理)

3. 导读赏析, 品味语言。(领悟生命的坚持, 体会生命的顽强, 感悟生命的价值)

4. 回归整体, 升华情感。

5. 阅读推荐, 课外延伸。

四、 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境, 感知生命:

1. 出示课题, 引出问题: 生命是什么?

2. 动画课件, 创设情境: (师配音) 嫩芽从土里钻出来, 绿叶舒展, 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神奇! 五彩缤纷的花儿欣然怒放, 生命多么美好! 花丛中蜜蜂嗡嗡, 辛勤采蜜, 生命的价值在于劳动, 在于奉献。(通过直观的画面, 动听的音乐, 引导学生入其境, 辅之以教师诗意的语言, 生动的描述, 让学生对生命的神奇, 生命的美好发出由衷的赞叹)

(二) 整体把握, 梳理脉络:

回忆课文写了哪三个事例, 并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梳理课文脉络, 体现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 导读赏析, 品味语言:

学生朗读课文第四段, 找出写重点的句子, 画下来, 体会体会, 在书上做上批注。

交流读书的体会, 教师相机点拨、 引导。

(1) 扣紧“糟蹋”“好好使用”,

先让学生说一说: 也可以白白糟蹋它的含义, 用身边事例来理解怎样算白白地糟蹋, 刚开始学生不能很好举例, 只是笼统地说到为祖国做贡献就是好好地使用, 浪费时间就是白白地糟蹋。 经过讨论和引导终于从身边的小事举例, 讲到了捐钱捐物给需要帮助的学生、 在公车上让座等是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 上网、无所事是是糟蹋自己的生命, 在举例讨论后, 学生能更好地感悟文中的含义, 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存活的时间长短, 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 是否活得精彩, 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与伟大。

然后再理解: 也可以好好使用它, 结合上下文来理解,首先交流“飞蛾求生”的小故事中, 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但它挣扎着, 极力鼓动双翅, 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 那样强烈! 那样鲜明! ”

在学生交流完自己的体会之后, 教师适时引导: 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飞蛾那强烈的求生欲望的? (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找出关键词语——极力鼓动双翅) 再通过动作表演, 比较体验: 鼓动双翅和极力鼓动双翅有什么不同, 学生一下子感悟到: “极力”这个词, 生动地刻画了飞蛾求生的强烈渴望。当然, 教师并不满足于此, 而是进一步通过换位体验, 引导学生思考: 飞蛾外表那么丑陋, 又是那么渺小,它何必苦苦挣扎呢? 如果你是那只飞蛾, 你会怎么想?

杏林子看着手中的极力挣扎的飞蛾, 她又会怎么想?从以上两处巧妙的点拨, 引导着学生从文悟情到体察作者杏林子的情, 实现了文本的情, 作者的情向学生的移情。 再如: 研读“作者静听心跳”的事例中, 出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2) 教师进一步点拨:

杏林子全身瘫痪, 她如何珍惜生命, 对自己负责的呢?

随即出示杏林子的资料介绍幻灯片, 生前笔耕不辍, 出版的系列作品, 怎样为社会服务, 进一步验证: 怎样叫好好使用生命。

(3) 入情入境朗读, 读出对生命的感悟。

(4) 让学生自读最后一自然段: 体会生命短暂, 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或者搜集的资料说说, 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多种形式的朗读, 来理解课文。

(四) 回归整体, 升华情感

此时的回归整体, 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重复, 而是以讨论、 感悟“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为切入点, 进一步丰富生命的内涵, 感受生命的真正价值。

1. 杏林子全身瘫痪, 行动不便, 你觉得杏林子的生命美丽吗? 你认为她的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 (也许学生会说, 她的生命因为顽强的毅力而美丽, 也许学生会说, 她的生命因为执着, 因为坚持而美丽……) 那么飞蛾呢? 香瓜子呢?

2. 教师再引导: 让学生联系身边的普通人, 认识的名人、 伟人, 来说说生命还因为什么而美丽。 在学生对生命的内涵有了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之后, 教师深情小结: 生命的美丽各不相同, 但相同的是珍视生命, 活出意义和价值。

3. 朗读名言、 诗歌, 升华情感:

引进的名言和诗歌, 都与课文的内容直接相关, 都是为了促使学生深化对生命的领悟, 活而不滥, 活而有序, 基于教材, 又适度地超越了教材。 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 让我们继续走进一个个珍视生命的灵魂深处,去了解他们的生命历程, 感受他们动人的生命故事。

20、 花的勇气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 下面我将从教材, 教法, 、 学法, 教学流程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说教材】

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 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 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 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 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 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 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 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 闪现出思想的火花: 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 以作者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寓情于景, 情理交融, 耐人寻味。 语言生动、 优美、 流畅, 值得细细咀嚼品味。 根据教材简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标的要求, 特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 、 认识4 个生字。

2 、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 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 、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为感受作者的心理变化,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心情。 教学难点为通过作者的心理历程, 感悟小花的精神, 感悟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本课的教学时间为2 课时。

【说教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 创新精神, 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 情感与态度, 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 、 自主探究实践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 紧扣“自主──探究──实践”进行设计, 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

2 、 不同形式, 不同要求的读, 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利用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欣赏美文, 让

学生伴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 入情、 动情、 移情。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 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1 、 加强朗读, 在阅读中理解小花所蕴藏的强大的生命力。 学生抓住每个重点句子意思, 再进行归纳合并, 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2 、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采用让学生“说一说”、 “写一写”的方式来进行。 语文教学最主要的还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文实际应用能力, 所以,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多让学生说, 多让学生写, 才能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

【说流程】

本课的教学时间为2 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通读全文, 深深地感悟到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 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奋斗生长的精神。 第二课时, 读美文感悟, 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以及感受维也纳春天带来的自信、 欢乐和蓬勃。

第一课时由四个环节组成:

环节一:

激趣导入, 质疑定标:

揭题, “勇气”这个词语我想大家都不陌生。 谁能用“勇气”这个词语造句子呢? 生活中, 我们需要很多勇气 。 作者所写的是《花的勇气》, 让我们齐读课题。

环节二:

整体感知, 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 我在这里安排了请同学们自己初读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写出了“花的勇气”的句子。 同时, 给了学生一个温馨提示, 让学生有个性化的解读, 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进行多角度、 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环节三:

研析设问, 精读感悟:

课标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 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仍然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主线, 指导学生在交流、 倾听、 研讨、 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受到情感熏陶。

由此, 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花的勇气”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勇气呢? 交流回答, 这里重点抓住第7 、 8自然段的学习, 在对重点词语的分析中感悟到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 尤其是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它是本篇文章的中心句, 也是文章中感悟作者感情的重点, 从这句话中可以深深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勇气,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傲然挺立的花儿的勇气, 它的力量, 它蓬勃的生命力。 通过感悟作者看到的花的原野与蕴藏在草下面的花儿的比较, 原先一片绿色的原野与充满色彩的原野的比较体会到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 领悟到小花的精神, 感悟到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 最后, 当学生已深深感悟到花的生命力, 他的生命力量在于勇气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作者来到维也纳之后的心情变化。

环节四:

拓展延伸, 形成积淀:

在学生已经充分感悟到生命的力量的时候, 出示图片, 升华学生的情感, 维也纳的春天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作者深深地感悟到生命的可贵。 同学们, 当你为岩石缝里长大的小树喝彩时, 当你被绝境中奋飞求生的飞蛾震撼是, 当你为身患绝症而意志坚强的李欢感动时, 你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 请同学们用最真诚的心意, 用一句话来阐述你对生命的感悟。 随着学生的思路, 再次朗读课题, 再一次感悟冯先生写的这个课题的意味, 齐读课题, 感悟生命的意义。 最后, 出示课后阅读文章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生命的蓬勃, 生命的自信, 生命的美丽。

环节五:

由感悟文章的中心──花的勇气, 生命的力量引出作者的心情变化。 这也是我们本篇文章的训练重点,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他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这主要安排在第二课时的学习。

环节六: 在学文结束之后, 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感悟。 在他们的心中有了一定的感受。 再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 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训练。 在读中悟, 在读中感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学文结束后, 再让学生进行朗读他们的感触会更深, 更容易在他们的心中产生共鸣

21、 乡下人家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 21 课《乡下人家》。 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五各方面。

一、 说教材:

《乡下人家》 编排在第六组, 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 热爱乡村”, 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 体验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 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 起到初步实现并辐射这一主题的作用. 文章语言质朴, 采用白描和勾画的写法, 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 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 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 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 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 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这既是一篇美文, 也是一组美画, 读之, 正如作者所言“乡下人家, 不论什么时候, 不论什么季节, 都有一道独特、 迷人的风景”。

二、 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熏陶。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 我加强了朗读的指导, 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 指名读, 自读品味,精读感悟, 配乐朗诵, 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 自然和谐、 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的理解, 让学生与文章、 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三、 说教学目标。

 基于本文的特点及本组的编排目的, 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 . 知识目标: 认识5 个生字, 会写1 4 个生字。 正确读写新词。

2 . 能力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摘录积累好词好句, 培养语感。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 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3 . 情感目标: 在读文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 引导生随文章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 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四、 说过程

(一) 音画同步, 创设情境感知文章结构, 明确学习任务

上课伊始, 教师先出示乡下风光的多媒体课件, 配乐旁白: 这是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藤蔓; 这是依着时令次第开放的鲜花; 这是茂密竹林中破土而出的春笋; 这是觅食的鸡群戏水的小鸭。 这里就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乡下人家。 在作者的眼里乡下人家的画面是怎样的? 学生借助第一课时感知的框架, 加上画面的重现, 在文字的引领下, 下乡来了解这是什么样的“家”, 是怎样的“人”。 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发阅读期待, 走进乡下人家。 为深入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描写上独特的表达方式奠定了基础。

(二) 整合内容, 教师导学细化理解方法, 夯实学习实效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后直奔中心: “独特、 迷人”来统领全文教学, 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明确用“抓重点句、 关键词”的方法品味风景“独特”在哪里, “迷人”在何处? 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用文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一幅幅画面的欲望。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对比的描写方法并不难, 抓住动词体会也很容易, 但是透过文字提取情感, 再联系落实到朗读感受就是需要教师具体操作, 学生体验实践的最具实效的学习历程。用“方法”实践自主阅读, 进一步感悟“独特迷人”的风景, 我设计了下列教学板块:

(1) 动静结合品植物“独特中的迷人”

课文第一、 二自然段写了瓜架、 花草、 翠竹这些景物, 表现出朴实的自然之美。 教学这一部分, 我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 让学生反复读文, 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文字中建构画面中捕捉色彩、 体验动静。 重点品味风趣装饰的独特农家风光。

“芍药, 凤仙, 鸡冠花, 大丽菊, 它们依着时令, 顺序开放, 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显出一派。 ”这里花开不断, 朴素是因为自然生长的勃勃生机, 华丽是天然、 茂盛的生长态势, 反复品读独特之处, 学生品出生命之美。

乡下人家的竹让人感受到盎然的生机, “几场春雨过后, 到那里走走, 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 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教学中重点抓住一个“探”字, 学生体会出“探”字所蕴含的“奇妙和生机”后出示繁花修竹图片, 把花与竹迷人的景色连起来品读, 学生尽情感受到了动静之美和生命自然向上的勃勃生机。

在这一环节中, 电教媒体丰富的色彩和柔和的音乐感染着学生, 更加重要的是“方法”的导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田园诗情, 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身心愉悦地享受着学习。

(2) 水陆相间悟“迷人中的独特”

课文中对鸡和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江南乡村画面, 教师抓住他们最感兴趣的小动物在交流阅读体会和评读的过程中, 巧妙地指导: “联系‘家’的概念你发现什么? 作者在描写上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 随着鸡闲庭信步、 鸭戏水面场景的出现, 学生明确了正是拟人写法的恰当运用, 这里的鸡和鸭像人一样幸福地生活在自己的家里。 赏读课文, 也就自然而然地读出了悠闲, 读出声色, 读出快乐, 读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中乡村独有的意境。

(3) 重组文章内容, 感受“自然和谐”

课文第 5 自然段, 我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 以媒体音乐渲染情境, 以情感语言描给情境, 力求把孩子们带入文本所特有的意境中。 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 教师深情地范读课文, 孩子进入意境后再重组课文内容,把语文的积累训练和个性化读文结合起来: “读着课文, 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学生在方法导行的实践中, 能扣住“辛苦”“甜甜蜜蜜”二词, 品味出乡下人家正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美丽的家园, 和动植物一起幸福生活, 进一步感悟到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和谐”的真正内涵。

(三) 整体回归, 拓展迁移升华美

在学生感知、 理解、 品悟了文本后, 学生反复品读课文的中心段, 以加深学生对“独特、 迷人”关键词的理解和感悟, 回扣作者之所以身在美国却久久不能忘怀“乡下人家”, 他忆的是一幅幅画面, 心中思的是“自然和谐”, 提升了感受。 还能总结出: 文字带领我们认识了形象描写, 发现了“具体的美”“平凡中的美”。 抓住这个难得的时机, 我把背诵和默写引进课堂, 真正把 “感悟拟人描写的生动形象”, “积累优美语言”落实心头, 准确到笔头。

五、 说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独特 迷人

绿藤红瓜

鲜花春笋

鸡群觅食

群鸭戏水

庭院晚餐

月 下虫鸣

我将整篇课文浓缩成了1 4 个词语, 它们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而这1 4 个词语, 又形成了一首诗, 一幅画。学生朗朗地诵读着, 感受到的是词语美, 韵律美, 意境美。 在诗的熏陶中, 学生积淀了语言, 受到了美的熏陶。

22、 牧场之国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牧场之国》。 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23、 古诗词三首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桂林山水》。 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24、 麦哨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麦哨》 。 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第一、 说一下教材。

这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走进田园、 热爱乡村, 感受田园诗情” 来写的, 文中的语言不算华丽, 辞藻也不算新颖, 近呼于白描的方式带我们走进乡下人家, 走进那自然, 纯美的世外桃源, 让我们去感受那如诗如画般的田园风情。 《麦哨》 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述的是在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 让已经经历或者说还没有经历的孩子去回味去向往, 从文中的言词句中去体会语言的优美, 去感受乡村生活的欢快、 柔美、 舒适。 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 细品田园之美, 最终到达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 产生情与美的共鸣,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麦哨》 在课文中描绘的孩子们在田间嬉闹的场景, 如: 摔交、 吹麦哨、 翻跟斗等, 作为正生活在乡下的孩子来说已经是最熟悉不过, 每提到一个场景孩子们都能说出他们在田间地里欢快的场面, 这也是学生们学习这篇课文最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但要体会到文中语言所描述的这种“欢快、 柔美” , 这种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还是有一定的局限。 所以, 在教学中, 考虑到了这些方面的因素, 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和内容的特点, 并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能力, 我给这篇课文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 并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认识“兜、 畔” 等 8 个生字, 掌握两个多音字“和、 应” 。

2. 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感受乡村生活的淳朴自然、 孩子们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品味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感悟乡村的欢快、 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第二、 浅谈一下我的教法及学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 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法:

1. 情境教学法: 展示最美的乡村的图片, 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朗读感悟法: 有疑问时, 多读, 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 有感悟时, 多读理解深入; 品位语言, 多读朗朗成诵。

3.(默读) 自主感悟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 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自读自悟, 师生共读共悟等形式, 大力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教学理念。 把人们常说的“教学相长” 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来, 学生通过合作等了解“欢快、 柔美” 的乡村生活。

第三、 将从“(一) 、 自读提示, 导入课文; (二) 、 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 (三) 、 小组交流, 体会情景, ; (四) 、 汇报交流, 深入体会; (五) 、 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拓展练习” 这几个方面来说说教学过程:

一: 根据自渎提示, 导入课题

1、 通过自渎提示, 你知道了什么?

2、 乡村生活同学们一定不陌生, 也一定很有趣, 但当你看到题目《麦哨》 时, 你想到了什么?

本课导入运用了图片导入,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境。 先让学生观看美丽乡村生活的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麦哨》 时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 (孩子吹麦哨的样子, 那动听的声音, 孩子们在麦田边玩耍游戏的情景„„) , “对啊, 同学们描述得很美, “麦” 是麦草。 “哨” 指哨子。 “麦哨” 就是指用麦草做的哨子。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课文, 和文中的孩子去感受无穷的快乐吧! 板书: 麦哨

二: 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 质疑

首先,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词, 读通课文, 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让学生对本篇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

然后, 让学生们分组合作学习,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并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到黑板前写“畔、 兜” 等 8个生字, 之后师生共同评判正确与否, 多音字的分析和形近字的比较。

最后, 让学生们同桌互读课文, 并同时思考问题,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让学生进一步整体了解课文,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三: 小组交流, 体会情景, 细读课文。

这个环节是我的教学重难点部分, 我将分步骤, 行序渐进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 、 师向学生介绍: 《麦哨》 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 读起来很有情趣,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 并找出课文的两个关键词, 并说说其意思。

(2) 、 理解文中的“欢快、 柔美”提问学生, 看看他们对“欢快、 柔美” 这两个词是怎样理解的, 之后【板书: “欢快、 柔美” 】 然后, 我会请学生“欢快、 柔美” 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再一次感受课文的“欢快、 柔美” , 感受乡间生活。 最后, 我会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说说理由, 朗读出感受。 从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

(3) 体会并领悟“欢快、 柔美” 的内涵:

我带着学生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来感受文中所说的意境。 接着, 我会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 去把文中的文字联想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最后, 我会请学生们结合生活实际举出生活中“欢快、 柔美” 的具体事例。 以此,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 使学生认识到“欢快、 柔美的生活” 。

(4) 拓展“欢快、 柔美” 的意境: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 让他们充分感悟乡村“欢快、 柔美” 的生活, 各自写出赞美乡村生活的诗或句。

四: , 汇报交流, 深入体会

1、 字音(剥开、 黑白相间、 吮吮)

2、 主要内容

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以及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的情形, 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 纯朴、 可爱的形象。

3、 请学生默读课文, 画出喜欢的部分, 然后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 课上选起优美的句子来共同赏析。 在此, 我以一个语句为例并作如下的预设:

(草地柔软而有弹性, 比城里的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 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

这句中的“简直” 表示什么意思?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我们阅读时,用该读出一种什么语气呢?

通过这种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在课文中的作用, 帮助他们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帮助他们增长知识, 积累语言。

五: 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作业拓展:

1、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乡村孩子们欢快, 美好的生活, 你读后又有什么感受?

(能感受到乡村自然环境美好, 孩子们天真、 纯朴, 可爱, 快乐的田园生活总是让人很向往。 )

2、 学了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尝试写作练习, 写几句诗或者仿写一篇这样的散文来赞美田园景色。 学了能懂并且能用, 这是积累好词佳句的最好办法, 也是学后能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 这也是学习的目的。

最后我来说说板书设计:

一堂完整的课, 有一个好的开始, 更要有一个好的结束, 好的板书设计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用简洁的语言来这总结和慨括文章, 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割草的孩子+丰收小麦

(欢快、 柔美)

孩子们翻跟头竖蜻蜓

麦哨声声小伙伴们乐开怀怀怀!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两个球同时着地》。 下面我从教材特点、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板书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认准目标, 不懈努力”主题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本篇文章讲述了 17 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 敢于挑战权威, 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 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 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 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采取了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的方法, 先写伽利略,再描写亚里斯多德。 第二部分抓住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 写出了伽利略同这位理论权威挑战的全过程, 最后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照应文题, 结束全篇, 形成了一个圆合自如的完整结构。

二、 设计理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 ”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 情感的激发者, 学习的引导者, 以读书训练为经, 语言文字训练为纬, 采用了“学——议——练”结合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读、 说、 议、 写、 画, 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 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感悟、 理解、 品味、 积累、 运用, 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 思维的发展, 同时获得语言的增量。

三、 说教学目标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的要求和文本本身的特点, 预设本篇课文分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结合具体语境认识 3 个生字“违、 妄、 执”, 辨析 5 个多音字“着、 的、 当、 更、 为”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并能区分 1 组形近字“辩、 辨、 辫”。

2. 能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所写的典型事情的主要内容。

3. 联系上下文理解“信奉”、 “胆大妄为”、 “固执”的意思, 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 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 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 使传授知识, 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 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互相渗透, 共同完成。

四、 说教学重、 难点:

1. 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丰富学生的语言, 训练他们的思维, 培养说话和写话能力。

2. 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 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 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五、 教学准备

1. 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结合课外搜集到的资料, 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主要成就, 了解伽利略所处的社会背景。

2. 教师准备简单的教学课件。

六、 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文文本的特点、 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 我预设了以下三个版块的教学:(一) 名言引路, 走近“伽俐略”; (二) 整体感知, 初识“伽俐略”; (三) 情境体验, 感动“伽利略”。

下面我将着重说说我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的。首先, 我在第一个板块的教学中以名言谈话引路, 先猜作者而后揭示并介绍名言作者, 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 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主人公伽利略的距离, 情感上有一种自然的亲近, 学生无论从知识还是心灵都得到了一次熏陶和感染。 这样的引入, 水到渠成。

其次, 在“整体感知, 初识‘伽俐略’”板块中, 我以本课的词语为平台, 为学生架设一个有梯度的训练提升空间。 第一组词语是本课中一些难读的多音字, 重点指导学生自己想办法正音、 纠错, 读准字音。 第二组词语让学生自己辨析三个同音字——辩、 辩、 辫, 共同归纳辨析形近字的方法, 最后运用这 3 个词语介绍读书时代的伽利略。 第三组词语是本课中一些带生字的词语, 因此让学生读好很有必要, 然后引导学生在这些词语的帮助和启发下, 回顾并尝试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虽然有一定的难读, 但学生通过“跳一跳”摘到的果子格外具有兴趣, 体验到的成功分外激动。

本课的词语教学是一大亮点, 打破了传统词语教学的方式, 把词语组块归类出示, 将词语与课文内容整合,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进行到底, 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做了有效的处理。

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完成后, 此时学生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障碍, 这时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文脉, 找到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争论的焦点, 引起学生质疑: 在这个问题上究竟谁是胜利者? 教师用语言过渡 : 让我们这群 21 世纪的孩子们一起跨越时光隧道, 亲临当时意大利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去见证这个伟大的实验吧。

叶圣陶先生说过: “入境始于亲”, 这样的过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在“情境体验, 感动‘伽利略’”板块中, 重点抓住第 5 自然段的两句话: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 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

和“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 事实是无情的, 会让他丢尽了脸! ”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听到这样的议论所产生的疑问或者感想, 重点突出伽利略的胆大妄为和固执己见。

对比细读第 2 自然段: “那时侯, 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 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 人们就会责备他: “你是什么意思?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知道亚里士多德那个时候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就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对伽利略的行为既同情又敬佩, 在写话的过程中才会真情流露, 情动辞发, 而不同人物的身份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选择的自由,又是一次在特定情境下语言的灵活运用。 通过对围观人物言行的侧面描写, 伽利略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起来。

最后教师恰到好处地引用伽利略的另外两句名言: “当科学家们被权势吓倒, 科学就会变成一个软骨病人。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 ”这既是对学生心目中的伽利略形象的一次质的提升, 又是对课始的一次呼应,还是激发学生再次学习的一股巨大的动力, 起到的“一咏三叹”的效果。

七、 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预设如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重的先着地 同时着地

至高无上

胆大妄为 固执

板书看似简约但不简单, 通过对比理清文章脉络, 通过对比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 通过对比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 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力图让语文教学“味正情浓”。正像叶老说的: 既要有语感的敏锐, 既要从语言文字去揣摩, 又应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语言学习得到增量, 思维得到启迪, 情感得到熏陶, 这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美好的境界, 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26、 全神贯注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 号考生李便仙,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全神贯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教学设计及理念、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由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组成, 这四篇课文都是讲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 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 就应该有明确的目标, 并进行不懈的追求。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人物形象, 受到心灵启示, 并品味语言, 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 语言、 动作、 神态等方面的描写, 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全神贯注》 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略读课文, 讲的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邀请挚友芡威格参观他的工作室时,突然对他的一件杰作感到不满,就全神贯注地修改起了作品, 差点把芡威格锁在工作室的事。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习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 培养一丝不苟的作风。

2、 知识目标: 正确、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认识本课 6 个生字。

3、 能力目标: 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并初步学会通过人物语言、 动作、 神态的描写来反映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感受人物形象, 受到心灵启示。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 并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 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高段, 正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最佳时期, 这也是课标的要求。 四年级的学生虽然接触过不少写人的课文, 但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技能还不够熟练。 而本篇课文对罗丹语言、 神态和动作的描写, 生动传神, 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好课文。

三、 教学设计及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 自主感悟、 自主探究、 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根据以上教学理念, 我采用研读教学模式, 让学生按照“自读准备、 默读探究、 选读研讨、 品读拓展”的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学习。 以读为主线, 让学生自主地思考、 分析、 讨论, “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的内容, 在研究交流当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体现新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教师引导、 参与和合作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四、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 揭示课题, 回顾略读课文的学法。

“全神贯注”这个词的含义, 对小学生来说还是很抽象的, 是很难理解的, 所以我采用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方法来揭题, 问他们: 同学们, 你们有没有在学习或做事时特别投入, 特别专注的时候?

学生有的说: 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 我看书的时候, 身边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影响到我。 还有的学生说:我特别喜欢画画, 有一次大概画画太认真了, 连妈妈回来了都不知道。 于是我顺势告诉孩子们, 这就叫“全神贯注”, 你们认为在学习和做事的时候, 全神贯注重要吗? 就这样在同学们热热闹闹的交流中揭示了课题,明确了本课的学习重点, 为本课难点的突破作了很好的铺垫。 然后一起回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看本课文前引言一起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板块: 研究学习, 完成本课学习目标。这一大板块学生是按“自读准备、 默读探究、 选读研讨、 品读拓展”四大环节来学习的。下面我说一下每一环节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

一、 自读准备: 自读课文, 弄懂本课的生字词, 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二、 默读探究: 默读课文, 勾画文中反映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 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三、 选读研讨: 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结果, 再全班研讨交流。

四、 品读拓展: 再读一遍课文, 谈收获(两方面的, 读文后的感受和写法上的收获)

第三板块: 拓展训练, 提高写作技能。

当场来创造一个情景, 表演一个全神贯注学习的人, 其他同学要运用恰当的语言、 动作、 神态的描写和适当的比喻联想把全神贯注学习的这位同学的样子描写出来

27、 鱼游到了纸上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鱼游到了纸上》。 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 说教材

这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文章写了“我”在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 他画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把鱼画得又像又活。 文章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 专注的品质。 课文叙议结合, 情节生动感人。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可分四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一、 二自然段) 讲“我”常到西湖的玉泉观鱼; 第二部分(第三、 四自然段) 讲“我”在后院的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部分(第五至八自然段) 讲“我”看青年画金鱼; 第四部分(第九至十四自然段) 讲“我”对青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知道他是聋哑人, 每个星期都来看鱼、 画鱼。本文安排在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 对这一单元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组训练的重点: 在阅读中,能边读边提出问题, 边阅读思考、 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 注意情感体验, 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 大胆提出新见解, 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如何做事。 为后面学习《全神贯注》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 《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 作些铺垫。

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难点是:

1、 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 专注的品质。

2、 学习作者和聋哑青年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 学习本课的生字、 词语。

4、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理解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的具体表现。

2、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同步进行, 让掌握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习作方法。 并且学习作者的习作方法。

二、 说教学过程及教法、 学法

(一)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的训练和朗读感悟, 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线”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 它体现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观点, 因而在课堂中, 我将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并将学法渗透到教学中去。

1、 出示挂图, 听课文录音, 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 画出自己不懂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4、 再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二)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我采用“以读代讲、 反复朗读品词析句。 ”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容、 难点和特点予以理解, 以课后作业 1、 2、 3 题展开探索、 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事物和作者的习作顺序。

1、 以课后作业“青年的举止特别在什么地方? ”展开讨论。

2、 抓住重点理解青年的勤奋、 专注的精神。 学习自读讨论, 小组进行交流。

3、 师生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展开汇报讨论。

(三) 美读课文

这个阶段, 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达到学生的情文统一,进一步地深入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三、 说课堂练习

语文是一种交流的工具, 掌握这种工具的关键还在于运用, 学以致用, 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通过对文章的重点词句的品析, 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 比较下面句子的异同, 说说句子的意思表达有什么不同, 哪句更好, 为什么?

(1) 他一个人站在金鱼缸边, 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2)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 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通过对句子的训练, 体会重点词语“呆呆”、 “静静”的含义, 体会青年看鱼的专注、 投入。

2、 细读课文第 7 自然段, 填空, 并说出填词的理由。青年画鱼画得真(逼真、 栩栩如生) 啊!通过这些试题的练习, 考察学生对第 7 自然段的理解。

3、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把下面的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鱼游到了我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

通过对关联词的选用, 辅导学生对课文难点的学习, 从而让学生理解因为把鱼形记得牢, 所以能把鱼画得活。 同时让学生知道作者平时注意观察, 积累材料, 才把文章写得如此生动。

四、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服务, 板书设计的合理, 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和层次,学习人物的品质, 同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结构, 从而帮学生理清作者的习作顺序。

板书:

鱼游到了纸上

玉泉观鱼

老是呆呆地

一丝不苟

举止特别

忘记吃饭、 回家

忘我境界

(勤奋、 专注)

游到心里

游到纸上

28、 父亲的菜园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父亲的菜园》。 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29、 寓言二则

30、 文成公主进藏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是以“故事长廊”为主题进行编排的, 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读懂故事内容, 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 并激发学生讲故事的欲望。

《文成公主进藏》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 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向唐朝皇帝求婚, 唐朝皇帝答应将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经历千难万险到达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加强了藏族和内地的交流。 文章重点描写了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 展现了文成公主智慧、 勤劳的形象, 赞扬了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和西藏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

根据本组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课的内容重点, 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通过自学, 认识生字, 正确读写文中“唐朝、 西藏、 大臣、 求婚”等词语。

2、 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 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3、 抓住文章主要内容, 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抓住人物语言、 行动的描写感受文成公主的形象。

教学的难点则是抓住文章主要内容, 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我预设了以下四个教学板块:

一、 激趣导入, 在图片中感知故事

二、 整体朗读, 在阅读中了解内容、

三、 细读文本, 在交流中了解形象

四、 积累运用, 初步学会复述课文

下面我详细介绍课堂教学的过程:

开课之后, 我在课件中出示文成公主进藏的图片, 引导学生交流: 同学们, 在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想象一下, 图片描绘的是怎样的场面? 在学生交流之后, 引入课文, 出示课题: 这幅图片描绘的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间故事, 叫做《文成公主进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 认识文成公主。 在这里, 我通过出示图片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主题以及宏大场面再现在学生面前, 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激发了学生课文的兴趣。 这样就顺利引导学生进入第二板块的学习:初读课文,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环节: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我用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 自读课文, 认识生字, 读通课文, 2、读后想一想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个环节: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 我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并随机进行小结, 梳理文章脉络: 课文主要写了求婚、 考验、 出嫁、 结婚四个部分。

第三个环节: 随后我引导学生学习第二个部分: 课文中还介绍了一个有趣的环节——考验求婚者,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部分, 看看唐朝皇帝是怎么考验使者的。 随后我引导学生交流: 首先请吐蕃的使丞为小马找到母马, 然后是请使丞在 500 个同样穿戴的姑娘中找到文成公主, 这个环节就是指导学生复述考验使者这部分内容, 为下面初步学会复述课文, 解决教学难点做了铺垫和方法指导。

下面我重点介绍第三板快的教学过程:

首先, 我引导: 考验没有难倒使者, 但是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确是艰辛的, 文成公主在去西藏的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 她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呢? 同学们, 请你们仔细读一读这一个部分。 随后让学生根据要求细读第 5—12 自然段的内容。

第二, 在学生自学之后展开交流, 我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出示以下重点词句, 并指导学生理解感悟这些词句:

1、 半路上, 文成公主在一个叫路纳的地方遇到了一条河, 过不去。 文成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成一座桥。

研读这句话的时候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成公主的勤劳和智慧, 并进行朗读练习。

2、 文成公主听了, 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 就走了过去。 大家说, 因为文成公主撒了这把羊毛, 所以路纳这个地方的牛羊一直都长得又肥又壮。

研读这个句子,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民间故事的神奇以及用夸张手法表现出的文成公主的功绩。

3、 公主听说松赞干布死了, 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 她就在达尤龙真修了一座石屋子住了下来, 还咬破手指头, 在石壁上写了血书来纪念松赞干布。

“同学们, 朗读这个句子的时候, 体会文成公主的动作和心情,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在这里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动作和心理的描写, 体会文成公主对于松赞干布的情意, 虽然还没有见面, 但却早已怀有深情厚意, 多么富有感情的文成公主呀。 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 同学们, 把我们的体会融进句子, 用朗读来表达文成公主的这份真情厚意。

4、 走着走着, 乃巴山又把路挡住了, 大家走起来很不方便, 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一个“背”形象地体现了这个故事的神奇, 也把文成公主的勤劳勇敢体现得淋漓尽致, 研读的时候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背”字进行感悟: 同学们, 一个“背”字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呢?

在以上四个重点句子的教学中, 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民间故事的神奇与文成公主勤劳、智慧的形象和对西藏人民的不朽功绩。 随后进行小结: 同学们, 一位怎样的公主越来越清晰的展现在你的眼里? 学生展开交流, 我随机引导并进行小结: 多么勤劳、 智慧和富有感情的文成公主, 更重要的是她为西藏人民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习之后, 过渡到第四板块的教学: 同学们, 多么勤劳、 智慧的公主, 多么神奇、 动人的故事。 你能用怎样的方法来记住这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呢?

在指导学生复述的过程中, 首先交流“考验使者”这个部分的复述方法, 就是抓住主要内容进行复述,然后总结归纳“文成公主进藏”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最后请学生练习并简要复述课文。 因为在课堂教学的第二个板块已经对复述方法有了指导, 并进行了练习, 所以学生应该能较好的完成复述, 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

以上就是我对《文成公主进藏》 的说课设计, 不妥之处, 恳请指正。

31、 普罗米修斯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普罗米修斯》。 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 说教材: 《普罗米修斯》, 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希腊神话。 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 不惜触犯天规, 勇敢地盗取天火, 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 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传说, 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权, 为民造福, 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全文共有 9 个自然段,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无火”, “盗火”, “受罚”, “获救”4 段。课文的第二和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也是普罗米修斯高尚精神的集中体现。 课文极富浪漫色彩, 故事语言生动, 趣味性强, 在写作上具有语言美, 结构美, 个性美的特点, 注意了人物个性的刻画, 使普罗米修斯的勇敢, 宙斯的狠毒和赫拉克勒斯的勇武都跃然纸上, 给人深刻的印象。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为构建引悟教育背景下的高效课堂, 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识 7 个生字, 会写 14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火种、 喷射”等词。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抓住重点语段,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自悟自得, 通过活动悟境, 争辩悟理, 育读悟情等多种引悟策略,使学生深刻体悟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二、 说教法, 学法:

引悟教育的研究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 引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悟学习。 “引”要求教师引导指点,放手让学生去感悟, 去理解, 去探究。 在教师具体的“引导、 诱导、 辅导”下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悟”是学习语文的精髓, 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语文教学中, 要求学生自悟, 自悟才能自得, 自得才能内化。 “悟”的过程, 就是一个“自探——自悟——自得”, 形成内化的过程, 老师要为学生的“悟”创造契机和条件。

根据以上目 标, 本课教学采用学引悟教学法。 本教法重在一个“引”字, 贵在一个字“悟”字, 以发展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 通过“置境引入、 阅读感悟、 复述生成、 总结延伸”四个环节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学法: 采用自读边悟, 尝试探究。 读, 说, 演、 写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 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 说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所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按以下四个过程进行)

1、 置境引入, 激发情感。

课文的第一段是故事的起因,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没有火种的痛苦, 我首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激发情感,假如我们失去了火, 人类会在什么情况下生活? ”这里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导他们想象没有火种时,所处的极为艰难的境地。 其次, 我用富有深情地话语引出普罗米修斯, 激起学生共鸣。 “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 勇敢而富有同情心的神——普罗米修斯决心为人们盗取天火。 ”(板书, 普罗米修斯盗火, 并出示普罗米修斯初步图像。

2、 阅读探究, 整体感悟。

课文 3~8 小节是故事的发展, 高潮和结局, 为了让学生了解完整的故事情节, 我摒弃了繁琐的讲读, 而是让学生自主尝试合作探究。 首先, 让他们带着的问题默读课文, 在相关处打上记号, 找出最受感动的部分,边读边体会,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完整地熟悉课文内容, 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其次, 在初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研读盗火经过和受到惩罚顽强斗争两部分, 学习盗火经过采用读、 划、说、 演的方式进行。 要求划出关键词连起来, 可以口头说一说。 也可以一边说一边演, 调动他们多种感官的参与, 激发学习趣味。 学习受到惩罚顽强斗争激 qing 引起想象产生共鸣, 教师深情范读 6、 7 自然段,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普罗米修斯受苦难的情景和体会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然后谈体会。 你想对锁在高加索山的普罗米修斯说些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突出重点、 难点。 体现了教师的“引”, 重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为后面的复述作好准备。接着播放录像, 补充课文空白, 展开合理想象, 语言引入, 人们得到了火是多么激动、 高兴啊, 他们围着火堆唱啊, 跳啊, 歌声响彻了天宇。 播放人们围着火堆欢庆的录像, 要求学生仔细看, 用心听, 再用自己的话描述你看到的情景, 要求说得比较完整具体(先自己练说再同桌交流相互启发)。最后帮助学生深入研读课文, 提供两道选题, 学习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

3、 复述生成, 内化语言

这篇课文叙事性强, 故事情节生动、 曲折、 适合学生讲述, 所以让学生读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课文内容讲述出来, 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首先, 我让学生自己完成板书, 理清课文线索列出复述提纲。

其次, 创设情趣, 营造复述氛围: 出示投影片, 片上一小弟弟指着火问哥哥: “火是从哪里来的? ”哥哥紧皱眉头, 一手摸着后脑勺, 老师扮小弟弟, 班里的学生做哥哥。 提出复述要求, A.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说得比较流利。 B.比较完整地说清故事经过, 最好能突出重点说。 并当堂练习复述, 最后, 指名上台复述,力求突出重点。

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 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 处理信息的能力, 真正发挥他们的独立性, 主动性, 创造性。

4、 总结课文, 课外延伸。

对课文的学习不应该终止在课堂上, 更应该从课堂为起点, 向更广大的社会课堂延伸, 所以, 小结课文时, 要重视激发学生继续探研的积极性, 并起到引导作用。

首先, 让学生谈谈学了课文后的体会, 其次, 向学生讲述古希腊神话的特点, 火是神从天上盗来, 这里没有科学根据的, 现代科学认为火是最初起源于物体的相互摩擦,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认识, 并激发他们阅读古希腊神话。 体验真善美。

四、 说作业

1 、 把课堂上想象人们得到火种欣喜若狂的情景写下来。

2 、 小组排练课本剧, 自己设计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动作。 通过课本剧的表演,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是思想感情。

五、 说板书:

板书既是课眼, 也是学生探究的问题, 同时也是普罗米修斯伟大精神所在。 我设计的板书是:

31、 普罗米修斯

为人类造福

甘愿忍受痛苦

六、 说教学反思

1、 感悟作品的人物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 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 标中要求学生"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喜怒哀乐"。《普罗米修斯》 语言真挚感人,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本课意在通过研读普罗米修斯在面对紧锁的铁链,悬崖绝壁,恶鹰的啄食,日复一日的折磨面前的表现来体会他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品质。 在教学时巧妙地突破文本重点抓住文本留有空白的有用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训练中加深学生的体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促进学生对普罗米修斯品质的进一步感悟。

2、 在读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自主是学习内核,感悟是个性化阅读有效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课文中普罗米修斯个性鲜明,主要是从他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普罗米修斯的优秀品质。

朗读指导中,我重点注意到这些句子, 从一开始,普罗米修斯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取火。 每学习一段文本,都让学生回到普罗米修斯的语言"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 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中来,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他的"坚定",感受他甘愿为人类牺牲自己的决心。 紧紧围绕这句话, 使它做为课文的主旋律, 学生层层深入体会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那坚定不移的决心。 对于"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采用师生接读的形式感受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不挠,利用引读"许多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 "突出普罗米修斯的所承受的苦难。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感悟普罗米修斯,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对普罗米修斯的认识,学生的感受十分丰富,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内心

32 渔夫的故事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渔夫的故事》。 我将从教材、 目标、 教法、 设计四个方面来说说《渔夫的故事》

一、 说教材

《渔夫的故事》 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八单元最后一篇课文, 它通过丰富的想象, 塑造了两个来自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典型形象——渔夫和魔鬼。 通过渔夫机智地制服魔鬼的记述, 形象地告诉我们: 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 对付魔鬼那样凶恶的敌人, 不能抱有幻想, 不能心慈手软, 而要敢于斗争, 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二、 说目标

《语文教学指导纲要》 规定, 选读一些中外名着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的优秀文化, 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 培养赏析能力。《渔夫的故事》 选自《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 又名《天方夜谭》, 它是一部着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 充分显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像力, 它不仅是阿拉伯人民的宝贵文学遗产, 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学瑰宝。 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 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是本文教学的情感目标。渔夫诚实善良、 勇敢机智, 是正义力量的代表; 魔鬼凶残狡猾, 卑鄙愚蠢, 是邪恶势力的化身。 故事通过渔夫这个形象, 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魔鬼这个形象, 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 赏析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三、 说教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 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 因此, 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 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主动通过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课堂上采用“分角色朗读”、 “课堂质疑”、 “课堂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四、 说设计

第一步, 讲故事, 导人新课。

通过娓娓动听的对故事的讲述, 拉近师生距离, 激发阅读兴趣。

第二步, 初读课文, 学会质疑

通过朗读, 理清故事思路, 使学生在赏析过程中有章可循。

第三步, 共同学习, 赏析课文

根据“鲜明的人物性格”来赏析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 首先指导学生表情朗读对话, 生动形象地再现人物性格, 整体上感知各自的性格特征。 接着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 概括出渔夫的“诚实善良, 机智勇敢”, 魔鬼的“凶残狡猾, 卑鄙愚蠢”的鲜明的性格特点, 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第四步, 练习复述

课后要求以渔夫的口吻讲述《渔夫的故事》,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展开全部
下载文档到电脑,使用更方便
免费下载

广告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为您推荐

      今日热点